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部制組織結構 與 矩陣式組織結構
事業部制組織結構
事業部制最早是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稱,也叫“聯邦分權化”,是一種高度(層)集權下的分權管理體制。它適用于規模龐大,品種繁多,技術復雜的大型企業,是國外較大的聯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種組織形式,近幾年我國一些大型企業集團或公司也引進了這種組織結構形式。
事業部制是分級管理 、分級核算、自負盈虧的一種形式,即一個公司按地區或按產品類別分成若干個事業部,從產品的設計,原料采購,成本核算,產品制造,一直到產品銷售,均由事業部及所屬工廠負責,實行單獨核算,獨立經營,公司總部只保留人事決策,預算控制和監督大權,并通過利潤等指標對事業部進行控制。也有的事業部只負責指揮和組織生產,不負責采購和銷售,實行生產和供銷分立,但這種事業部正在被產品事業部所取代。還有的事業部則按區域來劃分。這里就產品事業部和區域事業部做些簡單的介紹。
(1)產品事業部(又稱產品部門化)
按照產品或產品系列組織業務活動,在經營多種產品的大型企業中早已顯得日益重要。產品部門化主要是以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為基礎,將生產某一產品有關的活動,完全置于同一產品部門內,再在產品部門內細分職能部門,進行生產該產品的工作。這種結構形態,在設計中往往將一些共用的職能集中,由上級委派以輔導各產品部門,做到資源共享。
產品部門化的優點是:
①有利于采用專業化設備,并能使個人的技術和專業化知識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②每一個產品部都是一個利潤中心,部門經理承擔利潤責任,這有利于總經理評價各部門的政績;
③在同一產品部門內有關的職能活動協調比較容易,比完全采用職能部門管理來得更有彈性;
④容易適應企業的擴展與業務多元化要求。
產品部門化的缺點是:
①需要更多的具有全面管理才能的人才,而這類人才往往不易得到;
②每一個產品分部都有一定的獨立權力,高層管理人員有時會難以控制;
③對總部的各職能部門,例如人事、財務等,產品分部往往不會善加利用,以至總部一些服務不能獲得充分的利用。
(2)區域事業部制(又稱區域部門化)
對于在地理上分散的企業來說,按地區劃分部門是一種比較普遍的方法。其原則是把某個地區或區域內的業務工作集中起來,委派一位經理來主管其事。按地區劃分部門,特別適用于規模大的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這種組織結構形態,在設計上往往設有中央服務部門,如采購 、人事、財務、廣告等,向各區域提供專業性的服務。
部門化的優點是:
①責任到區域,每一個區域都是一個利潤中心,每一區域部門的主管都要負責該地區的業務盈虧;
②放權到區域,每一個區域有其特殊的市場需求與問題,總部放手讓區域人員處理,會比較妥善、實際;
③有利于地區內部協調;
④對區域內顧客比較了解,有利于服務與溝通;
⑤每一個區域主管,都要擔負一切管理職能的活動,這對培養通才管理人員大有好處。
其缺點是:
①隨著地區的增加,需要更多具有全面管理能力的人員,而這類人員往往不易得到;
②每一個區域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加上時間,空間上的限制,往往是“天高皇帝遠”,總部難以控制;
③由于總部與各區域是天各一方,難以維持集中的經濟服務工作。
總體來說,事業部必須具有三個基本要素:即相對獨立的市場;相對獨立的利益;相對獨立的自主權。
事業部制的好處是:總公司領導可以擺脫日常事務,集中精力考慮全局問題;事業部實行獨立核算,更能發揮經營管理的積極性,更利于組織專業化生產和實現企業的內部協作;各事業部之間有比較,有競爭,這種比較和競爭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事業部內部的供、產、銷之間容易協調,不像在直線職能制下需要高層管理部門過問;事業部經理要從事業部整體來考慮問題,這有利于培養和訓練管理人才。
