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我的Blog上談的比較少,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知識和技能,經驗,方法論,實踐,思維思考都有關系。因此知識管理也是我關心的內容內容,包括個人知識和企業級和團隊的知識管理。在2,3年前通過思維導圖畫的IT知識體系結構就是在這方面的一些實踐,目的就是如何真正讓知識發揮作用和創造效益。個人認為現在很多流行的知識管理系統都是輔助性的工具而已,關鍵還是是否真正的理解的知識管理的目標,理解了目標才知道如何做好知識管理,讓知識管理真正的發揮作用。
1.第一個層次-形成知識庫
知識庫首先不是資料庫,不是上傳一大堆資料就完成知識庫的建設了。資料必須經過多維屬性的整理才能夠真正入庫,資料的關鍵字,TAG標簽,多維度的分類都是屬于資料的重要屬性。而且入庫的資料必須是有價值的資料,必須是經過我們分析,抽取和整理后的資料,這樣可以減少后期其他人在無用的資料上面浪費時間。資料入庫后完成了第一步,后面重要的就是知識的分享,一個資料能夠在知識庫中下載了不是分享,要成為知識的分享就需要對資料附加上團隊中他人的評論,學習筆記和心得,有了這些就完成了知識庫的基本建設。
在第一個層次上面,我們可以看到現在棲息谷或其他很多論壇的資料下載都是停留在資料庫的層次上面。因此也就出現了我們前面常說的問題,論壇用戶面對一大堆挪列的資料往往無從下手。我們的硬盤成為了我們資料收集的工具,而我們的大腦卻根本還沒有啟動,更談不上如何去將這些資料轉化為系統的知識。從這點上再來看豆瓣網,豆瓣本身不存儲任何的書籍和影音資料,但更多的針對書籍和影響的學習筆記,評論和相關小組更容易讓理論性的東西轉化為知識。
2.第二層次-形成知識地圖
如果你不知道要到哪里去,給你張地圖也沒有用。但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知道往哪里去?他們有明確的想法想增加哪方面的知識或者說想提高哪方面的技能,但我們卻很難針對他們給出一張類似于學習路線的知識地圖。
在知識庫建立和發布好以后重點就是要去形成知識地圖,知識地圖一方面應該是正對某一個業務領域或者應用場景需要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結構圖,讓大家對要學習某項知識或技能有個全局的認識,同時也讓每個人看清楚自己在地圖中的位置。看清楚了你在地圖中的位置,才能夠知道如何達到目的地。
找到自己的位置后,就要發揮地圖的第二個作用,如何在通過地圖一步步的達到自己的目標,應該遵循什么樣的行走路線,哪些地方需要慢慢走去體會,哪些地方可以跳躍下。要能夠把行走路線準確的畫出來,則需要理清楚知識和知識間的關系,哪些是關鍵約束和依賴關系,哪些是可選的依賴關系。把這些依賴關系理清楚后,知識路線自然就出來了。
針對處于不同位置的人,知識路線往往是不同的,我們可以給出常規的最佳路線,但無法給出針對每個人的最佳路線。所以有時候不要盲目的去迷信他人的學習路線,適合自己的路線才是最好的路線。由于無法解決個性化的最佳路線問題,需要過渡到第三個層次。
3.第三層次-從經驗到方法論,模式的不斷積累
任何知識管理工具和系統,如果走不到第三個層次則始終是停留在使用階段,而無法真正過渡到創造階段。我們進行的知識管理應該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面,后面要做的就是通過自我知識的學習形成相關的經驗,大家通過知識平臺的討論和固化,將我們的經驗積累為相關的方法論和模式。方法論會告訴我們遇到河流你需要通過橋過去,搭橋過去,或者說學習游泳技能過去;遇到山你可以爬過去,打個隧道過去,也可以繞過去。你可以根據你自己的情況選擇相關的方法。所以有了這些大家共同積累下來的方法論和模式,再給你一張地圖的時候,你不一定安裝常規的學習路線走,你可以在方法論和模式的指導下創造出更多的行走路線,你要做的是根據自己的技能特點和面臨的場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線。
知識管理的過程就是PDCA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和朋友分析和討論自己的學習心得和經驗,通過將經驗固化為過程和特定的方法論和模式。知識能夠真正的創造價值就在于知識能夠以最快和最便捷的速度別它人所吸收,并轉為自我的技能;知識真正的能夠為企業創造價值就在于在形成經驗技能后,個體能夠將經驗和心得分享,企業對經驗和心得進行整合為不斷完善方法論和模式的過程。
posted on 2007-11-13 13:21
CoderDream 閱讀(286)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美文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