爵士樂簡史(四)
大樂團時代的結(jié)束
二戰(zhàn)敲響了大樂團的喪鐘,一是巡回演出受到限制,二是部分很有才能的樂手被征召入伍,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大眾趣味正在變化——大眾在當(dāng)時已經(jīng)不再喜歡搖擺舞音樂,轉(zhuǎn)而喜歡浪漫情趣的歌謠。而那些捱過了戰(zhàn)爭年代的大樂團,很快就發(fā)現(xiàn)又出現(xiàn)了另外一個競爭對象——電視。越來越多的人們寧愿呆在家里看電視也不愿出門,這導(dǎo)致了1947到1955年間許多舞廳被迫關(guān)門大吉。這時,如果繼續(xù)按照大樂團的傳統(tǒng),即16個人輾轉(zhuǎn)巡回演出,那費用就太高了。那些沒放棄大樂團的領(lǐng)頭人物(E11ington,Basie,Woody Herman,Harry James)都有一種才能及奉獻精神上的過人之處,因此盡管大眾趣味及生活方式在變,他們的樂團還是維持了下來。戰(zhàn)后出現(xiàn)的新樂團并取得成功的僅有以下幾位領(lǐng)導(dǎo)的樂團:鋼琴家兼作曲家Stan Kenton(1912-1979),他是在1940年開始創(chuàng)立樂團的,但直到1945年才取得成功;鼓手Buddy Rich(1917-1987),他曾參加過許多搖擺舞時代的著名樂隊,也是最有爵士味的音樂家;與人組樂隊的Thad Jones(1923-1990);Mel Lewis(1929-1990),一位曾與Kenton合作過的鼓手;還有曾與Kenton共事的高音小號手Maynard Ferguson(1928-),他斷斷續(xù)續(xù)組過幾支成功的樂團。
比波普(Bebop)革命
不管怎么說,一種不一定與大樂團對立的,但又在精神上與早期爵士樂相去甚遠的音樂類型在二戰(zhàn)期間破繭而出了。這種叫Bebop(比波普)的爵士樂起初是一位音樂家自創(chuàng)的音樂,誕生于非正式的排練中。Bebop(又稱bop)的特點是和聲復(fù)雜而動聽,節(jié)奏繁復(fù),向大眾趣味也做了讓步。它的領(lǐng)軍人物是Charlie Parker(1920-1955),一位生長于堪薩斯市的中音薩克斯手。Charlie Parker早期在大樂團中學(xué)藝(包括Hines伯爵的樂隊),后來定居于紐約。從1944年起,他開始被曼哈頓52街人的注意——在那個地方薈萃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爵士精英。
“大鳥”
“大鳥”,這是Charlie Parker的崇拜者給他起的綽號,他是一個奇思泉涌的即興演奏家,其想象力與他的技術(shù)互相輝映。他的演奏風(fēng)格,雖然受到lester young及一位名叫Charlie Christian(1916-1942)的吉他手(1939-1941年曾在Benny Goodman的樂隊演出),他在爵士樂界仍是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對爵士樂的影響只有Louis Armstrong可以相比。
Charlie Parker早期的合作伙伴主要有Dizzy Gilespie——作為小號手,他的技術(shù)幾乎可與Charlie Parker媲美;鼓手Kenny Clarke(1914-1985)。Dizzy Gillespie與Charlie Parker曾一起在Hines的樂隊共過事,后來又一起到了Hines樂隊的歌手Billy Eckstine(1914-1993)建立的樂隊。Billy Eckstine是一位發(fā)掘bop天才的伯樂,另外經(jīng)Billy Eckstine發(fā)掘的樂手包括小號手Navarro Dovis(1927-1991)、“胖子”Navarro(1923-1950)、Kenny Dorham(1924-1972)、薩克斯手Sonny Stitt(1924-1982)、Dexter Gordon、Gene Ammons(1925-1974),另外還有一位鋼琴家兼編曲家Tadd Dameron(1917-1965)。
當(dāng)然bop根本上說是幾個人玩的一種音樂,不是為跳舞伴奏的,盡管如此,仍出現(xiàn)了一些演奏bop的大樂團,其中包括Dizzy Gillespie所率領(lǐng)的樂團,Woody Herman所謂的“Second Herd”樂團(其中包括優(yōu)秀的白人——薩克斯手Red Rodney),薩克斯手Stan Getz(1927-1993)的樂團,Alcohn(1925-1988)與Zoot Sims(1925-1985)的樂團,Serge Chaloff(1923-1957)的樂團。
波普(BOP)與新奧爾良之爭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波普是和大眾對新奧而良爵士樂及其它傳統(tǒng)爵士樂的興趣復(fù)燃同時出現(xiàn)的。這就造成了聽眾及音樂家隊伍的分化,求異而不求同。由于自由記者及批評家的出現(xiàn)而造成的對兩方的不必要的傷害經(jīng)年猶存。
