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1年,清華學堂初創時就提出“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清華學堂章程》)。1914年,著名學者梁啟超蒞校作《君子》為題的講演,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生,后被鑄入?;?,高懸于大禮堂的上方,成為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
清華大學在教育史、科學史、學術史上所創造的杰出業績,師生在拯救民族危亡和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所表現出的英勇獻身精神,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取得的成績,都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種歷史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光輝體現。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憤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斷獲得豐富和發展,被賦予新的內容。做為一個高尚的人,在氣節、操守、品德、治學等方面都應不屈不撓,戰勝自我,永遠向上,力爭在事業與品行兩個方面都達到最高境界。在做人做事方面應該順應自然,胸懷博大,寬以待人,承擔起宏偉的歷史任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辟地概括了中國文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的深刻認識與辯證的處理方法。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時間的考驗和興衰變化,而一直能穩固地凝聚在一起,并保持一個偉大民族的生機與活力,是同這種深刻認識分不開的。事實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構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格的重要表征。
1949年隨著全國的解放,清華大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新時代向我們提出了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任務。為此,我們應該在更高的標準上,在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上,弘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發展,但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對于實現高度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這一目標來說,還有很多艱巨的工作要做。未來的五十年,對于中華民族能否以高度文明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決定性意義。國力的競爭,從根本上說是人才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精神文明的較量。帝國主義與國際反動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在這場決定民族命運的較量中,清華大學承擔著不容推卸的重要任務。所有師生都必須樹立一流意識。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憤發圖強,爭創一流。我們應該勇敢地抵御來自國內外腐朽思潮的侵襲,努力戰勝自身的弱點,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堪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擬的業績。我們鄙視那種畏縮不前、懦弱頹唐、耽于名利、甘居末流的猥瑣品格,它們是同“清華人”的稱號不相容的。
在努力自強自尊的同時,我們還應該善于審時度勢,深刻把握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與自然和睦相處,同社會諧調發展,推己及人,寬以待人。在自己的工作中發揚團隊精神,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共同戰斗。目光如豆、高傲自大、心胸狹窄、蠅蠅茍茍等卑下品格都是同“厚德載物”的要求相去甚遠的。
時代為傳統注入新的活力?!白詮姴幌?,厚德載物”的古訓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必然以它生生不息的活力鼓舞著清華人開創新的歷史,再造新的輝煌!
回復 更多評論
回復 更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