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是什么?模式是一個范式,一個在相同環境或者狀況下的一種通用解決辦法,解決方案。就好像孫子兵法,對于某種特定戰局,戰況下的一種派兵布陣策略和實施步驟的總結。模式需要什么呢?模式需要一個名字,一個問題域(要解決的問題),要有一個解決的方案,最后要達到什么樣的結果。長話短說,Observer模式,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事物,當它自身的狀態改變了,那么它要通知其他的事物,而它又不能夠事先知道要通知誰,只有在Runtime時才能知道。舉個例子吧,鐘表和人的關系就是這樣,鐘表自身的狀態,也就是時刻改變了,它通知某些人,某些人看到或者聽到后,會做出不同的行為。而鐘表在商店里時,并不知道要通知誰?只有買主把鐘表買回家,買主的家人注冊到這個鐘表,這時,鐘表的狀態改變才會通知到家里的人,那么家人有大人、小孩,他們看到或者聽到這個鐘表的時間改變,會有不同的行為。那么將上面的例子可以化解為對象。鐘表是個源,它是抽象的概念,可以很多形式的表,手表、掛鐘、鬧鐘等,而家人們都是監聽器,實現了監聽器接口,監聽器方法就是listen()和see(),當人每個人實現了接口會有不同的行為,這些鐘表并不關心,它只會在整點時通知之前注冊到它內部的家人實例的監聽器方法。那是什么時候注冊的呢?就是主人買回家,告訴家人這是新的鐘表,也就是Timer.registerListener(Listener l)那么鐘表就是observable,就是那個常說的Subject,而家人就是具體的Observer,實現了Oberver接口的方法。
下面是Listner接口,是一個概念模型,提供給Timer,Timer只關心,自身改變狀態后,要調用的觀察者什么行為,并不關心觀察者本身。所以提取人的若干行為,抽象成為接口。
這是一個主人的類,也就是一類具體的Observer。接口java.util.Observer和類java.util.Observable是Java本身對于觀察者模式的支持。其實這種模式就是一種回調的應用,就是想其它類中注冊自己的接口,到特定時候調用自己的方法。就好像古詩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意思是說,如果好友光臨到門口,叫一聲自己,就會很高興,也就是說,告訴朋友到達自己住處,這個狀態滿足,那么就叫一聲自己,自己就會為朋友開門,高興等行為就會進行。 如果不采用觀察者模式,那就是自己需要不斷的到門口察看朋友是否到了,是一種輪循的方式,當然也能達到效果,但會影響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