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產品能跟Apache,JBoss,Spring比么,是一個級別的東西么?他們的源代碼都是放在網站上隨便下載的,您的呢,還要填申請,還要加入 群,怎么這么多破事兒啊!您平臺的開發工具用了Eclipse,IBM讓您加入群或者填申請了么,Eclipse的源代碼就放在IBM的網站上,隨便用, 誰都可以下載。看好,這才叫開源!到了中國的開源為什么就會這樣艱難呢?”
這位網友的言詞很犀利,但他還是給我們留了一些余地沒有把話說得那么明白。實際上這位網友的想說的不過是,你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開源模式?你到底想賺錢還是想開源?下面我針對這些問題逐一回答,如果我的理解有不當之處,也請各位網友提出自己的見解。
首先,優秀的開源項目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它不僅包括技術與產品本身還包括:
1、 合理的推廣模式,例如Rod Johnson在推出Spring之前已為Spring的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寫了好幾本J2EE的書,這種影響力甚至深遠到很多人都排斥EJB,以及于Spring一推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當然我用Spring只是舉個例子,推廣有很多種形式但什么形式更適合J-Hi呢?我們還在探索。
2、 及時、有效的服務支持,例如JBoss這是免費的也是開源的,但它有優質的服務。7*24小時全年無休的為使用者解決實際問題。當然服務還包括很多大量的文檔、清晰易懂的視頻、有針對象的用例程序、可參考的運行系統、現場的技術支持等等。由此可見,服務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3、 有自身生存的條件,縱觀很多開源項目與開源組織有很好的產品但還是半路夭折了。例如opensymphony組織,可能大家不熟但他們的產品我想大家都知道:webwork、ognl、osworkflow、osCache。我們以webwork為例,它在Struts1.X時就與之爭占市場,最終還是敗下陣來,甚至Struts2只是在webwork內核之上披上了一層外衣。究其原因是什么,為什么opensymphony組織失去了生命力,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于自身,沒有最起碼的生存條件作為基礎。實際上開源項目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存問題。只要是開源的參與者,都有一顆關愛他人與他人分享成果的心。然而做一件事情并且要長期的堅持下去只有激情還是遠遠不夠的,我一直認為只有吃飽肚子才能干開源,而吃飽肚子是生存的前提。
4、 有基金或資金的支持,強而用力的基金與資金的支持是開源很重要的因素,比如Apache背后有無數的大企業的捐贈與資助,而在中國我們沒有這個條件。再說深一點,webwork賣給了apache,hibernate賣給了JBoss,起碼這些產品賣出后還在繼續開源繼續維護,反過來看我們能賣給誰,即使是賣了還能再開源碼?
總結上述幾點可以看出,我們Apache,JBoss,Spring確實不能比不但不能比技術而且在所有的條件下都沒法比。就是因為沒法比所以我們也在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開源的路(采用這樣的開源模式),我們從不否認自己的商業性,也不想否則。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生存,不過有一個論點我倒是想明確一下,我們不是為了想賺錢才開源,而是想開源必須要賺錢!
其次,開源項目是個長期的堅持不懈的過程,前一陣子流行一句話
“剩者為王”,那么如何才能成為“剩者”呢?一個開源項目如果要有長久的生命力,不是只靠一個團隊或幾個人事(幾個人是做不過來這么多事情的),還要有推廣(要有廣告投入吧);要有服務(要有支持人員吧);要有收益(要支付人員工資吧)等等,真正的“剩者”就是能生存下來的人,如果生存都成為問題,何談長期與堅持不懈呢?
最后,中國的開源不但需要大家的理解與支持,更需要大家的參與,有問題可以說出你的意見與解決方案,而不是批評與指責。如果真要這么說的話,那么我們已經把我們五年的勞動成果分享給大家,而您又為別人做了些什么呢?中國的開源以及中國開源所應采取的何種模式運作才算是合理?這是一道非常有深度的問題。我真心的希望大家在看到這篇文章后能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與建意。實質的問題的核心就是“在中國如何能在開源的前提下又能保證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