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介紹

  本書是名著《心靈地圖》的續(xù)集。《心靈地圖》從1978年出版以來,連續(xù)十多年居于美國最著名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總發(fā)行量上千萬冊,在讀者中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和獲得了巨大的認同。
  本書為《心靈地圖》添了一個注腳:“人生多變”。每一個人的人生道路都得自己探索,沒有任何絕對的答案可以憑借。但是,我們也不必堅持踽踽獨行,可以向出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任何一種超過我們的力量求助。
  在本書中,派克著重談的是“宗教”,但這并不是那種扼殺個人意志的宗教團體所傳播的宗教,而是作為個人信仰追求和靈魂提升的“心靈的宗教”,亦即,本書所宣傳的是一種極其自省的信仰。
  本書有助于你避免以偏概全的思考模式,拒絕所有以偏概全的沖動,不要鉆牛角尖去尋找公式或簡單的解答,而開始從多元化的角度思考,崇揚生命的神秘與矛盾,不要因為每一次經(jīng)驗內(nèi)在的多重因果關系而惶惑不安,安心去欣賞生命的復雜多變。
  愿本書與更多的讀者相遇,共結一段心靈共嗚的緣份!

本書精彩言論選
伊甸園的故事是神話,可是它蘊含著真理,告訴我們害羞是人性的一部分。
任何終生追求心理和心靈成長的人,都可以預防心理上的失調(diào)。
我們必須有一點罪惡感,才能在社會中生存。
不恐懼不等于有勇氣;勇氣是你盡管害怕、盡管痛苦,但還是繼續(xù)向前。
為自己的極限辯護,你就永遠受制于它們。
治療一個受苦的人最好的法子,并不是設法消除痛苦,而是懷著愿意分享的心坐在他身旁。
愈愿意承擔別人的痛苦,就愈能感受到更多的歡樂。
憤怒有其存在的必要;求生絕對少不了它。
我們必須學習一套復雜的方法,以處理憤怒的情緒。
我們的生活品質(zhì)就決定于我們所作判斷的品質(zhì)。
人生一切際遇無非是為了幫助我們靈性的成長。
堅強的意志是人類最大的優(yōu)點,雖然有了它不一定能擔保成功或善良,但是少了它卻幾乎保證會失敗。
你不能用自己的意志控制意志,因為這樣等于沒有控制。
歸咎游戲也可稱做“要不是因為你”游戲,這是所有婚姻關系中最常見的游戲。
原諒需要正視邪惡,真正的原諒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 程,但它也是你維持心里健康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
你不能因一個人沒有犯的罪而原諒他。只有在確定他有罪以后,才能原諒。
原諒是療傷的必要條件
我們不可忘記任何事。我們做不到真正遺忘,只可能做到真正寬赦。
死亡不僅不剝奪生命的意義,反而是意義的賦與者。
你在跟自己的死亡之秘搏斗的過程中,一定會發(fā)現(xiàn)人生的意義。
除非我們能坦然面對自己的死亡、否則就永遠不可能 在生活中找到勇氣和自信。
大多數(shù)人其實有能力選擇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死去。
要是世界上沒有一件我們愿意為之犧牲生命的事,生命就不完整。
所有的疾病都有心理、心靈、社會、生理的因素。求 生意志能大幅延長壽命,并改善生活的品質(zhì)。
學習生活一定要面對死亡。因為死亡讓我們記住生命的有限。
如果你罹患嚴重的慢性病,倒不妨檢討一下,自問可 曾做過促使自己生病的事。
如果我們只把死亡當作一場意外,就不僅忽視了大多 數(shù)死亡的現(xiàn)實面,也忽視了它的神秘性。
我們遭遇的每一件事,無非是幫助我們學習,而最能 幫助我們學習的就是死亡。
只要我們向前跨出一大步,都會經(jīng)過否定、憤怒、討 價還價、沮喪、接受的過程。
信仰宗教而能承認死亡的重要性,但然面對死亡,才更勇敢。
