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常處理 曾經專門花時間研究過JAVA中“異常處理”。一直想寫一篇文章。也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概念書上都有,在這里我再重提又覺得對不起大家。最后就不了了之。 無意間,看到CSDN上有一篇文章寫得不錯。轉給大家看看吧。作者給出了很標準的做法,這里我加點建議。 僅供參考 注:所有建議都不會去懷疑和針對,作者想要講解的異常處理知識點 ¢ Source code的每一個角落都這樣100%標準的去處理異常。會一定程度的影響代碼質量。不要相同的處理邏輯反復出現(比如用Template模式簡化處理過程) ¢ 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異常使用,能不用異常處理的時候盡量不要用。有時候沒有必要“強求”100% 轉貼內容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Java專家嗎?是否肯定自己已經全面掌握了Java的異常處理機制?在下面這段代碼中,你能夠迅速找出異常處理的六個問題嗎?
反例之四:不說明異常的詳細信息 代碼:3行-18行。 仔細觀察這段代碼:如果循環內部出現了異常,會發生什么事情?我們可以得到足夠的信息判斷循環內部出錯的原因嗎?不能。我們只能知道當前正在處理的類發生了某種錯誤,但卻不能獲得任何信息判斷導致當前錯誤的原因。 printStackTrace的堆棧跟蹤功能顯示出程序運行到當前類的執行流程,但只提供了一些最基本的信息,未能說明實際導致錯誤的原因,同時也不易解讀。 因此,在出現異常時,最好能夠提供一些文字信息,例如當前正在執行的類、方法和其他狀態信息,包括以一種更適合閱讀的方式整理和組織printStackTrace提供的信息。 結論四:在異常處理模塊中提供適量的錯誤原因信息,組織錯誤信息使其易于理解和閱讀。 反例之五:過于龐大的try塊 代碼:3行-14行。 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把大量的代碼放入單個try塊,實際上這不是好習慣。這種現象之所以常見,原因就在于有些人圖省事,不愿花時間分析一大塊代碼中哪幾行代碼會拋出異常、異常的具體類型是什么。把大量的語句裝入單個巨大的try塊就象是出門旅游時把所有日常用品塞入一個大箱子,雖然東西是帶上了,但要找出來可不容易。 一些新手常常把大量的代碼放入單個try塊,然后再在catch語句中聲明Exception,而不是分離各個可能出現異常的段落并分別捕獲其異常。這種做法為分析程序拋出異常的原因帶來了困難,因為一大段代碼中有太多的地方可能拋出Exception。 結論五:盡量減小try塊的體積。 反例之六:輸出數據不完整 代碼:7行-11行。 不完整的數據是Java程序的隱形殺手。仔細觀察這段代碼,考慮一下如果循環的中間拋出了異常,會發生什么事情。循環的執行當然是要被打斷的,其次,catch塊會執行??就這些,再也沒有其他動作了。已經輸出的數據怎么辦?使用這些數據的人或設備將收到一份不完整的(因而也是錯誤的)數據,卻得不到任何有關這份數據是否完整的提示。對于有些系統來說,數據不完整可能比系統停止運行帶來更大的損失。 較為理想的處置辦法是向輸出設備寫一些信息,聲明數據的不完整性;另一種可能有效的辦法是,先緩沖要輸出的數據,準備好全部數據之后再一次性輸出。 結論六:全面考慮可能出現的異常以及這些異常對執行流程的影響。 改寫后的代碼
本文的結論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教條,有時常識和經驗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對自己的做法沒有百分之百的信心,務必加上詳細、全面的注釋。 另一方面,不要笑話這些錯誤,不妨問問你自己是否真地徹底擺脫了這些壞習慣。即使最有經驗的程序員偶爾也會誤入歧途,原因很簡單,因為它們確確實實帶來了“方便”。所有這些反例都可以看作Java編程世界的惡魔,它們美麗動人,無孔不入,時刻誘惑著你。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都屬于雞皮蒜毛的小事,不足掛齒,但請記住: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2005-12-17Goingmm Subscription
Powered by: BlogJava Copyright © Going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