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凌晨消息,谷歌中國淡化“本地政策”的調整已初步完成,但六月間,這家搜索公司還要試圖跨越營業執照、地圖牌照以及音樂投資等三道關卡。另一方面,高級研發人員的流失,也為谷歌中國未來埋下隱憂。
過三關
谷歌中國的六月,注定不會平靜度過。
ICP牌照顯然已不是懸念,但谷歌中國還有另外一個不得不在乎的牌照。今年3月1日~6月30日是企業辦理營業執照年檢的時限,但通過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網站上查詢的結果顯示,谷歌中國有關的幾個公司至今“尚未參加年檢”。
根據工商部門的規定,逾期未接受年檢的將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
除此之外,牽扯到牌照的還有谷歌地圖。同樣在六月,國家測繪局將首次頒發互聯網地圖服務商牌照,無照經營的互聯網地圖服務商將被查處。外界普遍認為百度地圖這次將安全過關,一個證據是百度地圖的合作方四維圖新,最初即由國家測繪局創建。
另據可靠的消息透露,由于谷歌地圖涉外的身份,使其在接受國家測繪局的審查之外,還需要通過國家安全部門的審核才能放行。難度陡增。
消息人士透露,目前谷歌中國已經向國家測繪局提交了牌照申請,不過并未透露其他更多細節。該消息人士表示,預計首批通過審核獲得牌照的公司將于月底公布,年底將公布未遵守新規的公司名單,如果公司申請牌照遭拒將會被禁止從事在線地圖服務。
谷歌音樂也走到何去何從的路口。2008年8月初,谷歌中國與巨鯨音樂聯合推出谷歌音樂。知情人士告訴新浪科技,谷歌音樂有一筆單獨的投資需要特殊批準,能不能從總部拿到錢尚未可知,而上一筆投資六七月間行將完結。
幾乎沒人知道,谷歌CEO施密特年初兩度神秘來華;同樣也幾乎沒人知道,他是否已幫助谷歌中國定下過關之策。但上述種種,仍非谷歌中國將要面對的全部麻煩。
失七將
早在六月之前,谷歌中國的研發團隊已經歷了數輪的高級人才流失。一部分人選擇回到谷歌美國總部或者Facebook等公司,而最主要的七位領軍人物基本都流向中國對手。覬覦谷歌中國人才多年的騰訊和百度等,一償所愿。
新浪科技5月7日獨家報道,谷歌圖片搜索創始人的朱會燦已低調加入騰訊,出任搜搜首席架構師。不過,在騰訊內部更愿意將此事描述為“空降三個谷歌高管”。
因為除朱會燦之外,同期還有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原副院長兼工程總監顏偉鵬,加盟出任騰訊搜索廣告平臺部總經理。谷歌中日韓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設計者、資深研究員吳軍,出任騰訊搜搜EVP(執行副總裁)助理。
與此同時,百度方面也至少收獲三人: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原副院長王勁加盟百度,出任技術副總裁一職;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原技術總監鄭子斌,出任百度產品市場部總監;此外至少還包括谷歌中國另一位非常優秀的工程師劉陽。
第三位離職的谷歌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是劉駿,他的下一步應該會踏上創業的路程。而在研發體系之外,谷歌中國的人員流失并不嚴重,但有員工因報銷問題被開除。
5月6日上午,谷歌中國通過其官方博客“黑板報”發出招聘啟事,稱“產品不斷升級改進,繼續招聘優秀人才”。招聘內容顯示,谷歌中國空缺的研發崗位約有六類,其中包括北京和上海兩個研究院的研發經理等領導職務。
本地殤
本地化,幽靈一般地與谷歌中國纏繞數年。在人才流失和產品調整的背后,凸顯著谷歌中國內部“本地化”還是“全球化”之間的矛盾。
李開復去年9月離職,劉允和楊文洛接任,隨后谷歌中國的調整悄悄開始。“現在到了在中國把谷歌還原為一家全球互聯網公司的時候了”,同年12月7日劉允對媒體表示,“我們不是Google China,而是Google in China”。
政策的改變顯而易見。大約五年之前,與李開復、王懷南并稱三駕馬車的周韶寧,在接受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面試時,就如何進入中國的問題答道:“需要公司本地化、產品本地化和人員本地化”。
“他們非常同意”,后與李開復一起出任谷歌大中華區聯合總裁的周韶寧說。不過最后周韶寧離開谷歌中國據說也是因為一份本地化提案未獲批準。
無論怎樣,谷歌中國最初的搭建者們還是一直努力向本地化奔去:圖書、熱榜、移動搜索、問答等產品,同時也與迅雷、傲游、金山、天涯等展開合作。在不斷改進搜索質量之外,這家公司甚至給自己起了一個地道的中文名字。
對于谷歌中國而言,堅持本地化的發展策略并不容易。幾年間谷歌中國帶給谷歌的收入貢獻程度一直在1%左右,也沒能像大多數國家那樣成為市場的主宰。而谷歌中國內部也出現檢討過去的聲音,大意就是不能試圖用百度的方式去擊敗百度。
今何往
如今,在谷歌中國還談得上是本地化項目的,僅剩下音樂和地圖兩個項目。
一位谷歌中國工程師向新浪科技抱怨,一直堅持本地化方向的員工現在的結局都不算好,緊緊追隨總部政策的反而正春風得意。據其回憶劉駿在谷歌中國期間幾乎從來不休息,而他至今為其離開而耿耿于懷。
與一年之前相比,iGoogle中國團隊已經消失,手機地圖團隊已經消失,劉駿親自帶領的網頁搜索團隊已經消失……除去離開的,其他工程師都被重新分散到不同的全球化項目團隊之中,除音樂之外已沒有只服務中國市場的產品研發團隊。
最夸張的說法是,谷歌中國在北京的辦公樓內,某一層已幾乎人去樓空。但新浪科技一直沒有獲得機會親自對此予以證實。
毫無疑問,谷歌中國仍然擁有國內最具潛質的工程師隊伍,但隱憂已經埋下。
一方面,新工程師在創新、研發、溝通等多方面,仍然需要老工程師的“傳幫帶”;另一方面,成為全球研發項目的一部分,就意味著不能考慮太多中國用戶獨特的需求,同時對團隊領導者的要求更高,否則將淪為替其他研發中心做邊角料的境地。
這個六月之后,谷歌中國何去何從,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
學海無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