漫無節(jié)制的自戀是心理與心靈疾病的主要前兆。健全 的心靈生活是一種脫離自戀的漸進成長。
我們對百分之九十的事物的了解還不到百分之一。
我一開始問:“我們不知道什么?”所有我以為已經(jīng)關 閉的疆域就又重新開放。
我們的知識像一葉扁舟,在無知的大海、神秘的汪洋中漂泊。
現(xiàn)代文化有逃避痛苦的特質(zhì),對心理建康并不特別鼓勵。
我們愈能適應現(xiàn)實,生活就愈有意義。
在現(xiàn)實生活里,探究神秘不僅是心理保健的目標也是心靈之旅的目的地。
有人為了逃避神秘而投身宗教,同樣有人為了逃避神秘而投身科學。
迷惑是追尋清晰的第一步,在追尋過程中,你會獲得很多知識。
謙遜就是確實了解自我的真相。真正的謙遜總要與實際相符。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某種程度的罪惡感。要是我們一 直都自以為很好,當然就無法改正有缺點的部分。
我不好,你也不好,不過沒關系。
我們需要破裂時刻,讓我們覺悟到自己有問題,我們并不完美。
罪惡感涌現(xiàn)的時刻、懺悔的時刻、缺乏自信的時刻、面 對自己不喜歡自己的試煉時刻,對我們的成長都是不可或缺。
愛自己,追求自己靈魂的進步,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準備是不能分享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提供別人好好準備的動機。
神話對于了解自我可提供很大幫助,我們可以從中發(fā)掘人性的知識。
任何過于簡化的思考方式都會出問題。
神話是有關人性各種矛盾、多重向度、復雜面的一個最佳知識泉源。
人不可能像神一般無所不能,我們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上達于神。
當某種東西擋了你的路,妨礙你的心理健康或心靈成 長,你就該除掉它,不要只是坐著抱怨。
做好事的動機就是創(chuàng)造力的泉源。做壞事的動機只會帶來毀滅,不能創(chuàng)造。
我們只有有學會同時發(fā)揮自身的男性和女性特質(zhì)—— 左腦和右腦并用之后,才能成為英雄。
總有一天我們要放開孩子,他們是上天賜下的禮物,交 給我們照顧——但不是永遠。
人的本性是汁么?我最常給的答復就是,根本沒有這種東西。
我們?nèi)祟愖畲蟮牟煌褪窃谧陨硇袨樯舷碛型耆淖杂珊妥兺赡堋?
大多數(shù)人當然早已脫離胚胎期。但會隨著年齡增長,更 加堅持自己的方法和本性。
身體的老化不能遇阻,但人的心理不一定要變老。
觸及自身生命的混沌,這可能是人類最痛苦的經(jīng)驗。
信奉神秘主義的人熱愛神秘,喜歡解開神秘,同時也 知道,解開的愈多,發(fā)現(xiàn)的會更多。
處于心靈旅程不同階段的人,相互之間會產(chǎn)生飽受威脅的感覺。
悔改不是一時就結束的事。它跟所有靈性成長一樣,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程序。
立足不夠堅定時,固然可能墮落回去,但我們不可能 因此省略心靈成長過程的任何一階段。
關于心靈成長。不論我們發(fā)展到多遠,都還會保留一部分早期各階段的痕跡。
每個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過去,每個罪人都有美好的展望。
上癮者有回家的渴望,證明他們比大多數(shù)人更努力追 求靈性和上帝,只不過他們搞錯了方向。
西方語言傳統(tǒng)上酒精和靈魂用同一個字表示,并非意 外,也許酗酒者比一般人更渴求靈性。
很多人聽到宗教都會退避三舍,一般人都不久喜歡被 感化而改變,他們有抗拒心理。你唯一改變得了的人就是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憂傷與恐懼;也許我們沒有意識到,但這些情緒是存在的。
只有面臨危機時,共同體才會自然發(fā)展。
健康心理一大特征就是,及早面對危機的能力。
