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不是很出名的網站“聲音”上偶然發現了這張原聲大碟,太難得了!(不過還是推薦有錢時一定要買一張收藏,畢竟經典永遠不能以價格來衡量。)
以下是這張原聲大碟的介紹(摘自5d5y網站:辛德勒名單原聲大碟),個人覺得最好的是:
01.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最出名的那段,在影片中由頭至尾都一直反復出現)
12.YEROUSHALAIM CHEL ZAHAV(結尾中影片由黑白色轉為彩色時,猶太人唱的,后面有介紹)
================================================
主題:《辛德勒名單》音樂賞析
載入史冊的配樂佳作
--美國影片《辛德勒名單》音樂賞析
● 楊大林
從暗紅色的衣袖中伸出一只柔弱的小手,上方有一只顯然是男性的大手,正在堅定、有力地挽起這只小手。凸現在這寓意深刻的背景之上的,是老式打字機透過一條仿佛浸染過鮮血的色帶打出的名單……
當你凝神欣賞激光唱片上這張堪稱攝影佳作的封面時,那首聽過一次再也無法忘懷的旋律就會重新在耳畔響起。如果說那起伏跌宕、沁人心脾而又如此質樸的曲調傳達出一種憂郁,那么這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憂郁;如果說它表現了一種哀傷,那么這也決不是我們作為個人能夠體會得到的哀傷。因為,這是影片《辛德勒名單》的主題音樂。 在影片"原聲帶"唱片的封底上,刊印著導演斯皮爾伯格的一段肺腑之言:
"……約翰·威廉斯在為這部影片配樂時,選擇了簡練柔和的旋律。與此相反,在我們過去合作的所有影片中,大多需要一種與畫面密切配合的戲劇性效果,比如《印地安納·瓊斯》、《大白鯊》、《第三類接觸》等等。而在《辛德勒名單》中,我們必須找到新的起點,擺脫固有的一些藝術風格。毫無疑問,只有用一束深邃的目光和一顆不平靜的心,才能找到配樂的精髓所在。
與約翰合作的是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家伊扎克·帕爾曼,他也是猶太人,……這次兩位巨人的共同奉獻在電影史上又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辛德勒名單》可以說是我電影生涯中最深刻的一部作品。我感謝他們為這部影片付出的巨大努力。"(譯文主要部分)
正如斯皮爾伯格所說,威廉斯在這部影片中使用了與過去那種力求音畫同步的寫實主義截然不同的創作手法。音樂所注重的不再是"景",而是"情"。它所著重表現的不再僅僅是畫面本身,更多的是人物(對于這部影片來說,同時還是一個民族)的復雜、沉重的內心世界。在風格上,他采取了浪漫派音樂的傳統寫法。不言而喻,在全片總長約60分鐘的14段配樂中,占有突出地位的是廣大電影音樂愛好者耳熟能詳的那段主題音樂。
《辛德勒名單》配樂的主題(The Main Theme)結構完整,是常見的復雜三部曲式。在短短的憂傷的引子之后,小提琴如泣如訴地奏出了主題樂段。這貫穿在全片中的哀婉動人的旋律,完全游離于畫面之外,從宏觀的角度刻劃了一個災難深重的民族的心理歷程。主題在高八度上以明亮的音色反復和擴充之后,進入中間段。小提琴在低音區繼續傾訴著,聽眾可以想見演奏者此刻灌注在弓弦上的激情--小提琴家帕爾曼所屬的整個猶太民族的那種飽含苦難的難以言喻的激情。主題在高音區上熱烈地再現,最后消失在豎琴深情的主和弦分解音型上。
