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吧!來自老父老母的生存報告
一個風燭殘年的獨居老人,由于體力不支不能下樓購買食品,不得已只好將每天三餐減為一餐,生命只能茍延殘喘;另一氣若游絲的垂暮老人,因為子女不在身邊,也不“常回家看看”甚至也很少打電話問候,以至于死尸體的腐臭四下飄散驚擾了鄰居,其子女才聞訊姍姍而來……
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然則“有后不孝”,又怎么樣?他們撇下自己的年邁父母終日忙碌,對年邁的父母不聞不問,更不屬于“常回家看看”,這樣的子女于你又有何益?——你家有老人嗎?如果有,你“常回家看看”嗎?如果沒有,你是否想到過自己有一天也會成為老人?不論你家里有沒有年邁的父母,請你一定讀一讀下面這篇催人淚下并將為之唏噓感慨的報告文學吧,因為關注今天的老年人,就是關注明天的你自己!
有人說,人生是一個舞臺。
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個舞臺上扮演過自己的角色,都從中體驗過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人世滄桑……然而,正是我們經歷的所有這些構成了作畫的精彩。不知人們是否想過,所有這些“精彩”—甚至包括痛苦在內,也許有一天都會失去,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會走進你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世界?當時間變得漫長的時候,生命,就變成了一種折磨;就是那一道單元門,或者幾級臺階,就使我們同外面那個精彩的世界隔絕開來。
相對于我們的青年或者中年時期來說,老年時期也許是我們一生中最漫長的一段生命,盡管收于閱歷的豐富,這是我們一生中最睿智的時期,然而,也是我們最無奈的一段生命。
A 80多歲的夏大老爺幾乎沒什么感覺就暈倒在地上,他想站起來……他心里很明白,或者說他其實很明白自己的處境:如果遠在上海的女兒這時碰巧回來,就有救了,或者只有等待死亡。他喊不出來,可他能清晰地聽到門外我們匆匆的腳步聲,假如有一個腳步聲停在他的門口,也許他就得救了……然而那腳步聲也是由近而遠;一次又一次……他突然感到很悲哀:他的生命就寄托在奇跡上——奇跡能發生嗎?也許是心靈感應,那天奇跡還真發生了,女兒竟然奇跡般地回來了,于是我們才 有幸知道了這個有關奇跡的故事。
夏大爺的老伴在十幾年前就已經去世,惟一的女兒卻遠在上海。他于是便開始了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孤寂日子。前幾年,身體沒什么毛病,白天出去走走,有時也和過去的同事、一些老同學聊聊天什么的,生病后,他就在也走不出這片被禁錮的小天地了。
同樣高齡的陳教授在一所著名大學教書可謂桃李滿天下了。播撒下遍地芳菲之后,老教授卻漸漸從人們的視線中隱去了。自從老伴離開他以后,寬綽的三居室里剩下他一個人與孤燈相伴,忙碌的人們幾乎沒有人注意到這個老人:他每天佝僂著腰,拿著飯盒哆哆嗦嗦地去食堂買飯吃——因為他已經無力自己做飯了。
1995年春節,他的一個學生從廣州過來看望恩師,卻怎么也敲不開門!于是他只好打電話到老師的隔壁人家,隔壁人也說我們這幾天忙著過春節,沒注意老人,但好像也沒見老先生出來。大家都知道老先生把鑰匙放在過去任教的數學系,就趕緊找數學系辦公室的人取鑰匙來開門,打開門時發現老人躺在地上,人們上去推了推他,發現他竟然還活著,好一會兒才有氣無力地說:“我已經三天沒吃飯,起不來了。”說完就昏了過去,人們七手八腳地把他送到醫院,然而已經錯過了搶救的最佳時期,老人溘然長逝。
當我們從忙碌的中年走過來,終于把孩子撫養大,他們像小鳥一樣飛走之后,我們可以喘一口氣的時候,卻發現,前面是茫然一片,我們不知道去如何面對自己無法自理、也無法掌握的生命最后那一段時光。
B 他們也是一對90歲高齡的老兩口,為了下樓這件事,已經商量了好幾個月了。五層的樓梯,對他們就構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于是他們就被禁錮在家中的小天地中,日復一日,只能互相面對,與外界惟一的聯系就是那臺電視。他們太想去曬曬太陽,聽孩子們嬉戲的聲音……這一切對別人來說太平常了,對他們來說卻是一種奢侈——惟有他們這樣才會感到他們還活著,活在一個人的世界中,他們僅有的一個兒子在國外,因為住在五層樓上,他們平時很少下樓,靠著兒媳姐姐每周為他們買一次菜和生活用品維持生活。
