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7日
摘要: 配置表
CPU Intel Core i7 965 Extreme Edition+Koolance ERM-3K4U5 5泵機箱式水冷系統 8999+13888
主板 華碩 Rampage II Extreme 3888
內存 芝奇 DDR3 1333 6G套裝(F3-10666CL9T-6GBNQ) *2 3598
硬盤 芝奇 FM-25S2S-256GBT1 256G SSD *5 19995
顯卡 訊景 GTX295(GX-295N-HHF) *2 閱讀全文
2009年6月6日
摘要: 一. Grdc
二.TightVNC
三.Terminal Server Client
四. rdesktop
五.RealVNC
六.Vinagre
七.LTSP
八.x2go
九. NoMachine NX
十.FreeNX
十一. OpenSSH 閱讀全文
2009年6月5日
摘要: 引言
曾三次獲得“普利策獎”的托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紀簡史》的書。中國在這本書中占有相當大的分量,其中幾頁還特別提到了我和微軟亞洲研究院的傳奇。該書出版才幾周就一躍成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書中,弗里德曼高度評價了中國人的天分和毅力。他還認為:“經過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歷史的潮流已將世界各地間的隔閡消除殆盡,如果你不努力趕上時代的潮流,你終將會被歷史所遺棄。”
我決定回到中國時,曾經與托馬斯?弗里德曼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我提出:我非常贊賞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實,“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樣的人才,無論你在美國、中國、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國青年需要進步,才能不被時代遺棄。但是,我提出他的書里面談到的問題似乎把中國與印度的教育過于完美化了。我認為中國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樣的激勵與進步,才能成為21世紀頂天立地的人才。同時,他也同意他可能為了喚醒美國青年與教育家,特別強調和加深了問題的嚴重性。
閱讀全文
2009年6月4日
摘要: 引言
《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為青年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和借鑒的,包含了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等三個層面的理論模型——“成功同心圓”。如果僅就“成功同心圓”中的每種態度或每種行為來說,我們其實很容易總結出許多明確的、可執行的理念、原則或方法,青年學生們也不難掌握。但在實際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面臨的環境卻往往是復雜和多變的,我們需要做出的選擇也多半不會像“是”或“非”那樣簡單。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需要在多種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選擇最適合當時情景的解決方案。這時,在任何一個方向上的偏激或對任何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的忽略都是不明智的。以我和青年學生們的交流經驗看來,許多中國學生缺少的恰恰是這種在復雜情況下做出理性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例如,許多學生不止一次地詢問我與選擇相關的問題,他們不知道該在何時表現得積極,何時表現得謙遜,他們不清楚該如何處理勇氣和胸懷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也不太確定自信和自省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態度是否可以共存……
我覺得,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具體的準則或方法,而是在復雜情況下權衡各種影響因素,并以最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確抉擇的能力。我把這種 閱讀全文
2009年6月3日
摘要: 引言