我們亟須賦與危機應有的尊嚴,只有透過這些痛苦與危機,我們才會成長。
我們的生活太缺乏戲劇味,整日混沌過活,對生命的重要本質(zhì)毫無覺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使命,每個人的使命都很獨特
不同的宗教往往殊途同歸,只要能到達同一個目的地, 走不同的路又有什么關系。
只要你認罪、懺侮,那么所有的罪就此滌清。唯一需 要的就是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難過、痛苦。
每一個人都應該盡可能從各種宗教傳統(tǒng)中汲取智慧。
不論多么善良的人,都不免偶而因疲倦或過于自信,以至于顯得不夠努力。
用全部的靈魂和全部的力量,全心全意愛你的神。愛如鄰己
學習把自己交給上帝,心甘情愿讓他駕馭我這仍末脫離青春的人生。
或許基督教最大的罪,就是以一種獨特的傲慢或自戀 心態(tài),讓許多基督徒自以為可以量身裁制一個上帝。
我對于凡是號稱足以解釋所有事物的觀念,都采取保留的立場。
身體只是一種限制,我相信靈魂可以不靠肉體存在,它不需要肉體就能進步。
地獄的大門是敝開的,任何人都隨時可以走出去,他 們之所以待在地獄是因為他們選擇不離開。
追求知識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經(jīng)驗。
唯物主義和科學發(fā)展帶來一種使人坐立難安的匾乏 感,一種對內(nèi)在生命的渴望。
分化使事情容易,整合則帶來痛苦。迫不經(jīng)過整合,一個人永遠是支離破碎。
厘清科學的領域可視為人類智慧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整合的過程需要我們坦然面對各種互相沖突的力量、 觀念,以及生活中的壓力
每當面對一個號稱能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一定要問: “缺少了什么?
佛洛伊德用“愛”與“工作”界定心理健康。
為患恐懼癥的人灌輸比較樂視的世界觀,是唯一的治療辦法。
審慎運用宗教觀念,對于很多精神病例,也有加強療效或加速痊愈的效果。
抑郁源自無禮和不肯贊美別人。
如果父母能溫和的對待孩子,盡可能提供支持,孩子 就能朝脫離自戀邁出一大步。人生就是在你已定好的計劃之外所發(fā)生的事。
接受人生層出不窮的矛盾,是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
新時代運動的最大特色,就是對新觀念、新方法采取完全開放的態(tài)度。
救贖可以說是一種矛盾的混合,其中有恩典也有努力。
不論我們?nèi)绾尉駬瘢渌倪x擇并不因此被犧牲、被拋棄。
邪惡跟虛偽有很密切的關系。
從事任何冒險之前,都必須知道如何辨認對健康有益 或有害的事物,心靈旅程當然也不例外。
打好高爾夫球的原則,就是不要以一桿進洞為目標。心靈生活也應是如此。
上帝一方面是我們里面的一個小聲音,但同時也存在 我們外面,無比超越、偉大。
信心若不能化為行動,還有什么價值呢?
我們需要跟自己的極限、自己的支離破碎、以及人際 關系之間無可避免的互相倚賴關系妥協(xié)。
新時代運動最大的貢獻也無非是帶來新鮮空氣。
我們應該擺脫競爭和分化,全心追求社會生活和靈性生活各方面的整合。
根據(jù)神話的說法,性欲源自有一種不完整感,表現(xiàn)于追求個體完整和神性。
如果你追求最高品質(zhì)的性高潮,最好的方法就是找自己深愛的人從事性行為。
對沉浸在愛情狂喜里的戀人而言,對方就像通往祭壇 的廟字大門,已經(jīng)無關重要。
任何以為兩性關系中可以建立永恒羅曼史的人,都注定要失望。
這世界可被當作是一個上帝設計的魔鬼訓練營,其中 最難超越的一項障礙就是性。
性是上天賜與的好禮物,但這不代表它在所有季節(jié),所 有時候都適合所有的人。
我發(fā)現(xiàn)了解上帝本質(zhì)最有意義的方式,就是把人性中 最好的部分投射在他身上。