影片里有代表性的配樂段落,除了最富于感染力的上述主題以外,還有一大段音樂具有明顯的"寫意"傾向,在威廉斯所有作品中可以稱得上"超凡脫俗"了。這段音樂跨度很大,長達10分鐘,定名為"辛德勒的勞動力"(Schindler′s Workforce)。其主要部分是從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在黨衛軍監視下搬出家門,而辛德勒同時遷入"新居"開始的。它幾乎不為人知地悄然響起,在鏡頭不斷地切換,場景也不斷更替的過程中,音樂始終在相對固定的節奏上反復變奏著一個動機。獨奏單簧管嗚咽般的音色在不時地插入。這里,音樂在進行中與畫面保持了一種平行發展的非同步關系。正是這種不落窠臼的寫作手法,使音樂始終游離于畫面之外,在獲得相對獨立的品格之后,得以更深刻地揭示畫面內涵。觀眾所看到的一切--猶太人受到的非人待遇和他們面臨的悲慘處境;德國納粹的囂張氣焰與橫行霸道;作為個人的猶太人會計施泰恩為了同胞而忍辱負重、積極斡旋;和同樣作為個人的德國人辛德勒想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為建立自己的工廠費盡心機等等,這一切都是在當時那動蕩不安、危機四伏的歷史大背景下發生的。而作為民族與個人,都無法逃離命運的軌道。音樂里那固執的、顯得不近人情的呆板節奏,正像歷史的沉重無情的腳步,在驅使人們無奈地一步步走向不可知的未來…… 在這里,音樂已經高度概括化了。
如果說影片配樂創作仍帶有約翰·威廉斯特征的話,那么最明顯的就是辛德勒與他的猶太人分手這一場景中的配樂了。這時音樂盡管仍然保持著寫意功能,但在段落上卻恰如其分地與畫面保持了同步,伴隨情節的發展準確地烘托著畫面的氣氛,達到了催人淚下的藝術效果。作曲家將這段音樂定名?quot;我該救更多的人"(I Could Have Done More)。隨著辛德勒在猶太人簇擁下一邊緩步走向汽車,一邊向會計施泰恩交代最后一些事宜,在溫暖的弦樂背景上,長笛、單簧管、英國管先后形象地吹奏出了人聲對話般的親切旋律。在猶太長老向辛德勒遞交那張所有被救者簽了字的證明書時,弦樂再次以溫暖的音色奏出了一個充滿深情的主題變奏。而當會計施泰恩鄭重、恭敬地向他們的守護神辛德勒獻上那枚凝結著一個民族的感恩之情的戒指時,隨著辛德勒接過戒指的動作,影片主題旋律再次響起,將畫面中的感人氣氛推向了高潮。其后,辛德勒離去時,移動攝影機透過車窗拍攝的他的側面特寫鏡頭中,玻璃上疊映出了依依惜別的人群。在畫面以形象、精練的電影語言表現內涵的同時,音樂也用從主題發展出的悠長、綿延的旋律線表現了辛德勒與他傾盡全力救出的這一千多個生命之間結下的難舍親情…… 觀眾一定會記得,影片結尾處出現了一個全景鏡頭:陽光明媚的原野上,存活下來的猶太人排成一列從地平線上走來。他們代表著自己那苦難深重的古老民族,一改過去屈辱壓抑的形象,正在大踏步地走向充滿希望與光明的未來。與此同時,殘暴無比的集中營司令官,黨衛軍少校阿蒙·格特被處絞刑。人類歷史上那人性極度扭曲的、最為恐怖血腥的一頁翻過去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在這組鏡頭中,音樂也第一次表現出了輕松與欣慰之情。在獨奏吉他的小調分解和弦上,口哨吹出的前奏,令人感到一種適度的愉快與活潑,引出了民歌合唱?金城耶路撒冷"(Jerusalem of Gold)。
山林的氣息美酒般清爽
鐘聲和松柏的芳香
在風塵中彌蕩
沉睡的樹叢和石垣
還有那橫亙的城墻
把這孤獨的城池
送入睡鄉
黃金之城 青銅之城
耶路撒冷到處充滿光芒
我用我的琴聲
永遠為你歌唱
這是一首三拍子的、用自然聲演唱的歌曲。詞曲作者并不是威廉斯,而是猶太裔作曲家瑙米·謝默,而且這首以希伯來語演唱的頌歌也并非為本片而作。"金城耶路撒冷"最早曾出現在1991年由法國和以色列合拍的影片《為了薩沙》(Pour Sacha)中。這首頌歌以其質樸的旋律、虔誠的情感,表達了猶太民族對金城耶路撒冷的無比崇敬和無限希望。在《辛德勒名單》里,對于作曲家約翰·威廉斯來說,它還是配樂創作的基石--辛德勒主題的主導動機就出自這首合唱曲的第一小節。正是在這一小節下行五度的短小動機上,作曲家創作出影片《辛德勒名單》充滿激情的全部音樂。
-------------------------------------------------------------
生活就像打牌,不是要抓一手好牌,而是要盡力打好一手爛牌。
posted on 2008-06-22 22:22
Paul Lin 閱讀(801)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電影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