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之都巴黎——協和廣場的鐘面
無數人從它們身上踏過,而無視它們的存在。甚至很多巴黎人也不知道在法國第二大廣場上有著一個巨大的鐘面。幾十年來,它們就用這包含滄桑的印痕,依稀可辨的字跡,頑強地向人們訴說著它們的歷史。揭示巴黎那些被人忘卻的遺跡,正是謎之都系列的宗旨。坐地鐵到Concorde站下車,靠近Tuilerie花園的入口處,隱藏著一個只出不進的小出口,我們就從這里出站。先別急著往廣場中心或是香街走,如果你東張西望,想找什么指針或是鐘盤也大可不必,因為這些東西根本就不存在。
慢慢往北側的海軍部挪動幾步,再拐過一個彎,就來到了廣場的西北角。如果你讀過第一篇謎之都系列的話,應該知道,協和廣場被8尊以法國大城市命名的女神雕像所環繞。不要被身后的Strasbourg女神吸引。我們是來找鐘面的,它在哪里呢?看看你的腳下。要仔細看,盡管它是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條,但也已略顯斑駁。

在女神像前有一道褐色的直線指向方尖碑
好的,我們發現了一條指向方尖碑的直線,中間還有個寫字的矩形。里面寫了什么?不懂?那么就走過去,面朝女神再看。“XVI”,是什么意思?法文?拉丁文?如果你經常看指針式時鐘的話就會比較明白了,是羅馬數字的16。

矩形內寫著“XVI”,是羅馬數字16
接著過馬路來到廣場中心。拍好方尖碑,看完河神、海神噴泉,再回到橫道線這里,看看腳下有什么?又是一道褐色的直線,前方的矩形內是“XIV”,向西走動一點,又有一道,只不過矩形內的文字變成了“XIII”。現在明白了吧,這整個廣場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鐘面。那么指針呢?如果在有陽光的日子,就能看見啦。好好觀察這些直線,就會發現它們都指向同一個端點,就是方尖碑。其實方尖碑與整個廣場一同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日晷。真的不得不佩服法國人的想象力。

下午兩點
早在1913年,人們就提出了把方尖碑作為晷針、廣場作為晷面的計劃。但是在工程剛啟動不久,一次大戰爆發。在戰時,工程自然無法進行,等戰事過去,日晷的事也漸漸被人淡忘了。隨著時光流逝,加上歷次改造和風雨侵蝕,第一次工程所留下的痕跡已經很難辨認,不過Rene還是找到一個。

第一次工程痕跡
到了1938年,一戰已成往事,于是人們又開始了第二次嘗試。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痕跡,基本都是那次工程的產物。很不幸的是就在這項工程接近完工的時候,二戰又開始了。于是這又一次的嘗試也荒廢了。之后就是戰后重建,也再無人提起這次工程。但這些痕跡依然被很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只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些軌跡已經過于殘舊,乃至無法引起人們的注意。有一點Rene還沒有弄明白,可以看出噴泉旁邊的石磚很明顯是重新翻修過了。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把那道痕跡原樣弄上去的。
日月輪回,直到世紀交替的1999年,為了迎接新千年的到來,有人提出了類似的方案。在上一篇中已經介紹過方尖碑腳下的小金字塔了。有一條金屬線從金字塔出發向外延伸,直到與1938年工程的痕跡重合。這便是1999年工程的成果了。也許是有人感覺到日晷工程與戰爭的某種聯系,這次并沒有完全恢復以前的成果,只是重建了12點這個時刻。其實這道痕跡并不僅僅止步于廣場中心,發現在車行道上有這么一個個的圓章,直到Crillon飯店。在Crillon飯店的庭院里還有一小段日晷的延伸。在遺產日開放的時候,Rene看到過,可惜沒有拍到照片。

這些圓章一直延伸到Crillon飯店的庭院內
回到廣場,可以在那根金屬線的中央發現一個圓章。上面用很晦澀的法文寫著:“Au levant de Thèbes surgit à Paris le nord”。我們知道方尖碑的原址在Thèbes,Rene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指方尖碑從Thèbes被運到巴黎。給個同樣難懂的翻譯吧:在東方的Thèbes突然出現在北方的巴黎。這里有個念頭,也許是在對那根依然留在Thèbes原地方尖碑的感嘆也說不定。

神秘的銅章
協和廣場的故事講完了,下次我們去巴黎的中心看看,順便尋訪下一些中世紀的遺跡。
posted on 2010-04-11 15:29 Rene 閱讀(256)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謎之都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