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ost.baidu.com/f?kz=19013667河北,地處沿海卻常被誤作內陸,經濟、文化較為發達,但也常被列為落后。燕趙古地為什么在今日神州大地顯得有些落伍?本人是河北人,祖籍滄州,生于天津南郊,現在居住在去京三十公里的京東小鎮,地界屬廊坊。始終感覺自己在文化和精神上應該歸依河北,對河北更多一層冷靜的觀察和思考。
筆者以為,河北落伍的原因主要在于,建國后河北被人為地抽去了軸心。
京津兩地的剝離,河北失去了經濟軸心
河北省,清代稱直隸,為京畿之地,直隸總督在清庭地位顯赫。北洋軍閥時期,河北省與直系軍閥的名頭一樣,也曾在中華大地上聲名遠播,令別人不敢小 瞧。新中國后,北平成為首都,改名北京直屬中央,天津在做了一段時間省會后,升格為中央直轄市,從此,河北在中華大地的強勢地位便一去不返。
想一想北京和天津這兩個在全國響當當的大城市,人口總和超過兩千萬,國民經濟生產總值分列全國城市榜的第二和第三,地域面積兩萬多平方公里。從河北省的中間摳出去后,雖然它對周邊的河北省其它地區有所輻射,但河北的經濟 軸心被抽去了,負面影響相當大。這也注定了整個燕趙大地要在京津兩個城市巨無霸的陰影下生存。
改革開放后,河北的步子比山東要慢,為什么,這其中有主觀因素,但基本上還是客觀因素。天津作為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它的存在使秦皇島港、唐山港的存在很尷尬。而京津的地理位置、背景、城市吸引力,注定了燕趙之地的人才是先流北京,后選天津,再次才是石家莊或保定。對于外資而言,也是如此。
縱觀華北地區名牌高校不少,但卻與河北無緣。
失去了北京和天津的河北省,就如同被抽去了軸心的大廈,其輝煌和顯赫只
能存在于地圖或歷史書上了。
燕趙文化在失去統領之后,沒有了軸心
中華文化的格局基本上成型于春秋戰國,在戰國七雄爭戰中,趙國實力處于中游偏上位置,燕國最弱,但由于地理偏僻,也能長保。燕趙之地和燕趙文化幾千年來,一直在中華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這使得今天的燕趙文化或者說反映到河北人的人文性格上很有特點。一是此地人重傳統、重禮儀,創新性稍差。儒家文化成為中華主流文化是在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當局采納之后。而董仲舒是河北人,他能提出這樣的觀點,也反證出儒家的禮教思想在河北大地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河北在元明清都是京畿之地,為統治者重點防范的地區。對此地人民的王民教化一直未停過。一旦有造反者,則必殘暴鎮壓。所以,河北人重傳統、重禮儀,順民居多。
二是,河北人知足常樂,思想較為保守,冒險精神稍遜。河北地界,平原與山地面積,基本上是一比一。而人口則是平原人口占絕對優勢,河北平原是富庶之地。人民很容易解決溫飽問題,這就很容易知足,冒險精神稍差一些。
三是,河北人在溫和、知禮的外表下有很強的韌勁和反抗精神。河北大地處于關內的邊緣地帶,直接面對著關外。尤其是北京和北京往北地區,在少數民族逐鹿中原的爭斗中,經受了遠比其它地區多得多的苦難。所以在河北地區,一方面有很多順民(這是強權統治的結果),同時也有蘊含著很強的反抗精神,尤其是當備受欺凌、忍無可忍之時,河北人的反抗和斗爭會令統治者很為驚訝。歷史上河北境內的農民起義很有影響。
四是,河北人不很團結,老鄉觀念不強。當然內斗也不明顯。這因為河北人大多成長于平原,無論從歷史到現在,戰天斗地的機會相對于很多地區都不是很多,比較容易地能生存下去,這可能造成老鄉觀念和團結協作精神不強。
河北以上的文化特征,注定了河北人不事張揚,性格上較為內斂。要弘揚河北的文化精神、發動文化動力,需要一種強力的文化統領,但京津地區被剝離后,燕趙文化就失去了現代軸心,沒有了統領,也就很難迸發出強大的文化張力和活力。
經濟與文化的失落,使河北人缺乏精神軸心
河北省的國內外聲譽與本身實際情況差異很大,在國內外,人們一提中國先進發達的省份,就是江蘇、浙江、山東、廣東、上海、遼寧,甚至四川、湖北、河南。而河北好像是很窮的省份。這一方面是省內沒有與大連、青島比肩的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大城市,另一方面也是河北人做事低調不事張揚的結果。以實際情況看,河北省地理面積近二十萬平方公里,人口6400多萬,絕對是一個大省。經濟總量也在第十名左右,也應列入國內經濟較為發達的省份。可能由于山東的崛起,使河北人感覺尷尬吧。
在外地人眼中,河北人是很不引人注目的,性格特征也不明顯。這里面自然有歷史和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經濟和文化上的失落,以及河北人對這種失落已認同,這使河北人缺乏精神軸心,在性格上缺乏張力,先天地有一種弱勢情結。
京津之地都是燕趙文化喂養出來的,北京則溶入更多的外來文化,如皇族文化、異族文化等。天津則有一種混混文化做內核。但兩地文化的主干還是燕趙文化。
河北,現在急需軸心,無論是經濟、文化,或者是精神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