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15-01-08 17:19
FineReport——報表技術領跑者 閱讀(131)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Java報表新聞
孫子兵法 謀攻篇中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論是古之征戰還是今之商場,最高的境界莫過于依靠有效的戰略決策“先人一步”、“不戰而勝”。那么,作為企業生產經營的“總指揮”,管理者如何才能制定有效的戰略決策呢?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給出有效決策的“五要素”。其中,依據加工過的信息反饋進行有效的決策,正是讓管理者的決策“擲地有聲”的利器之一。
然而,厚厚的商業報告、成堆的歷史數據,這些會耗費決策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于冗長的決策周期,常常令管理者難以抓住瞬息萬變的商機。
商務智能的出現,令管理者的決策更快更準更“智慧”。
從業務分析到智慧洞察
早在BI之前,企業就有了基于excel的財務報表分析。但是,隨著數據的增多,需求的提高,傳統報表系統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多。
例如,我們可以在一張表中列出不同地區、不同產品的銷量,另一張表中列出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顧客的銷量。但是,這兩張表無法回答諸如“華北地區中青年顧客購買數碼相機類型產品的情況”等問題。而業務問題經常需要多個角度的交互分析。
當前,企業正在經歷從“粗放式”向“精細化”管理過渡的關鍵時刻。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數據報表的基礎上,基于積累的海量數據,進入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的領域。
BI為企業的業務分析與數據挖掘提供了可能。
首先,BI以數據倉庫為基礎,由數據倉庫來匯總海量信息,管理者可以對同一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在幾秒鐘內,輕松的出自己關注的數據信息。
比如,哪類產品對利潤總額貢獻最大?哪個分支機構為企業帶來較好的收益?采用何種的銷售渠道更佳呢?要回答這類問題用普通的分析方法也許可以得出答案;但更加深入的問題是為什么會是這樣?以及業務該如何拓展?產品如何組合可以帶來更大的收益呢?這些是現代企業發展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也只有BI系統才可能幫助解決的。
從技術角度看,BI按維度與層次對各類主題建立數據分析模型,無論從哪個角度考量,分析的數據都會在瞬間呈現在管理者眼前。
其次,由于BI是基于對企業一手資料的分析,因而對企業的決策效果顯著,是一種輔助管理者的“決策系統”。管理大師明茨伯格在其代表作《管理工作的實質》中提到,“管理者平均在某個問題上化費的時間只有9分鐘”。那么,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做出高效的決策?以支持決策為已任的BI,有了越來越廣的發展空間。
BI對企業關注的各類信息的整合、對比、抽象、分析,面向決策層直觀、簡潔展現,從而達到支持決策的目的。它可以直觀的讓決策者知道各項經營數據有沒有問題,如果沒有問題,就可以不再去管它,如果有問題,就可以馬上通過鼠標轉到不同的維度,去找到問題的原因是什么。
把“拍腦袋”變成“看數據”進行決策,大大降低了管理者的決策風險,也讓管理者的決策更“有據可依”。
實施BI也須“私人定制”
與眾多的傳統軟件項目相比較,BI最大的特點在于,它不只是個IT項目。事實上,BI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是一個企業重新梳理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管理體系的過程。
如果把BI應用簡單的定位為IT系統,管理層沒有充分參與,沒有挖掘出管理上深層次的需求,最終將導致業務部門感覺系統對其幫助很小,只是一個統計系統或報表系統,將無法實現企業的預期目標。
因此,實施BI的前提是由“一把手”牽頭,對企業的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管理體系的過程重新梳理。介于此,由“既懂現代管理又懂IT實施”的咨詢專家參與,將影響整個項目的實施成效。
深耕信息化解決方案的元年諾亞舟提出“咨詢+軟件+服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針對中國企業的管理特點,元年諾亞舟提出“個性化”定制BI的實施思路。
“企業實施BI,也需要‘私人定制’。”元年諾亞舟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BI牽扯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全流程”,涉及從一線員工到最高管理者“全員”,因此,必須緊緊嵌入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流程當中。但實踐中,各個企業的經營管理各有不同,業務各有側重,因此,BI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在通用軟件的基礎上根據每家企業的不同特點,進行靈活的個性化改良。
元年諾亞舟BI可提供一系列全面的功能——包括交互式信息儀表板、即席查詢、OLAP分析、通知和報警、企業和財務報表編制、記分卡和戰略管理、業務流程調用、搜索和協作、移動應用、集成的系統管理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元年諾亞舟BI的實施從企業實際出發,通過數據多維度支撐公司決策,成為面向公司各層級決策者的最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