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花了三天的時間讀完這本書,書本身也不厚,讀起來很快。這本書出版于2001年,所以對它也沒有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還不錯,特別是前三章,很有些驚喜。后面關于工作流仿真的描述也很到位。但是關于技術實現,則大都略過了。
總結一下里面個人覺得不錯的部分。
第一章很不錯,強調為什么需要工作流管理系統。
企業經營環境的變化:過去企業市場競爭主要圍繞著如何提高生產率進行,現在則是圍繞新產品的競爭而展開。新產品的價格總是高于其價值,通過競爭,價格才逐漸接近價值,產品失去獨占期,同時也意味著產品生命周期的結束。與產品生命周期縮短所對應的,是客戶定制產品數量的增加。
在這種情況下,傳統串行的產品研制會延長產品的上市時間,同時串行過程也是在企業以功能為核心劃分組織機構下的必然產物。
敏捷制造提出的背景:用戶需求多樣化、個性化,所有企業都將處于一種連續改變、不可預見的市場環境中,此時問題的核心在于是否抓住機遇、快速響應市場、開發新產品。敏捷制造的基本思想是,企業能夠對持續變化、不可預測的市場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強調面向市場的敏捷性。實現敏捷制造的關鍵是對企業進行敏捷化改造和重組。其中企業組織結構發生重大的變化,傳統的企業組織結構是功能部門制,即按照不同的功能和職能設立不同的部門,上下級之間形成一個樹型的結構。這種結構的缺點在于:每個單元都由上一級的功能單元進行管理,出現問題時,每一級都會把責任推到上一級,這樣會造成部門職責不清。柔性底,一個生產流程往往跨越多個部門,部門之間的協調成本很高,扯皮。需要建立起面向流程的組織機構,按照企業要實現的主要業務流程來配置組織機構,以項目來組織人員,減少內部不必要的溝通協調成本,提高對市場的響應速度。
由此,需要工作流系統來對企業的流程進行分析和梳理。然后圍繞這些流程來進行企業的業務重組和改造。
第二章的亮點在于如何實施工作流系統。
工作流的實施不同于普通的業務處理系統,它首先需要在戰略層次上對企業的業務目標進行分析,確定企業的戰略目標和組織要求,然后再進入到具體的實施階段,分為三個階段:模型建立階段、模型實例化階段和模型執行階段。實施工作流的目的在于提高企業的柔性,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改進其業務流程。其中作者強調了工作流的兩個重要職責:集成和仿真。工作流系統本身是一個完成流程建模和流程管理的軟件系統,但是為了在企業的實際業務中得到有效的應用,它必須和企業已有的或購買的其他業務系統實現集成,通過集成來提高整個企業 的應用水平和應用效率。
第三章分析工作流系統的組成以及WFMC定義的五個接口。很清晰。
第四章到第八章描述具體商業產品的大概技術實現、XPDL規范和分布式的工作流,由于現在已經是B/S軟件的天下,所以里面的分布式在這里顯得理所當然。這部分可以跳過。
第九章講述作者實現的一個工作流系統CIMFlow。亮點在于分布式工作流機的設計方案。
核心思想是:多個工作流機分配給多個部門,與這個部門相關的流程或流程節點就由這個部門專屬的工作流機執行,部門可以各自獨立修改這些流程或流程節點。另外為了集中管理,再設置一個主控工作流機,集中管理這些部門工作流機。這樣可以提高流程的柔性。很贊的思想,但是實現無疑復雜了。
第十章講如何在企業流程重組中應用工作流。偶覺得,這本書一旦上升到企業運營的層次講解工作流,馬上就很贊了,O(∩_∩)O~。其中關于流程仿真部分很是好看,顛覆了自己對流程仿真的觀點。以前認為是流程仿真是確保流程建模的邏輯正確,屬于軟件測試的范疇。這里的仿真卻是為企業決策提供數據。需要注意的是對資源的定義。資源包括了人、業務系統、運營成本等等,很廣義的概念。
最后一章再次強調工作流集成能力的重要意義。不禁讓我想起了BPEL。
合上書,我想,這是在講工作流嗎,( ⊙o⊙ )?,咋和我印象中的工作流不一樣哩。我想,作者更強調的應該是一種高端的業務流程管理,它既不是現有的工作流、也不是BPM軟件,然而又不是BPG,因為它管理的流程是可以馬上執行的。只能這么想,作為7年前作者對工作流的理解,期望太多。
如果有電子版,值得一讀,如果買紙版,就沒有必要了。
http://www.tkk7.com/ronghao 榮浩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posted on 2009-02-09 18:07
ronghao 閱讀(2393)
評論(3)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SOA、B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