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8-07-28 17:05
帥子 閱讀(409)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內(nèi)蒙古小吃
提起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市最有名的小吃,恐怕非燒麥莫屬。外地人來到青城,如果不吃一頓美味燒麥的話,就像是去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一樣令人遺憾。
在呼和浩特市的許多飯館都兼營燒麥,專門經(jīng)營燒麥的大小飯館更是星羅棋布。
燒麥?zhǔn)且环N約有小籠包大小的主食。做燒麥的步驟是:用特制的搟面錘,把和好、揉到的面墊淀粉搟成薄薄的皮,再碾成荷葉狀;新鮮羊肉配蔥姜等佐料拌成餡,再勾以熟淀粉,成為干濕適度,紅、白、綠相間,香味撲鼻的燒麥餡;把餡放在燒麥皮子里輕輕捏成石榴狀,上籠蒸七至八分鐘即熟。
燒麥出籠,頓時鮮香四溢。觀其形,晶瑩透明,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破;用筷子挾起來垂垂如細(xì)囊,置于盤中團(tuán)團(tuán)如小餅,人稱是“玻璃餃子”。因為內(nèi)蒙古大草原的羊多以沙蔥為食,自然去膻味,所以,呼和浩特的燒麥吃起來清香爽口,油而不膩。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之意?,F(xiàn)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
燒麥源于何時?已很難說清楚了。歷史上,呼和浩特還是“歸化城”時,燒麥就已經(jīng)名播京師了。那時北京、天津等地的飯館都以“歸化城燒麥”、“正宗歸化城燒麥”的招牌來吸引顧客。
早年呼市的燒麥以位于舊城大西街“德順源茶館”最為著名。德順源的前身是糕點鋪,1931年時改為茶館。德順源的燒麥以風(fēng)味獨(dú)特而聞名遐邇。該茶館對做燒麥的羊肉、面粉、大蔥等原料都要求很嚴(yán)格,不合要求的堅決不要。據(jù)說這個茶館的燒麥師傅切肉餡時,下墊一塊包花布,飛快地切起來,肉餡切好后,用下面的包花布把餡兜起來,倒在盆子里,肉碎而包花布完整不破。德順源經(jīng)常是茶客盈門,客滿時多達(dá)200多人。那時,到德順源品茶點吃燒麥就像現(xiàn)在到北京全聚德吃烤鴨一樣時髦。
吃燒麥,還必須佐以沏得釅釅的磚茶,這種茶產(chǎn)自兩湖等地,被壓成磚頭形狀,故名磚茶。它具有解油膩、促消化的作用,草原上的牧民由于肉類攝入太多,尤其鐘情于這種茶,據(jù)說,國家專門設(shè)立了磚茶儲備庫,供牧民飲用。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呼和浩特,當(dāng)?shù)嘏笥颜埬愠詿湑r,你可能會產(chǎn)生誤會,以為呼市人小氣。一般情況下,朋友頂多會給你點二兩,你心里肯定直打鼓,這個小氣鬼,喂貓呢?等燒麥端上來后,你會大吃一驚,能把二兩燒麥吃盡,就算是好漢一條了。原來,呼市燒麥一兩有八個,飯館里的標(biāo)準(zhǔn)重量是指燒麥皮的重量,而羊肉餡則不計算在內(nèi),所以一兩燒麥皮包出的燒麥遠(yuǎn)重于一兩。
為此,不少外地人吃燒麥還吃出了笑話。有的人一下子要了半斤,等到燒麥端上來,自己先傻了眼,只見籠屜足足擺了半桌子,只得落個吃不了兜著走的下場。過后,很多人想起自己頭一次吃燒麥的情景都會忍俊不禁,他們會樂此不疲地對大家提起這件事,但是留在心里的是對美味燒麥的留連,并且發(fā)出呼市人“實在”的感嘆。
如今,呼和浩特最時髦的燒麥?zhǔn)鞘执煅蛉怵W燒麥,這種燒麥的肉餡由傳統(tǒng)鉸碎的肉泥變成了挫碎的肉塊,油放得更少,口感更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