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的類反射機制
(轉載)Java中的類反射機制
?
一、反射的概念?:
反射的概念是由Smith在1982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程序可以訪問、檢測和修改它本身狀態(tài)或行為的一種能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很快引發(fā)了計算機科學領域關于應用反射性的研究。它首先被程序語言的設計領域所采用,并在Lisp和面向對象方面取得了成績。其中LEAD/LEAD++?、OpenC++?、MetaXa和OpenJava等就是基于反射機制的語言。最近,反射機制也被應用到了視窗系統(tǒng)、操作系統(tǒng)和文件系統(tǒng)中。?
反射本身并不是一個新概念,它可能會使我們聯(lián)想到光學中的反射概念,盡管計算機科學賦予了反射概念新的含義,但是,從現(xiàn)象上來說,它們確實有某些相通之處,這些有助于我們的理解。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反射是指一類應用,它們能夠自描述和自控制。也就是說,這類應用通過采用某種機制來實現(xiàn)對自己行為的描述(self-representation)和監(jiān)測(examination),并能根據(jù)自身行為的狀態(tài)和結果,調(diào)整或修改應用所描述行為的狀態(tài)和相關的語義。可以看出,同一般的反射概念相比,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反射不單單指反射本身,還包括對反射結果所采取的措施。所有采用反射機制的系統(tǒng)(即反射系統(tǒng))都希望使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更開放。可以說,實現(xiàn)了反射機制的系統(tǒng)都具有開放性,但具有開放性的系統(tǒng)并不一定采用了反射機制,開放性是反射系統(tǒng)的必要條件。一般來說,反射系統(tǒng)除了滿足開放性條件外還必須滿足原因連接(Causally-connected)。所謂原因連接是指對反射系統(tǒng)自描述的改變能夠立即反映到系統(tǒng)底層的實際狀態(tài)和行為上的情況,反之亦然。開放性和原因連接是反射系統(tǒng)的兩大基本要素。13700863760
Java中,反射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它使您能夠創(chuàng)建靈活的代碼,這些代碼可以在運行時裝配,無需在組件之間進行源代表鏈接。反射允許我們在編寫與執(zhí)行時,使我們的程序代碼能夠接入裝載到JVM中的類的內(nèi)部信息,而不是源代碼中選定的類協(xié)作的代碼。這使反射成為構建靈活的應用的主要工具。但需注意的是:如果使用不當,反射的成本很高。
二、Java中的類反射:
Reflection?是?Java?程序開發(fā)語言的特征之一,它允許運行中的?Java?程序對自身進行檢查,或者說“自審”,并能直接操作程序的內(nèi)部屬性。Java?的這一能力在實際應用中也許用得不是很多,但是在其它的程序設計語言中根本就不存在這一特性。例如,Pascal、C?或者?C++?中就沒有辦法在程序中獲得函數(shù)定義相關的信息。
1.檢測類:
1.1?reflection的工作機制
考慮下面這個簡單的例子,讓我們看看?reflection?是如何工作的。
import?java.lang.reflect.*;
public?class?DumpMethods?{
????public?static?void?main(String?args[])?{
????????try?{
????????????Class?c?=?Class.forName(args[0]);
????????????Method?m[]?=?c.getDeclaredMethods();
????????????for?(int?i?=?0;?i?<?m.length;?i++)
????????????????System.out.println(m[i].toString());
????????}?catch?(Throwable?e)?{
????????????System.err.println(e);
????????}
????}
}
按如下語句執(zhí)行:
java?DumpMethods?java.util.Stack
它的結果輸出為:
public?java.lang.Object?java.util.Stack.push(java.lang.Object)
public?synchronized?java.lang.Object?java.util.Stack.pop()
public?synchronized?java.lang.Object?java.util.Stack.peek()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