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8-07-24 11:27
帥子 閱讀(637)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內蒙古小吃
?? 燒賣,又稱燒麥、肖米、稍麥、稍梅、燒梅、鬼蓬頭,是形容頂端蓬松束折如花的形狀,是一種以燙面為皮裹餡上籠蒸熟的面食小吃。在中國南北方都有,是一種面制的食品,品種繁多,在江蘇、浙江、廣東、廣西一帶,人們把它叫做燒賣,而在北京等地則將它稱為燒麥。
??? 燒賣源起元大都,在中國土生土長,歷史相當悠久。最早的史料記載,在元代高麗(今朝鮮)出版的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就有元大都(今北京)出售“素酸餡稍麥”的記載。該書關于“稍麥”的注說是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食之,方言謂之稍麥。麥亦做賣。又云:“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故曰稍麥。”“以面作皮,以肉為餡當頂做花蕊,方言謂之燒賣。”如果把這里“稍麥”的制法和今天的燒賣作一番比較,可知兩者是同一樣東西。?
???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并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儒林外史》第十回:“席上上了兩盤點心,一盤豬肉心的燒賣,一盤鵝油白糖蒸的餃兒。”《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燒賣、匾食有何難,三湯兩割我也會。”傅崇矩《成都通覽·成都之食品類及菜譜》中開列了“各樣燒麥,大肉燒賣、地菜燒賣、凍菜燒賣、羊肉燒賣、雞皮燒賣、野雞燒賣、金鉤燒賣、素芡燒麥、芝麻燒麥、梅花燒麥、蓮蓬燒麥……”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里便收集有“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其中“勞餡燒賣”是用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作餡制成。“油糖燒賣”則用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做餡制成。中國南方還有一種“鹵餡”芽菲菜燒賣。?
??? 時至今日,現時各地燒賣的品種更為豐富,制作出更為精美了。如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微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肉燒賣;山東臨清有羊肉燒賣;蘇州有三鮮燒賣;廣州有蟹肉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都各具地方特色。
燒麥一詞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早年呼市的燒麥都在茶館出售,食客一邊喝著濃釅釅的磚茶或各種小葉茶,吃著糕點,一邊就著吃熱騰騰的燒麥,故燒麥又稱“捎賣”,意即“捎帶著賣”之意;也有人說因為燒麥的邊稍皺折如花,故又稱之為“稍美”,意即“邊燒美麗”之意。現今燒麥已成了美味可口的主食,所以一般人約定俗成叫“燒麥”了。還有說,北京的燒麥傳到山東、浙江、安徽和廣東等地后,因“麥”與“賣”京音相諧,傳來傳去傳訛了。也有說,因為北京的燒麥大都是早晨賣得多,早晨稱“曉”,故而得名“曉賣”,南方人“曉”和“燒”發音相近,后來又傳成了燒賣。
??? 若想自己做燒賣,制做起來也并不復雜。其原料包括面粉、干粉、餡料。制作的時候,面粉用開水燙好,攤涼,揉成粉團,搓成長條,再切成小段,搟成圓餅狀,再撒些干粉,并將圓餅的外緣壓成麥種形,包入餡料,用手一捏,上端便呈現石榴花般的花紋。把燒賣放進蒸籠里,約蒸10分鐘后,便可食用。
??? 很多地方都有燒賣,但沙縣的燒賣最有特色,味道也最好。沙縣燒賣皮薄個小,而且在面粉中摻了部分木薯粉,蒸熟后晶瑩似玉,小巧玲瓏,一眼望去便令人食欲大動。高檔的燒賣對餡極為講究,蝦仁、瘦肉、冬筍、香菇、粉絲是少不了的。
沙縣燒賣的味美,還得益于豆豉油。外地的燒賣,調味品大都是拌在餡里。俗話說:“眾口難調。”咸淡酸辣很難把握。沙縣燒賣的餡以料的自然風味為主,食用時佐以天然調味品豆豉油。咸淡酸辣可由食用者自行掌握,可謂“眾口難調自己調”,不失為取巧的好辦法。?
??? 燒賣一般是咸的,夏茂卻有一種甜燒賣,風味尤為獨特。夏茂甜燒賣制作并不復雜:將夏茂地產的“三元餅”切成一厘米見方的餅丁,拌入豬油、紫菜、白糖做餡,講究的還加上桔餅丁和研碎的花生,用精面粉搟成皮,將上述餡和皮包成高4厘米左右,頂端開口的圓柱狀,蒸熟后稍涼即可裝盤。?
??? 北京的“都一處”,開業于1738 年(清乾隆年間),是有名的燒賣館。據說有一年除夕,乾隆皇帝私訪通州回京,路過此店,吃了一頓燒麥,感到味道十分香美,于是興致陡起,拂紙揮筆,題寫了“都一處”的匾額。從此,這個小店就出了名,這一食品也很快傳至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