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TSS和InfoQ都轉了一篇Spring與EJB3的讀后感,我就看了下,標題和介紹滿吸引人的。內容嘛其實有點不過癮,但是先記錄下來吧。
http://www.devx.com/Java/Article/32314/0/page/1總的來看Spring+Hibernate與JPA很相似,它們都是基于pojo的持久化。
Hibernate Session和JPA Entity Manager基本上等價,但是要記住他們的兩個重要區別。Hibernate session是一個實體緩存也是一個ORM引擎的接口。而JPA中這兩個概念是分開的。Persistence context作為緩存而entity manager則作為ORM引擎的接口。
當然還有顯而易見的區別,Spring+Hibernate偏向使用XML配置映射,而JPA偏向使用Annotation,雖然兩者都有XML和注釋兩種實現。
還有,JPA是一個標準,而Spring是對不同實現的抽象,兩者的方向是不同的。JPA的方式更徹底,Java傳統中都是這樣的。
JPA的主要商業實現有Hibernate、Kodo、Toplink,被巨鱷們看好。
后面,說到了關于Cache和Transaction管理的問題,由于Spring的草根特性,為了兼容實現,它使用Tread local這種編程式的方式。而EJB 3.0則由容器自動完成這些過程。而且EJB 3.0提供了不同的persistence context范疇,可以比較方便的管理持久數據的生命周期。不過,這個觀點很難說,因為如果你把Spring也看成一種容器,那么這Thread local對于你來說也是透明的,可以認為差不多。
關于EJB 3.0對生命周期的規定,讓持久化的概念更清楚了,如果這些東西能夠通過聲明而不是編碼來實現應該是愜意的,可是,問題就是很多程序員一般就喜歡自己控制,不喜歡那么透明,所以EJB一直以來興建的這些漂亮模型總是只有少數人使用,不是么?
在事務方面,由于兩者都支持生命性事務,所以程序本身看起來基本一樣。
區別在于配置。Spring還是偏向XML,并且事務作為Spring對AOP應用的經典樣例,transaction完全作為附加語義,可以通過配置替換各種事務實現,從JDBC、Hibernate到JTA,顯然這是從編程者角度考慮的,門檻很低。
而EJB 3.0則只支持JTA,這就需要容器的支持,當然跨多資源的事務往往是企業級項目的特性,所以這種思路可以理解。而且現在也有很多開源的JTA實現了,它們完全可以讓你的應用在商業EJB容器外運行。還要提一點,EJB3默認是配置上事務的,需要聲明才可覆蓋,這說明了EJB3對于企業應用的態度。
在JTA事務可以通過聲明就以橫切關注點的形勢注入的時候,JTA的成本已經下降了,所以一開始就用這種API完全可行。
這篇文章中關于狀態的地方我有點不太理解,里面說Spring的prototype等價于EJB的SFSBs,實現stateful。
EJB 3.0在這方面無疑是強大的,因為本身在這方面它就是個容器規范,Java EE容器都會提供這種高級的生命周期管理,并且把生命周期作為變成模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結果就是EJB 3.0在這方面領先于Spring,聲名簡單,并且從實現的方式上來說,EJB 3.0在性能上和可伸縮性上有明顯的優勢。Spring在性能伸縮或者說分布部署的時候應該說是捉襟見肘的,Terracotta也許可以解決些,但還……
應該說,實際上Spring提供的prototype就是new的另外一種實現,只不過它會經過Spring裝配,所以它叫做prototype,也就是“原型”,Spring每次回new出一個新的,按你的要求。當然,由于是類似new,所以Spring通過代理的方式管理起生命周期,也就能模擬出session、request、global session的statefull,不過這些功能顯然不算強項,在Spring 2.0中加強了(以前只有singleton和prototype),但依然不支持事務范疇,這就明顯不如EJB 3.0了。但是,回想Spring的編程哲學,它不要解決這種問題,這種問題留給容器解決:D
文章最后的總結比較官腔,基本上就是在說Spring靈活,EJB 3.0強大簡單,它們各有優缺點,所以應該結合起來使用,具體大家可以看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