事業部的缺點是:公司與事業部的職能機構重疊,構成管理人員浪費;事業部實行獨立核算,各事業部只考慮自身的利益,影響事業部之間的協作,一些業務聯系與溝通往往也被經濟關系所替代。甚至連總部的職能機構為事業部提供決策咨詢服務時,也要事業部支付咨詢服務費。
矩陣式結構
矩陣式結構的出現是企業管理水平的一次飛躍。當環境一方面要求專業技術知識,另一方面又要求每個產品線能快速做出變化時,就需要矩陣式結構的管理。職能式結構強調縱向的信息溝通,而事業部式結構強調橫向的信息流動,矩陣式就是將這兩種信息流動在企業內部同時實現。
在實際操作中,這種雙重管理的結構建立和維持起來都很困難,因為有權力的一方常常占據支配地位。因此比較成熟的矩陣式管理模式為帶有項目/產品小組性質的職能型組織。職能部門照常行使著管理職能,但公司的業務活動是以項目的形式存在的。項目由項目經理全權負責,他向職能經理索要適合的人力資源,在項目期間,這些員工歸項目經理管理。而職能經理的責任是保證人力資源合理有效的利用。
與前兩種結構不同,矩陣式結構很少能從組織結構圖中判斷出來,需要根據企業具體的管理行為加以判斷。而企業是否應該實行矩陣式管理,應該依據下面三個條件加以判斷:
條件一:產品線之間存在著共享希缺資源的壓力。該組織通常是中等規模,擁有中等數量的產品線。在不同產品共同靈活地使用人員和設備方面,組織有很大壓力。比如,組織并不足夠大,不能為每條產品線安排足夠的工程師,于是工程師以兼職項目服務的形式被指派承擔產品服務。
條件二:環境對兩種或更多的重要產品存在要求。例如對技術質量和產品快速更新的要求。這種雙重壓力意味著在組織的職能和產品之間需要一種權力的平衡。為了保持這種平衡就需要一種雙重職權的結構。
條件三:組織所處的環境條件是復雜和不確定的。頻繁的外部變化和部門之間的高度依存,要求無論在縱向還是橫向方面要有大量的協調與信息處理。
根據上面的條件可以看出,提供咨詢服務的公司最適合采用矩陣式結構。例如中型規模的咨詢公司,這樣的公司規模在幾十人至上百人,咨詢顧問可以根據業務專業劃分為不同的職能團隊,例如財務咨詢,生產、工程咨詢,管理咨詢小組。由于咨詢顧問的成本較高,優秀的咨詢顧問資源相對稀缺,而咨詢公司沒有統一的產品,需要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進行二次設計,每一個項目都是一個全新的產品,無法通過流水線作業完成。而且,產品的質量需要由項目經理和職能經理共同控制。矩陣式的結構能最好的滿足以上的條件。
矩陣式結構的優勢在于它能使人力、設備等資源在不同的產品/服務之間靈活分配,組織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要求。這種結構也給員工提供了獲得職能和一般管理的兩方面技能。在矩陣式組織里,關鍵組織成員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這些關鍵組織成員包括:高層領導者、矩陣主管和員工。
高層領導者的主要職責是維持職能經理和產品經理之間的權力平衡。高層領導者也必須愿意進行決策委托,鼓勵職能經理和產品經理直接接觸,共同解決問題,這將有助于信息共享和協調。
矩陣主管的問題在于如何控制他們的下屬。由于下屬接受兩個主管同時領導,不自覺的員工會利用這個機會鉆空子,造成主管對他的管理真空化。因此,職能和產品主管必須一起工作,解決問題。職能主管主要解決下屬的技術水平問題,而項目主管則具體管下屬在這個項目上的行為、工作結果和績效。這些活動需要大量的時間、溝通、耐心以及和別人共同工作的技巧,這些都是矩陣管理的一部分。
員工接受雙重領導,經常能體會到焦慮與壓力。他的兩個直接經理的命令經常會發生沖突。這時雙重主管的員工必須能夠面對產品經理和職能經理的指令,形成一個綜合決策來確定如何分配他的時間。員工們必須和他的兩個主管保持良好關系,他們應該顯示出對這兩個主管的雙重忠誠。
