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的需求大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整個項目完全基于工作流來搭建開發(fā),這也是很多工作流廠商患有“平臺壓迫癥”的原因;另一部分是將工作流作為業(yè)務組件加入已有的項目中,推動業(yè)務的“審批”流轉。
前者的要求顯然更高,但也意味著有更多的利潤。其實這一部分的用戶又可以進一步的細分:一是技術能力比較差的公司,他們通過層層外包接到項目,而又沒有實力自己開發(fā),于是想通過采購工作流加上幾個剛入門的程序員來完成整個項目的開發(fā)(這類用戶往往也是業(yè)務平臺最大的客戶群),他們想著是一整套的開發(fā)解決方案,甚至包括業(yè)務分析;二是對業(yè)務編程的需求,他們需要流程引擎能夠侵入業(yè)務編程的內部,對業(yè)務的狀態(tài)和生命周期進行靈活的管理,從而最大程度的簡化開發(fā)或者說滿足一些復雜業(yè)務編程的需要。
后者的需求則比較簡單,多是某一行業(yè)的項目公司,突然碰到有審批的需求了,采用工作流多是滿足人工“審批”的需要,以及部分的統(tǒng)計分析。
需要承認,工作流其實與最終用戶還差得很遠,也就是說在眾多廠商的網頁上,那副著名的業(yè)務流程生命周期其實是一句空話。一句話說,就是那個什么流程設計器是給程序員用的,至于用戶,哪涼快哪去。也就是說現(xiàn)在的工作流還不能給最終用戶提供價值。OK,既然工作流的價值是提供給集成商的,集成商就會考慮成本,于是工作流能否提供一個完整的開發(fā)解決方案就成了最重要的考量。
最后說說市場。工作流其實有著很大的市場,只不過這個市場被開源工作流和平臺瓜分掉了。因為目前的工作流不能給最終用戶提供價值,所以集成商在遇到審批的需求時,首先想到的會是開源的工作流引擎,從jbpm、osworkflow的流行也可以看出這一點,并且知識的積累確實比購買工作流來的劃算,同時很多公司通過積累也會有自己的流程組件,這并沒有太大的難度。難度留給技術能力一般的公司,他們首先想到的會是一整套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止于流程服務,于是平臺出現(xiàn)了,平臺說:“灰殼顯靈,銀彈來了。”
關于平臺,有一個很時髦的流行詞匯,叫“業(yè)務應用基礎平臺”,稍候待續(xù)。
http://www.tkk7.com/ronghao 榮浩原創(chuàng),轉載請注明出處:)
posted on 2008-05-08 17:49
ronghao 閱讀(2796)
評論(3)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SOA、B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