在一個開氣晴好的冬天,他們終于決定實施蓄謀已久的下樓計劃。對兩位高齡的老人來說,下這五層樓,無異于一次冒險,也許一腳站不穩,就會從樓梯上摔下來,后果不堪設想——他們之間只要一個出了意外,生活就維持不下去了,可他們怎得去曬曬太陽啊!不然骨質會更加疏松,會連路也走不了了,于是倆人攙扶著,如履薄冰般一點一點走下來,沒想到他們剛走到陽光下時,兩人同時感到當時剛走到陽光下時,兩人同時感到天旋地轉……
當居委會主任從院內花壇經過時,看到這兩個老人緊緊地擠靠著一起坐在花壇邊上,凍得渾身哆嗦。一問方知,他們坐在花壇邊上不了樓而回不了家,又凍又餓地坐在這里已經整整一天了!主任連忙叫了幾個年輕人把老人背上了五樓。
高齡的馬老太太住在一棟有電梯的房子中,按說走出家門對她來說應該并不是件難事,但她卻近半年沒出門了,由于高齡導致的骨質疏松,她已經骨折過好幾次了,經常來照顧她的女兒工作忙——她知道自己不能出一點兒意外,只要生病,就會耽誤女兒的寶貴時間,影響她的前途。
馬老太太雖然蜷縮在家中,心里卻很明白,她如果老不走動,走路的功能很快就會喪失了,那就真走不動了,于是她每天都在家里那巴掌大的地方來回走3000步,每走100步,她就在紙上畫一道兒,真到走滿3000步。她用毅力在與死神作斗爭一個人如何度過每天這漫長的時間呢?每天吃完早飯,她就坐在窗口看人們上班,等到上班的人們走完了,她就回到床上睡個回籠覺。然后起來做她每天都做的三件事:第一是玩玩具。她把孫子當年玩的玩具都放在一個紙箱里,每天都挨個兒玩一遍,特別是那個拼圖,一次一次拼上又拆開。第二件事是攢煙頭,她把每天抽剩的煙頭攢起來,五個一組,一遍又一遍數。第三件事是翻看一本舊相冊,每天都翻看一本舊相冊,每天都翻,這本相冊看上去已經臟兮兮的,被翻得角都翹了起來。
開始是60多歲的大兒子照顧她,后來兒子得了腦溢血,來不了,只好由女兒照顧她,女兒每周來一次,給她做一周的飯放在冰箱里,如果打開她的冰箱,你可以看到,芹菜都已經空了,胡蘿卜也長了白須,看上去起碼放了半個月了。平時她也就是把冰箱里的菜拌點兒鹽就吃下去了。
人們不會想像到,老人們為走出隔絕——就是為了走出那個單元門,進行了多么艱苦卓絕的努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紛紛搬進樓房告別了昔日的大雜院。然而,雖然人們居住的密度更大了,但彼些間的距離卻更遠了。一個個單元給人人們帶來私密空間的同時,也把人們隔絕在一個個防盜門后。
然而,人,畢竟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也都忍受不了與世隔絕的痛苦。
C 劉老伯與老伴燕子銜泥一般,養大了一雙兒女。先是將女兒供到大學畢業,又八方努力,幫助她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女兒結婚后生活得也挺美滿。此后,老兩口又傾其所有將大學畢業的兒子送到國外留學。現在,兒子拿到了博士學位,在美國成家立業。
忙完了兒女的一切,老兩口也到了退休年齡。正好接著給女兒帶孩子,直到將外孫送入了小學,他們才算喘口氣,告別了忙碌的日子。
要說周圍的人,沒有不羨慕他們老兩口的:一生的辛勞沒有白費,似乎一切都很美滿,孩子們都挺給他們爭氣。
然而,外孫長大以后,女兒一家回來的時候也越來越少,最后發展到兩三個月才來一次。老人想孩子,時而去女兒家看望。可由于女兒家與他們的住處相隔太遠,大熱的天來回奔波很辛苦,便漸漸很少去了。日子就在寂靜中一天天地耗著,兩位老人時常感到孤獨。不久前的一個周末,劉老伯到菜市場買菜跌傷了腳,老伴一著急犯了心臟病,倆人都起不了床。他們只好向女兒求援,一打電話才知道,女兒一家外出旅游去了。萬般無奈,劉老伯只好向鄰居求救,鄰居幫著在街上攔出租車,攔了多少輛車都不停,好容易找到一輛車,車主聽說是心臟病人,就怎么也不肯拉,讓他們要醫院的救護車。折騰了兩個多小時,救護車總算來了。劉老伯拖著傷腳將老伴送到了醫院。可由于耽擱的時間太久,老伴的病情加重,最后發展到半身癱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從此,劉老伯的日子更難過了,每天干完家務后便看著病床上的老伴發愁。后來女兒花錢給他們雇了一個保姆,劉老伯不用干家務了,但日子卻比原來更艱難了。兩個老人時常思念兒女,回憶他們小時候的種種趣事。每當這時,劉老伯就會無奈地安慰老伴說:“兒女就是長大飛出巢的鳥,老人只能獨守空巢。看看周圍那些老人,不也都像我們這樣寂寞地過著么?老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要說兒女們有本事是好事,可惜忠孝不能兩全,越有本事,他們也就走得越遠。剩在巢里的兩只老鳥,也就只能終日與電視為伴了!