矩陣式結構最早應用于飛機制造和航天器械的生產項目中。職能部門包括研發、工程、安裝、測試等等。每一個項目都需要全新的產品,例如新型飛機、宇宙火箭等。現在,矩陣式結構已經在跨國公司里普遍使用,最有代表性的公司要數“世界電器巨人ABB公司。ABB公司全球擁有25萬員工,在每一個國家都采取矩陣式結構,將公司按區域和業務維度劃分。這樣做是為了既保證公司產品的本土化特點,又保證規模效應和技術的領先性。ABB本土的經理負責自行開發新產品,開發市場與政府攻關,而業務經理負責全球的產品戰略決策。根據這樣的結構,ABB在全球范圍成立合資企業,每個合資企業規模都很小(ABB全球有1200個合資公司),但大約1100個合資公司的總經理都同時向區域經理匯報,也向全球業務經理匯報。通過這樣的管理,ABB仍然作為一個有整體戰略的公司,成為世界電氣巨人。通過矩陣式結構,ABB有效地將全球化戰略和本地化產品相結合,將跨國公司的規模優勢和小公司的靈活、低成本優勢相結合,但雙重管理需要的溝通難度可想而知。ABB大部分管理文件的內容在描述區域經理和業務經理的職責和相互關系上,并通過不斷地培訓使經理們明白他們的角色。同時,他們還開發新的信息管理系統,加強信息共享。即便這樣,溝通問題現在依然是ABB最迫切解決的問題。 近些年來,IBM、HP等著名的外國企業都采用矩陣式的組織結構。盡管在管理學的教科書上看到過對矩陣組織優劣的探討,但很難有切身的感受。這次聽葉成輝先生談起自己經歷著的IBM公司的矩陣組織,感到獲益不淺。
1987年,加州伯克利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出身的葉成輝在美國加入IBM舊金山公司,成為一名程序員。因為不喜歡編程等技術類的工作,夢想著做生意(DOBUSINESS)、當經理(比較喜歡跟人溝通),他便主動請纓到銷售部門去做,經過了差不多5年時間的努力,獲得提升,成為一線的經理。隨后,葉先生回到IBM香港公司,做產品經理。由于個人“斗志旺盛”,業績不錯,而且“官運亨通”,差不多每兩年他都能夠蹦一個臺階,如今,葉成輝已經是IBM大中華區服務器系統事業部AS/400產品的總經理。
從舊金山到香港,再到廣州到北京;從普通員工到一線經理,再提升到現在做三線經理;從一般的產品營銷,到逐步專注于服務器產品,再到AS/400產品經理,10多年來,葉成輝一直在IBM的“巨型多維矩陣”中不斷移動,不斷提升。他認為,IBM的矩陣組織是一個很特別的環境,“在這個矩陣環境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IBM是一個巨大的公司,很自然地要劃分部門。單一地按照區域地域、業務職能、客戶群落、產品或產品系列等來劃分部門,在企業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前的IBM也不例外。“近七八年以來,IBM才真正做到了矩陣組織。”這也就是說,IBM公司把多種劃分部門的方式有機地結合起來,其組織結構形成了“活著的”立體網絡--多維矩陣。IBM既按地域分區,如亞太區、中國區、華南區等;又按產品體系劃分事業部,如PC、服務器、軟件等事業部;既按照銀行、電信、中小企業等行業劃分;也有銷售、渠道、支持等不同的職能劃分;等等,所有這些縱橫交錯的部門劃分有機地結合成為一體。對于這個矩陣中的某一位員工比如葉成輝經理而言,他就既是IBM大中華區的一員,又是IBM公司AS/400產品體系中的一員,當然還可以按照另外的標準把他劃分在其他的部門里。
IBM公司這種矩陣式組織結構帶來的好處是什么呢?葉成輝先生認為,非常明顯的一點就是,矩陣組織能夠彌補對企業進行單一劃分帶來的不足,把各種企業劃分的好處充分發揮出來。顯然,如果不對企業進行地域上的細分,比如說只有大中華而沒有華南、華東、香港、臺灣,就無法針對各地區市場的特點把工作深入下去。而如果只進行地域上的劃分,對某一種產品比如AS/400而言,就不會有一個人能夠非常了解這個產品在各地表現出來的特點,因為每個地區都會只看重該地區整盤的生意。再比如按照行業劃分,就會專門有人來研究各個行業客戶對IBM產品的需求,從而更加有效地把握住各種產品的重點市場。
“如果沒有這樣的矩陣結構,我們要想在某個特定市場推廣產品,就會變得非常困難。”葉成輝說。比如說在中國市場推廣AS/400這個產品吧,由于矩陣式組織結構的存在,我們有華南、華東等各大區的隊伍,有金融、電信、中小企業等行業隊伍,有市場推廣、技術支持等各職能部門的隊伍,以及專門的AS/400產品的隊伍,大家相互協調、配合,就很容易打開局面。
