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7-10-30 17:11
趙斌 閱讀(1003)
評論(2)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2.工作流
2007工作流研討會--學院派和實用派的交流
【趙斌原創,保留一切權利,轉載請保留引用:www.tkk7.com/zhaobin,謝謝!】
2007年10月27日星期六,在清華大學軟件學院信息系統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的組織下,舉行了一次工作流研討會,地點在清華大學FIT樓的會議室,很榮幸,應邀參加此次交流會,與其工作流研究團隊進行了技術交流,在與十多位博士(后)及十多位碩士面對面交流種,頗受啟發,也頗感“壓力”。
研討會的整體報道,請看胡長城的“2007工作流研討會——研究與應用的火花”,我這里只談談自己的感想。
感想一:
以前,無論在標準、理論、模型、算法等各方面,基本都只跟著國外走,而通過此次研討會我才知道,研究所在工作流研究方面,整體處于國內前沿水平,而且在某些領域甚至是國際前沿水平,如在Petri網的建模、分析等方面,如在過程挖掘等方面。
而在實用派當中,則更加注重去解決實際的業務需求,不太關注理論的完整性,甚至有一些人認為只要能解決功能需求,根本不必關心是否符合某某標準,不必關心理論上的完整性,我認為十分不妥,不管是標準還是模型,都是經過長期研究、嚴密論證的,直接去滿足業務需求固然方便,但恐怕在完整性以及進一步的可擴展性,都會帶來缺陷,所以,我的觀點還是,在遵循標準或模型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和研究之后,以標準或模型本身的方式,進行擴展,而不是自己天馬行空的“跳線”。
感想二:
研究所所長王建民教授,特別提出了希望聽聽使用派的想法、期望,甚至是困難,我提出了幾點,供大家探討:
1、 理論研究方面,本身就是研究所的長項,可以充分發揮,并且能更多的提供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或方法論,乃至一些模式。這可以為國內的工作流應用、開發提供指導。
2、 模型研究方面,目前國內各廠商基本上都是在國外的模型基礎上進行設計,研究所可以在現有主流模型的基礎上,針對國內業務和應用的特點,進行一些擴展,也就是說更具有中國特色。
3、 評價體系和測試體系,現在很難對工作流產品進行評價,可以借鑒國外某某實驗室或研究機構,設計一套評價體系,從流程的幾大方面,設計詳細的評價指標,這個評價體系甚至逐漸會成為國內對流程應用的評價標準,進而可以發展成一套測試體系,可以進行評級。
4、 JWFC,類似與JDBC的一個標準接口,只不過是用來操作各個廠商的工作流系統,固然,做這樣一套標準很困難,推廣和權威化更困難,但JDBC也是逐漸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從JWFC的1.0開始,要先發出標準的聲音,先設計基本的接口,讓各個廠商逐漸參與進來,逐漸完善。
5、 開源,國內的開源工作流產品很少,而且基本都不成體系,也不“Active”,但只有開源的工作流產品可以將工作流推向成千上萬的程序員,只有開源才可以建立實事上的標準,只有開源才能打開流程應用的局面。而研究所,則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或許,這是個機會。
感想三:
國內關于工作流的資料太匱乏了,僅有的2本書都來自于研究所的團隊,當然,網絡上有不少的分析、評論、技術資料,比如“漿糊、踏冰”的《TC-1025_工作流管理聯盟規范(接口1)——2002年》,非常感謝這些著書立說的前輩,但總的來說,比較散,不成體系。當然,我也看到一些同仁做了大量的工作流的概念、應用、普及推廣工作,一位同仁也準備寫本書,從頭介紹知道設計一個流程引擎,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這方面的工作中,通過網絡、雜志、書、博客,乃至于翻譯、資料匯編等,為大家提供更好的知識來源。
【趙斌原創,保留一切權利,轉載請保留引用:www.tkk7.com/zhaobin,謝謝!】
再增加一個相關的鏈接:軟件研發-我們缺失的一環
。
【
趙斌原創,保留一切權利,轉載請保留引用:
www.tkk7.com/zhaobin,注明轉載除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