阮大年

 生命的饑渴?????

? 《與心靈對話》是美國著名精神導師派克醫(yī)生繼《心靈地圖》(The Road Less Traveled)而寫的續(xù)集,顧名思義他所探討的乃是一般人不常去思考的問題,也是一般認為不實際的問題。?
??中國人一向重視實用,也許是中國人的歷史一直是為了生活而努力、奮斗,不得不實際的面對生存問題,在臺灣的這數(shù)十年經(jīng)驗里,果然看到了實用主義的輝煌成果,而使臺灣人民走到任何地方都感到抬頭挺胸、趾高氣昴,甚至表現(xiàn)出不可一世的氣概,只是令人擔心的是,經(jīng)濟的成就并沒有帶來真正生命的豐盛和愉悅,反而普遍的沉迷與失落。?
??其實臺灣的問題不是偶發(fā)的,而是一味追求發(fā)達及富足之后的必然因果,一九九二年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志中記載︰「近來有一種饑渴,那是源自唯物主義和科學發(fā)展而來的,一種使人不安的匱乏感,一種對內(nèi)在生命的渴望……愈來愈多的人亟于找尋一個從心靈與精神層次出發(fā)的答案」。同樣的話可描繪在臺灣的中國人,我們目前心靈的饑渴及精神的苦悶,比當時的美國人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派克醫(yī)生的主張是因應這種饑渴而寫的。?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饑渴而編織成的,一個嬰孩一生下來就饑渴--需要食物及溫情;稍長后又對知識、真理產(chǎn)生饑渴--因此要上學、讀書;有生理及性的饑渴--因此進入婚姻之門;有群居及歸屬的饑渴--因此組織家庭、參加社團;有追求卓越的饑渴--因此努力于求名求利,著書立言等。?
??饑渴感并沒什么不好,而且是使人類努力的原動力,然而吾生也有涯,往往因為忙于解決上述一般的饑渴后,人生也就在解饑止渴的過程中溜走了,而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體會到生命中有另一種更基本及深邃的饑渴--心靈永恒的需求。?
??圣法蘭西斯有言︰「神啊!我心永遠不得安息(或作永遠在饑渴),直到在你里面。」?
??派克醫(yī)生的話,不一定能解除你我心靈中的饑渴,就像他一開始就說的「壞消息--我什么也不知道。」他的目的也不是給我們一個標準答案,雖然他承認已經(jīng)尋到了自己的答案及方向。?
??派克醫(yī)生提醒我們,生命是有限卻又可能是永恒的,我們外在、可見的身體是會變老及消逝,但我們內(nèi)心已經(jīng)看見心靈是永存及可以日新又新的,只可惜我們幾乎把一生的精力及時間都去改進和化裝外在的形體,而忽視了對心靈的貫注及追尋。從某方面講,外在努力是可見且容易見效的,也易引人注意,甚至功成名就還可以遺傳給兒女,惠及子孫何樂而不為,反之,對心靈的追尋,是非只存乎一心,別人也體會不到,更不易傳授轉贈,因此在功利的環(huán)境中更加不受重視及被忽略了。?
??我推薦這本書,因為它系暮鼓晨鐘,在這個多元卻無目標的社會中發(fā)出了一個聲音,「要追求永恒!」、「要自省!」確實,這一代可稱為不多自省的一代,我們每天看到的都是批評、不滿,卻鮮見任何人自省。?
??派克醫(yī)生認為人類的心靈有無止境求新求變的獨特能力,這也是孟子所說人之異于禽獸者的「幾希」,而作者認為心靈的成長可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人可謂是混沌的心靈,只有生活的過程而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
??第二階段的人屬于需要形式才能滿足的心靈,他們倚賴某些形式作為生命意義之所依,這形式可能是宗教、藝術團體,也可能是黨派、社團,他們的特征是強調(diào)組織內(nèi)的形式及教條,而以儀式為最高準則。?
??第三階段的心靈較自由且理性,也許沒有明顯的信仰主題,但都熱心積極正面的參與社會,認為生命的意義在貢獻自己,使世界更美好。?
??第四階段的心靈可以說是第三階段努力尋求后的答案,他們不迷信宗教,卻真正的可以認識上帝,生命中有不能說的真正神秘,也真正能感到天人合一的生命境地。然而這并不是一個目的地,第四階段只是表明真正進入一個有無限發(fā)展可能的心靈之旅,也正如基督教所謂的信仰是一條路--來于信,以致于信。?
??無論如何,一個好好接納本書的讀者,對自己心靈的成長都有更高、更深一層的激勵,也能認清自己內(nèi)心有比目前更進步的可能,正如王爾德所說的︰「每個圣人都有不可告人的過去,每個罪人都能有美好的盼望!」?


王浩威醫(yī)師(專欄作家、臺大醫(y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yī)師)的導讀

?

原先翻閱派克醫(yī)生著的《心靈地圖》時,總有些隨興消遣的意味,畢竟市面有太多「勵志」、「心理」或「心靈」的書籍了,令人覺得翻來翻去,也不過如此。偶爾拾遇了一本令我眼睛一亮的這類書籍,好不容易記住作者的大名,待他的新作出版時便趕快買一本,然而,常常原本抱著極大期待的,卻一次次的失望了。

?