中國很多學生有一個通病:凡事都需要別人來安排,凡事都需要依賴于別人。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從大學到就業,他們都是聽家長的話、聽老師的話的好孩子,但他們似乎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樣的生活,不知道自己在哪些問題上應該自主抉擇。這樣的學生也許可以在穩定乃至僵化的環境中按部就班地學習、生活,但卻無法適應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我曾與《世界是平坦的(The World Is Flat)》一書的作者托馬斯·福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就網絡時代人類所擁有的選擇權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談。我們都同意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Peter Druker)的觀點:“未來的歷史學家會說,這個世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術或網絡的革新,而是人類生存狀況的重大改變。在這個世紀里,人將擁有更多的選擇,他們必須積極地管理自己。”也就是說,Internet等信息技術的使用消弭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世界前所未有地“平坦”起來,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全部的信息,每個人也都可以在與他人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擁有選擇自己的生活或行為方式的權利。在這樣充滿 閱讀全文
2009年6月2日
摘要: 引言
2004年6月“開復學生網”開通之后,越來越多的學生在網上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發現,除了我在前三封信中已經討論過的問題以外,大家問得最多也最關心的主要是和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相關的話題。例如:怎樣才能學好英語?虛度了光陰該怎么辦?畢業時是選擇出國還是選擇就業?如何學好專業課程?如果不喜歡自己的專業該怎么辦?等等。
此外,在那段時間里,我有機會參加了一些教育部舉辦的研討會或類似的活動。通過與更多的老師和學生接觸,我逐漸發現,中國學生在學習計算機科學專業時存在不少學習方法方面的問題。例如,許多學生在學習計算機課程時都只把課程內容當做書本上的知識來學習,很少想到要聯系實際,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此外,還有的學生只重視與就業直接相關的知識,如具體的語言、平臺等等,而不重視那些真正能鍛煉和提高個人能力的基礎知識,如數學、算法、數據結構等等。
閱讀全文
2009年6月1日
摘要: 引 言
有關這《第三封信》的故事,還要從2004年春天說起。當時我正在北京做演講,清華大學一位名叫顧常超的學生找到我,說:“開復博士,您給中國學生的前兩封信我都認真讀過,它們對中國學生的教育意義非常大,真心地感謝您!但是我覺得,這兩封信還無法涵蓋大多數中國學生面臨問題——其實,大部分學生最需要的并不是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而是如何走出迷茫,重樹信心的指南!”我對顧常超的觀點深表贊同,并請他提供一些更具體的建議。顧常超給我舉了馬加爵的例子,并專門將他自己搜集到的大量有關馬加爵事件的相關報道送給了我。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中國青年》雜志一位名叫李純的女記者對我做了一次采訪。采訪結束后,我們再一次探討了馬加爵事件對中國青年一代的影響。我當時對她說,這樣的校園兇殺事件在美國也會發生。她立即反駁道:“中、美兩國的背景不同。美國所謂的‘校園殺手’通常都有暴力傾向,但馬加爵不同,他更像一個逐漸在自己不熟悉或無法適應的環境中迷失了方向,并因為無助而迷茫,因為迷茫而走向極端的人。存在這種迷茫狀態的人還有很多,他們最需要開復老師的幫助。”
閱讀全文
2009年5月31日
摘要: 引 言
2000年8月調回微軟總部后,因為工作繁忙,我一直沒能抽出時間和中國學生做更深入的交流。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回到中國做了幾次演講。當時,演講的主辦者希望我多談一談激勵中國學生的內容,多講講計算機科學的最新發展。但在準備的過程中,我逐漸認識到,中國大多數學生需要的也許不是具體的知識和單方面的建議,而是如何更好地提高自己,如何培養自己的素養,發掘自己的潛力。因為在我給中國學生的第一封信發表后,大量充滿激情的讀者來信讓我深深體會到中國學生對于正確的價值觀及優秀的人生態度的渴求;甚至有人說,我那封公開信的價值遠遠超過了我在科研領域所寫的一些論文的貢獻。
本著這樣的思路,我將這次演講看作是一個與學生交流并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好機會。最終,我的演講圍繞著個人素質、情商和領導能力等幾個中心話題展開,用我的真情實感和切身體驗感染了臺下無數的大學生,在聽眾中獲得了熱烈的反響。
閱讀全文
2009年5月30日
摘要: 引 言
2000年,我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時,一位來自名牌大學的同學問我:“開復博士,我希望自己能像您一樣成功。根據我的理解,成功就是管人,管人這件事很過癮。那么,我該怎么做才能走上管理者的崗位呢?”
很顯然,這位同學誤解了成功的真諦。在與中國大學生的接觸過程中,我發現這種對成功的誤解竟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許多同學都會不自覺地在成功與“有財富”、“有地位”或是“做領導”、“做管理”之間劃上等號。歸根結底,這種現象反映了中國學生在價值取向上的一種迷茫,他們在多元化社會和多種價值觀的沖擊下喪失了自己獨立的判斷力,并逐漸背離了正確的價值觀。
閱讀全文
2009年5月29日
摘要: 凡是選擇,總要有犧牲.
或者得到眩目的光環而犧牲健康,
或者得到安穩的生活而放棄那么一些夢想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