D 說說話兒,這對任何人都是太簡單的事兒了,然而對很多老人來說,別說有人聽你說說話兒,就是想聽人說說話兒,也十分不容易。王大爺就是為了想說說話兒,想出了一個絕招——把家里的馬桶被弄壞了。
房管所的水暖工怎么也不明白,王大爺家的馬桶老壞,按他的經驗這樣修好了起碼能用一年,可兩天之后又壞了。于是再次給王大爺修好馬桶的兩天后,他又敲門來到王大爺家,笑呵呵地問:“大爺,您的馬桶壞了嗎?”
王大爺一愣,隨后一把抱住了小方:“孩子!真是為難你了!”老人隨后抽抽噎噎地哭起來,把真話告訴了這個素不相識的水暖工:“如果不是你來修馬桶,我就連說話的人都沒有!”
王大爺平時太寂寞了,就希望家里來個人,如果知道今天該收水電費了,他早早就在門口等著,只要聽到動靜就立刻把門打開。據說這樣的老人不在少數。
曾有人寫過一篇懷念父親的文章,說父親晚年寂寞,很想和兒女們說說話,可是兒女們始終很忙。后來父親去世前對著聚集在床邊的兒女們很興奮地說了許多,兒女們怕他累著,勸他不要說了,好好休息。他最后帶著倦意地說了一句:“好吧,不說了,你們都很忙。”然后他就真的永遠休息了。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自己那一對白發爹娘,平時我總借口忙,沒時間陪他們說話,其實真有那么忙嗎?可能更是我因為我們作為任務去和父母聊天時,自己都興味索然。
人們也許不能想像:一個單元門和幾級臺階,就能成為一道屏障,將老人們與外界隔絕開來,而隔絕,恰恰是人類最深刻的悲哀!否則,在這個世界上就不會存在監獄——人們正是用這種最深刻的痛苦來懲罰犯罪。隔絕,其實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也走不出家門了,我們會怎樣度過這漫長的時間?疾病,幾乎每一個超過50歲的人都會日漸恐懼的事情。人們說:“有什么別有病,沒什么別沒錢。”可能過去人們更多的是恐懼“沒什么別沒錢”,現在生活富裕了,開始恐懼“有什么別有病”了。一旦“有病”,也就“沒錢”了,再富裕的日子也會黯然失色。我在采訪中發現,老人們普遍有一種很深的恐懼:對疾病的恐懼,對意外死亡的恐懼,對喪失勞動力后收入下降的恐懼……作為獨生子女的父母,我們這一代人對晚年的恐懼就更深一些,因為我們似乎更靠不上什么人了。何況自古就有“兒孫滿堂,不如半路夫妻”一說,即使兒孫滿堂,也難說有一個孝順子女能讓我們晚年無憂!在我們的一生中,最沒有安全感的一段時光,大概就要算老年了——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安全感?什么時候才能不在恐懼中度過我們人生最后的時光?
E 卓老太也是一個被禁錮在床上的人,她因為腦溢血后遺癥導致的偏癱,已經在床上躺了六年了。因為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方便,他們給她剃成光頭。床,成了她的棲身之所,也成了她的監獄,因為她無法走出一步,每天她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長時間望著窗外,看著太陽一點點地升起來,再一點地落下去,躺在床上的卓老太現在惟一的念想就是盼望國家能早日出臺一部法律——關于安樂死的法律。有時她真想哭:因為她連死的權利都沒有!