Parker門下最優(yōu)秀的弟子們除了Sonny stitt外都不是中音薩克斯手,Parker在此種樂器演奏上無出其右。鋼琴家Bud Powell(1924-1966)把Parker的風(fēng)格移植到了鍵盤樂器上。鼓手Max Roach及Art Blakey(1919-1990)在打擊樂器上發(fā)揚Parker的風(fēng)格。
另外一個獨步天下的音樂家是鋼琴手兼作曲家Thelonius Monk(1917-1982)。他音樂植根于“大踏”鋼琴演奏傳統(tǒng)。Monk是一個bop的先行者,但他的成就不只如此。
Charlie Parker之后
Charlie Parker于1955年去世,在他去世后bop時代幾乎終止,但是他的影響仍無處不在。這時冷爵士(Cool Jazz)開始出現(xiàn),它的先鋒是Miles Davis,他錄音時加入了一些當(dāng)時重要的樂手,包括Roach、長號手J.J.Johnson(1924-)、鋼琴家作曲家John Lewis、中音薩克斯手兼編曲家Gerry Mulligan、中低音薩克斯手Lee Konitz等。其中的編曲者有Mulligan,Lewis極具天賦的Gil Evans。其它“冷爵士”(作為一種標簽式的名稱,和很多名稱一樣不甚準確,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的支持者包括Stan Getz、Mulligan(他因與小號手Chet Baker組成的四重奏樂隊而出名)、John Lesiw與電顫打擊樂手Milt Jackson(1923-)的極成功且持久的“現(xiàn)代爵士五重奏樂隊”等。這些音樂家共同的特點是對于他們對即興演奏的動聽性要求很高,各種樂器音調(diào)的配合上聽起來也非常舒服。
來自加利福尼亞的爵士樂被人們一度稱作“西岸樂”,這個音樂標簽比“冷爵士”意義其實更為含糊。50年代的一個被賦予“硬爵士”的音樂潮流更具意義。次中音薩克斯手Sonny Rollins(1929-)是一個關(guān)鍵人物,他曾加入Clifford Brown與Max Roach的五重奏團——這支樂隊可能是最后一支知名bop樂隊。1956年Clifford Brown車禍身亡,時年25歲,他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小號手,他的影響力在Freddie Hubbard(1938-)身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Sonny Rollins的即興演奏在爵士樂中最吸引人、最富想象力。他也曾與Miles Davis合作。John Coltrane(1926-1967)以小號手為人所熟知,他也吹奏次中音薩克斯及超高音薩克斯,他可能是Charlie Parker以后可以與Miles Davis并列影響最大的樂手。
“對話”爵士
中音薩克斯手Miles Davis與John Coltrane(1928—1975),鋼琴手Bill Evans(1929—1980)開創(chuàng)了一種“分量”即興演奏風(fēng)格(即以演奏長度及風(fēng)格,而不是以和弦為基礎(chǔ))。John Coltrane在自己的四重奏樂隊中(其中有鼓手Elvin Jones,鋼琴手McCoy Tyner)發(fā)展了這種風(fēng)格。Miles Davis這時又向其它方向開始了他探索的腳步。他曾和一批60年代最杰出的年輕的爵士天才合作過,這些人中有次中音薩克斯手Wayne Shorter(1933—)、鋼琴手Herbie Hancock(1940—)、Tony Willianms(1945—)。不久,他開始用電聲手段將自己的小號進行擴音。
后來他率領(lǐng)了一隊具有自由即興與搖滾節(jié)奏混合風(fēng)格的打擊樂團。
另一位卓而不群的樂手是Charlie Mingus(1925—1979),他的音樂植根于Charlie Parker、Duke Ellinton及Tatum。他是一名低音提琴手,又是一名作曲者,他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風(fēng)格鮮明的音樂風(fēng)格。和他合作的樂手包括鋼琴手Jaki Byard(1922—)、中音薩克斯手Charles Mcpherson(1939—)、次中音薩克斯手Warne Marsh(1927—1987)。Lee Konitz后來發(fā)展了Lennie Tristano某些純即興演奏的一些理念。
爵士—搖滾融合(Fusion)
在Miles Davis的創(chuàng)新成功之前,搖滾對爵士的影響日益明顯。曾與Davis共事的著名樂手Herbie Hancock(1940—)和Chick Corea進行了這方面的探索,演奏出了后來被稱為在許多方面都可稱為“融合爵士”的爵士風(fēng)格,但是這種風(fēng)格從未與傳統(tǒng)的爵士一刀兩斷。Hancock的唱片《V.S.O.P》薈萃了Davis以前的班底,加上小號手Freddie Hubbard,風(fēng)格上追求的是Davis使用電聲樂器以前的風(fēng)格。Chick Corea則繼續(xù)在不同的地方演奏不加電聲樂器的爵士樂。Keith Jarrett(1945—)曾與Davis有過短暫合作。他從不使用電聲鍵盤樂器,但他采用了搖滾樂的節(jié)奏,后來他開始了為時甚長的獨奏演出生涯,演奏他心中自發(fā)的音樂。