“首先,我作為AS/400產品經理,會比較清楚該產品在當地的策略是什么。在中國,AS/400的客戶主要在銀行業、保險業,而不像美國主要是在零售業和流通業;在亞太區,AS/400的產品還需要朝低端走,不能只走高端;中國市場上需要AS/400的價位、配置以及每個月需要的數量等,只有產品經理,才能比較清楚。從產品這條線來看,我需要跟美國工廠訂貨,保證貨源供應。從產品銷售的角度看,AS/400的產品部門需要各相關地區的職能部門協助,做好促銷的活動;然后需要各大區、各行業銷售力量把產品銷售出去。比如,我需要在媒體上做一些訪問,就要當地負責媒體公關的部門協助。再如,我認為“蓮花寶箱”(為中國市場量身定制的AS/400)除了主打銀行外,還要大力推向中小企業市場,那么就需要跟中國區負責中小企業的行業總經理達成共識。當然,“蓮花寶箱”往低端走,還需要分銷渠道介入,這時,就需要負責渠道管理的職能部門進行協調。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之間也互為“客戶”關系,我會創造更好的條件讓各區、各行業更努力推廣AS/400。”葉成輝說。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矩陣組織在增強企業產品或項目推廣能力、市場滲透能力的同時,也存在它固有的弊端。顯然,在矩陣組織當中,每個人都有不止一個老板,上上下下需要更多的溝通協調,所以,“IBM的經理開會的時間,溝通的時間,肯定比許多小企業要長,也可能使得決策的過程放慢。”葉成輝進一步強調,“其實,這也不成為問題,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還是好的,IBM的經理們都知道一個好的決定應該是怎樣的。”另外,每一位員工都由不同的老板來評估他的業績,不再是哪一個人說了算,評估的結果也會更加全面,“每個人都會更加用心去做工作,而不是花心思去討好老板。”同時運用不同的標準劃分企業部門,就會形成矩陣式組織。顯然,在這樣的組織結構內部,考核員工業績的辦法也無法簡單。在特定客戶看來,IBM公司只有"唯一客戶出口",所有種類的產品都是一個銷售員銷售的;產品部門、行業部門花大氣力進行產品、客戶推廣,但是,對于每一筆交易而言,往往又是由其所在區域的IBM員工最后完成;等等。問題是,最后的業績怎么計算?產品部門算多少貢獻,區域、行業部門又分別算多少呢?葉成輝說:“其實,IBM經過多年的探索,早已經解決這個問題了。現在,我們有三層銷售--產品、行業和區域,同時,我們也采取三層評估,比如說經過各方共同努力,華南區賣給某銀行10套AS/400,那么這個銷售額給華南區、AS/400產品部門以及金融行業部門都記上一筆。”當然,無論從哪一個層面來看,其總和都是一致的。比如從大中華區周偉錕的立場來看,下面各分區業績的總和,大中華區全部行業銷售總額,或者大中華區全部產品(服務)銷售總額,三個數字是一樣的,都可以說明他的業績。
在外界看來,IBM這架巨大的戰車是穩步前進的,變化非常緩慢。葉成輝認為,這其實是一種誤會。對于基層的員工,對于比較高層的經理,這兩頭的變化相對比較小,比較穩定。比如說一名普通員工進入IBM,做AS/400的銷售,差不多四五年時間都不會變化,然后,可能有機會升任一線經理。再比如亞太區的總經理,也可能好多年不變,因為熟悉這么大區域的業務,建立起很好的客戶關系,也不太容易。所以,外界就覺得IBM變動緩慢。“但是,在IBM矩陣內部的變化還是很快的。中間層的經理人員差不多一兩年就要變化工作,或者變化老板,變化下屬,這樣就促使整個組織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向前發展。”葉成輝說,“我在IBM公司10多年,換了10多位老板。每一位老板都有不同的長處,從他們那里我學到了很多。其實,IBM的每一位員工都會有這樣的幸運。”矩陣組織結構是有機的,既能夠保證穩定地發展,又能保證組織內部的變化和創新。所以,IBM公司常常流傳著一句話:換了誰也無所謂。
Author: orangelizq
email: orangelizq@163.com
posted on 2007-12-02 19:59
桔子汁 閱讀(8524)
評論(1)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