好要忍受病痛,忍受保姆的白眼兒,要忍受與世隔絕的孤寂……六年的折磨已經把她所有生存的欲望都磨沒了。
在卓老太的床前,我突然意識到疾病的可怕!它不僅給人身體帶來巨大的痛苦,而且會毫不猶豫地吞噬掉你的金錢。而你一旦喪失了自理的能力,臥床不起時,也就喪失了自主權甚至喪失尊嚴。我想,除了意外死亡,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這樣一種結局;那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在我們生命的最后15年里,疾病越來越多,最后逐漸走向死亡。
F 學富五車的郝御風先生,以善玩弄研究和思考著稱。郝先生不僅在學術上善于思考,在生活小事上也很喜歡思考。比如今天吧,他就遇到個研究不透的難題——他怎么也無法將掛面下到鍋里,水燒開了,他拿著一把掛面琢磨了半天,平著下吧,掛面的長度大于鍋的直徑,顯然不行,豎著下,又有挺長一段露在外面……老先生頗費周折地從各個角度都嘗試了一下都不行,于是嘆了口氣,只好作罷,餓著肚子等女兒回來。
郝先生是西北大學中文系的主任,早年畢業于清華大學,20世紀30年代在國內就頗有詩名。1971年夫人病逝,在家里從來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他,一下子就陷入困境。為了照顧他,女兒每天一大早就要從自己家中趕來,先服侍他吃完早飯,又為他做好午飯,再急匆匆去上班。可老人家每天中午熱飯時,不是把飯燒焦就是把爐子弄滅。
同在西北大學中文系任教的費秉勛教授在談到喪偶時說:老輩文人多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生活不會自理;但往往有得遇賢妻,衣食住行把他侍侯得妥妥帖帖,對他脾氣的旮旮旯旯熟悉得明晰通透,而且順其心思行事。這樣,他在賢妻面前就成了一個孩子,在生活方面他始終長不大。陳忠實在《白鹿原》中寫朱先生離開人世之前,對妻子叫一聲“媽”,實在是深刻絕妙的一筆。
我們很少看到描繪老年愛情的作品,因為老人常常被人們忽略,包括他們的感情方式。人們也總覺得少年夫妻老來伴兒——不過就是個伴兒,既不浪漫,也談不上刻骨銘心。可是人們在這里卻大錯了!幾十年的相濡以沫,會悄悄積淀下一種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平時湮沒在瑣碎的生活中,只是在喪偶的瞬間才爆發出來,給人以致命的打擊。
我想,一個人,你或許可以不煞費心機地為青年時期籌劃,或許可以不煞費心機地為中年時期籌劃。因為你不用擔心收入問題,而且也還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影響你的命運,比如婚姻、生育工作調動、甚至各種突發事件等等,讓你計劃趕不上變化。
但是,你一定要為你的老年籌劃,因為老年不僅漫長,而且一直是喪失期,基于此,籌劃得越早越好!
我想,如何養老,可能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最重要的,是我們進入老年之后,不會因失去健康而貧窮,不會因失去伴侶而孤獨,不會因子女遠走高飛而無人照料,不會因失去伴侶而被恐懼所折磨……我琢磨著,馬克思如果活著,肯定會贊同社會化養老這種方式的,因為我已經決定到養老院里等著向他匯報了。哪怕我真的不長眼地活了100多歲,也不用擔心像張愛玲那樣死了多日還無人所知。(她是我最欣賞的女作家。人家名人都免不了這種下場,何況我這小老百姓?)由傳統道德理念派生出來的“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理論,曾讓中國歷朝歷代的老年人承襲同一種養老模式,也使無數老年人把他們晚年的幸福寄托在“子女是否孝順”這個偶然因素上。而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養老模式越來越顯露出它的弊端。許許多多的老年人,正用他們自身的悲劇否定了這種養老模式。
我們晚年的幸福,除了我們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賴于整個社會的關愛。其實,社會化養老是一種更為先進、更為人道、也更為自主的養老模式。老一代人,用他們的青春為今天的社會奠定了發展的基礎,后一代人動用社會資源,建立一整套科學而有效的老年保障體系,是一個社會快速發展與和諧運行的重要體現。為了讓老年人安全幸福地度過他們的晚年,社會應該為老年人提供專門的醫療體系、娛樂體系、教育體系、住宿體系、生活用品供應體系、心理咨詢體系……使老年人這個弱勢群體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
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人一定能走出悲劇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