最成功的融合爵士樂隊數(shù)Joe Zawinul(1932—)和Wayne Shorter共同創(chuàng)立的天氣預(yù)報(Weather Report)樂隊。他們的合作直到1986年。大多數(shù)融合爵士因其商業(yè)性傾向而給那些有創(chuàng)造力的樂手激勵不大,但至少可以吸引年輕一代來聽爵士樂。而如今電聲樂器已然被吸收進入了主流爵士樂。
爵士樂現(xiàn)狀
“多樣化”這個詞可以用來說明今天的爵士樂。許多有天分的音樂家進行著各方面的自由探索,他們有著一個名為AACM(美國創(chuàng)新音樂家聯(lián)盟,由鋼琴家、作曲家Muhal Abrams指導(dǎo)創(chuàng)立)的組織。由這個組織直接或間接產(chǎn)生了一些包括芝加哥藝術(shù)聯(lián)盟、世界薩克斯四重奏聯(lián)盟等音樂團體。其中的音樂家包括小號手Lester Bowie(1941—)、Reedmen Anthony Braxton(1945—)、 Joseph Jarman、Julius Hemphill、Roscoe Michell、David Murray、小提琴手Leroy Jenkins、Ornette Coleman等。Ornette Coleman后來和吉他手Pat Metheny(1954—)組成了Fusion爵士風(fēng)格的樂團——Prime Time。間或他也與原四重奏樂團的人重聚演出。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但也可以說是歷史的重演,近年從新奧爾良又涌現(xiàn)出一批新的爵士樂好手。其中最有名的可以說是小號手Wynton Marsalis(1961—)。他于1979年加入了Art Blakey的Jazz Messengers—一個堅持傳統(tǒng)Bebop風(fēng)格的樂隊。Marsalis不久便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成為許多年來最引人注目的爵士樂新秀。他明確表示要拋棄Fusion風(fēng)格,強調(diào)延續(xù)爵士樂的傳統(tǒng)。Marsalis的哥哥Branford Marsalis是一位高音薩克斯手,曾是Wynton的五重奏樂隊的成員,后來有一年時間他參加了搖滾偶像Sting的樂隊,之后他自組了一支爵士先鋒樂隊。
Wynton Marsalis離開Art Blakey的樂隊時,他推薦了自己的繼任者——新奧爾良的Terence Blanchard(1962—)。此人后來與另一個新奧爾良人Donald Harrison共同領(lǐng)導(dǎo)建立了一支樂隊。
九十年代中涌現(xiàn)了許多天才樂手,無法一一列數(shù)。他們很多人的音樂的根來自于Bebop,也有的可以追溯到主流搖擺樂[如薩克斯手Scott Hamilton(1954—)]。但幾乎所有的樂手,即使在試驗創(chuàng)新時,所使用的音樂語言也都是爵士樂中已有的。像其它類型的藝術(shù)一樣,爵士好像也進入到了后現(xiàn)代的階段。
不應(yīng)忽視的還有女性樂手的參與的分量逐漸加重。這些樂手包括Carla Bley、Joanne Brackeen、Jane Ira Bloom、Amina Claudine Myers、Emely Remler及Janice Robinson。
爵士音樂傳統(tǒng)的源遠流長更被兩件事證明:曾推進Bebop進程,并使之發(fā)揚光大的低音薩克斯手Dexter Gordon因主演《Round Midnight》而獲得奧斯卡的提名;Benny Carter在接近90歲時作為樂手及作曲家?guī)ьI(lǐng)美國爵士樂團(1986年成立,演奏以前及現(xiàn)在最棒的爵士樂)亮相,獲得一片喝彩。
美國現(xiàn)在的爵士樂在質(zhì)量上及數(shù)量上都造就了一批人才。另外,大批優(yōu)秀表演藝術(shù)家對爵士樂的參與也非常值得欣慰。
結(jié)束語
至于爵士樂下一步發(fā)展形勢如何是誰也不好預(yù)測的,我們僅知的是如今的爵士樂在聲音及風(fēng)格上的表現(xiàn)可以說是豐富多彩。
Thelonius Monk,這位由哈萊姆區(qū)走向《時代》雜志封面的、不折不扣地堅持創(chuàng)新原則的爵士大師曾為爵士樂下了一個獨特的定義:一言以概之,爵士與自由兩者密不可分,不需要有別的什么。如果我非得加些什么,只是使其復(fù)雜化。他是供你琢磨的。你琢磨并研究它,就會有所獲得。
爵士,來自奴隸制度下的音樂,如今已成為世界流行的自由之歌!
posted on 2006-11-07 12:46
Toez 閱讀(349)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Music&Ve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