  看《心靈地圖》的感覺卻截然不同。躺在床上翻著這本書時,睡意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作者的好奇。「愛」是談得令人有點厭煩的字眼,而「紀律」則是天生引人反感的,然而在這本書中,一切卻有了重生的定義。

?

  對作者而言,寫作的材料原本就是源自實務的臨床經(jīng)驗。病人或個案所陳述的生命經(jīng)驗,觸目驚心地引發(fā)了他對自己的思考,寫作也就成為另一種自我探索的紀錄。

  

  身為一位擅長精神分析的精神科醫(yī)師,在學理訓練的出發(fā)點上,他很明顯受到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影響。特別是有關自戀的理論,佛洛伊德首先提出了原初自戀和次發(fā)自戀,榮格進而將之視為自我完成的必要途徑,也就是除了一般人知道的「自戀人格違常」這類負面陳述以外,其實自戀也有另一種正面的意義呈現(xiàn)。

?

   在派克醫(yī)師的筆下,這一切學理化為無形,取而代之的是極其平易的舉例和用詞。也因為對這個平易的要求,他毫不畏懼地重新用了一些已經(jīng)有些俗氣的字詞。這時,「紀律」已經(jīng)不再是團體對個人的要求,而是來自自我的要求,是自我進行著紀律,而非自我被要求守紀律;同樣的,「愛」也不再是對他人的付出,而是「擴充自我的意愿」,只不過前提是「滋養(yǎng)個人和他人心靈成長」罷了。這是作者極其高明的地方,他用平凡得甚至有點保守的字眼,來暢談他極其進步的觀念。

?

   到了《心靈地圖2》這本書,他進而開始談宗教。

?

  直到今日,雖然很多人已經(jīng)不再像馬克思一般強烈排反宗教:但對于社會上各種宗教形式的盛行,不免還是有些擔憂,從書中可以看出,派克醫(yī)師也懷有這樣一份隱憂,他敢于拂逆當今盛行的新世紀運動,指出各種盲點和困境,就是典型的例子。

?

  然而作者也不忌諱宗教,甚至用信仰來解決宗教的困境。對他而言,宗教是必要的;但他指的是個人信仰的追求,而非宗派團體的遵循。

?

  當下的宗教團體往往在無形中扼殺了個人的意志。關于這點,如果用強烈的字眼,便是常見的「宗教法西斯」:如果用派克醫(yī)師的說法,就是「秘密教派」。作者不擔心教派的攻擊,甚至提出了它們的十大特征,認為只要符合三、四點就可以了,像對領袖魄力的偶像崇拜、地位崇高的權力核心、行政黑箱作業(yè)、隱瞞財務、鼓勵教徒倚賴、強化教徒一致性、特殊語言、武斷的教義、異端邪說或是自認掌握了上帝。他列出了這份標準,幾乎是從新時代運動到傳統(tǒng)的基督教或佛教,全都被擊中要害了。

?

  另一方面,他卻是極力陳述個人心靈或個人信仰的重要性,雖是科學訓練出身的精神科醫(yī)師,他還是排斥了以科學自居的狹義心理學,從《心靈地圖》到《心靈地圖2》,最大的突破莫過于這種將宗教和心理學融為一體的努力,恐怕是和心理學的人格階段相關;他對個案信仰活動發(fā)展出的興趣,特別強調(diào)了類似艾瑞克森(Eric Erikson)「認同危機」一般的「信仰危機」。

?

  宗教的特殊角色,一種極與自省的信仰,成為本書最大的特色。作者自己也承認,他的受洗是在《心靈地圖》完成之后,《心靈地圖2》是重新信仰以后寫就的。因為宗教和科學(心理學和精神醫(yī)學)的兼顧,讓他能看見更廣闊的視野。

?

  對于不可知的世界,他永遠保持必要的敬畏,像現(xiàn)象學常說的「劃上括號」(bracketing),也就是「存而不論」;承認它的存在,但暫時不會急著說定它。因為這樣的敬畏,他開始談論密契主義和死亡,甚至認為性愛高潮和性靈經(jīng)驗有著一定的相關性。

?

  如果《心靈地圖》是一本有關自我心理調(diào)適和成長的書籍,那么《心靈地圖2》則是自我靈性的修行和解放。這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一步,然而作者平易而輕松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