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蓓博士要畢業了,過幾天要去上海高通上班,因此高中(高一高二班)同學小聚了一下,除了S出差,離離要帶孩子外,其余5人都去了。這是自去年10月31日參加完morning婚禮后,時隔8月后今年的第一次小聚。
大家9點在圓明園見面,游完圓明園,去了海淀黃莊的比格pizza,吃完飯后去大伙去人大轉了幾圈,4點來鐘才散,聊了許多,近況、未來、開心和郁悶的種種……
伍勇同學現在做自由職業者,對電子產品、電子商務等方面關注良多,也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反而另外的4人都做IT行業(一個硬件開發,三個軟件開發)都埋頭自己的那一小片天地,想法很多時候都被禁錮。后來大家聊到一個話題,這個問題也是我最近1、2年已經意識到、偶爾在想、慢慢在準備,卻還沒有真正付諸行動的問題。
下面是伍勇同學的一席話(大概是這么個意思):
你們知道我3年前我為什么選擇不再上班,而是選擇出來么?即使知道出來也不會很容易,但我不看好在公司打工,哪一家私企、外企會養你到老?即使國家這樣的規定:為一家企業工作7年后變成終身雇傭員工。但是誰能保證這家企業那么多年能不倒?即使沒倒你能保證你的位子不被“架空”么?如果到40歲的時候你被架空、被排擠和被嫌棄,你做得不開心,你很可能選擇繼續受氣的呆著,或者出去找工作面試,結果還要被一些小你不少的年輕人問到那些面試問題:“哪一年畢業的?什么專業?”等等,你們不覺得煩么?即使你在國企,你能保證不被下崗?很多人在國企太安逸,往往學不到什么東西,出來更是個麻煩。
如果那個時候(例如:35或40歲)選擇出來自己創業,一是有沉重的家庭負擔,二是做失敗時所耗費的成本已經變大(早出來時自己工資成本就少不少),此時非彼時,往往不能心平氣和的創業,而且這時候是被迫創業跟年輕時主動的出來自己做感覺是很不一樣的。
其實這也是我最近1、2年在想的問題,一個技術人員拿到30萬(每月2.5萬)年薪算不錯了吧?但是你能保證可持續性發展或至少保持不變么?我說的意思是這個30萬能隨著通貨膨脹率不斷增加么?例如此時的錢在5年后貶值一半,你的年薪能對應拿到60萬么?而且你的前途/錢途完全把握在你的領導、老板手里,腳下的路多少走得不踏實吧?而且感覺非常不好!
伍勇說:“我也知道你們不會聽了我一席話馬上回去給老總遞辭呈,我只想給你們注入一點不安分的元素,給你們注入一點危機感。”
我腳下的路在哪里?有百分之多少把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經說一個人最要緊是“拿得起放得下”,現在卻有點徘徊、迷茫了,我未來的路在何方?夢想是否越來越遠?聽他們說到一個高中隔壁班(274班)的同級校友,大學畢業后經歷了騰訊、百度和微軟等大公司后,于去年跟2個朋友出來創業,很佩服他的勇氣,很多人被“溫水煮青蛙”,已經忘記了自己當年的夢想,滿足于此時不慍不火的工作,沒有目標的生活下去。
我希望我不要成為被“溫水煮青蛙”的同類,我腳下的路要踏踏實實的靠自己走下去,而不是寄希望于別人。希望35歲之前脫離這種生活,開始另一種全新的生活,那種生活有一定的經濟來源、衣食無憂,做著的大部分是自己喜歡、愿意去嘗試的東西,以此為據,35歲的時候來看是否已經炒掉了老板,自己做了自己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