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絲綢,散文是棉布。有時候我們熱愛絲綢的撫摩。現在似乎是棉布更適合人類的身體。”獲得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最佳散文家”稱號后,舒婷在獲獎致辭中這樣說。
文學青年都曾讀過舒婷的那首《致橡樹》,以至于她出了十幾本散文集,最閃亮的稱號仍然是“詩人”,這次成為“年度最佳散文家”,于她而言,更有特殊意義。興奮之余,舒婷把這次得獎稱作是砸在腦袋上的一個“好大的餡餅”。
這些年來,舒婷已經積攢了十來本散文集,在她的文集里,散文的比重大大超過了詩歌。但最新一本《真水無香》出版時,還是有部分媒體稱之為“舒婷首推的第一本散文集”。她開玩笑地說道:“由于詩,我被當成一種專門分泌糖漿的植物。在那棵老橡樹的陰影下,好多年來我都覺得呼吸困難。”
舒婷打比方說,詩歌像綢緞般高貴、優雅,充滿理想主義的光輝,曾經把年輕的她,引向追求“字字珠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困境里。當她把重心傾向散文時,有意識把散文視為手工棉紡,親切的,坦率的,調侃的和細節的。看上去仿佛信手拈來,實際上卻經過深思熟慮。與詩歌相比,她寫散文最大的享受是語言得到了松綁。“有一陣子,能夠撇開舊的方程式,語言的酣暢流轉令我心曠神怡,感覺簡直好極了。”不過,這并不影響她對詩歌的感情,“我至今仍然認為寫詩是一生的約定,純屬個人夢想。無需向誰解釋,求誰關懷,與誰共舞,甚至時光的飛逝、歲月的消耗,都不能使它增減一分。”(作者: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