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指一算,畢業也快兩年了,在這兩年的時間里,我經歷了大公司-自己創業-加入創業公司這三種截然不同的工作節奏,除了體制內基本上各類公司都待過,也有了一些自己對工作選擇的思考,又到了畢業生找實習/有工作的人跳槽的季節,所以今天拋磚引玉,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注:本人對體制內的工作不是很感興趣,所以以下討論不涉及貴國貴黨的企事業單位和戶口。
我主要從待遇和發展這兩個角度去分析各類公司的特點吧.現在大家談待遇,眼光都集中工資和獎金,我覺得大家普遍忽略的一點就是---股權。從我在阿里的經驗來看,我師傅和總監們紙醉金迷,寶馬奔馳的生活,我同事們結婚買房買車的夙愿,基本上全靠的是期權的兌現,憑工資和獎金來滿足這些很難。
最近有個新聞,2005年一位叫大衛·崔的韓裔美國人接受Facebook時任主席帕克邀請,前往公司在加州帕洛艾洛第一個總部進行墻面裝飾。作為報酬,帕克向大衛提供了兩個選擇:要么收下數千美元現金,要么收下同等價值股票.盡管崔當時認為Facebook“荒謬且沒有意義”,但仍然收下了股票.如今,隨著Facebook的即將上市,大衛手中當年僅值數千美元的股票,據估算將升值為2億美元。更不要提那些在facebook早期加入的員工了。
美國大學教育比較提倡entrepreneurship,所以Facebook上市之后,其光環在美國名校的最牛那批畢業生里面會下降,相比之下,他們更加 愿意去開創自己的startup,或者加入新興公司(比如twitter,tumblr,pinterest等). Facebook快上市后,他會慢慢淪落到和Google, 微軟, Oracle, Cisco一樣的地位. 成為收養中等或者中等偏上水平畢業生的搖籃(或者說是溫床)。
對于國內就很可能相反: 首先不得不承認,無論本科還是碩士畢業生,很少人有人對stock或者equity有概念,一般來說只要薪水和獎金高就可以了。國內的人更加著眼于眼前, 因為那是可以每個月拿到手的白花花的銀子。所以他們一般覺得(另外父母也贊同)去成熟和正規的大公司,比如Google, 微軟這種500強公司更好(Top20最最好)。 不上市的,反而覺得不穩定,不靠譜。同樣,外企的確對中國人的需求很有研究,所以他們在國內的分部基本上只給少量股票,比如之前Google中國給40股,微軟中國給125或者200多股。
再舉一個身邊現實中的例子,11年百度股價一直在120刀上下來回,我現在的一位同事07年加入百度的時候給了1千股RSU,等他11年離職的時候,靠期權得到了70w+的收入,差不多是他4年的工資收入.。
第一類是互聯網名企了,TAB top3的公司吧,這類公司的特點是已上市,業務穩定,技術團隊已成型,流程很規范,待遇都是按你的技術級別對應的,福利制度好。
我在阿里的時候是P5,一般對應的是研究生畢業的級別,P5的待遇一般是8kx15,七天帶薪假.當時我跟HR談的時候搞了些RSU(Restricted Stock Unit),5千股吧,但是RSU限制性很強,基本上是分四年給完的,第一年給25%之類的,一旦離職就失效了。阿里在期權這方面一直比度娘騰訊之類的大方,因為有這方面的傳統,當年馬云和十八創始人的股權就差不太多,B2B上市之后,估計馬云的股權比前CEO衛哲多不了多少,阿里集團的股權馬云也不是很多,(當然這也是為什么馬云會把支付寶變為己有的一大原因,不多說了)。
阿里系跟騰訊百度特殊的地方是,他是一個集團,旗下三 架大馬車(我在的時候),別看騰訊百度市值那么高,都是已上市的公司,我們這些后進去的同學不能分什么很高的紅利。但阿里不同,B2B業務已上市,可以說 是集團下普通資產。當時集團下的文藝資產有淘寶,支付寶,二逼資產阿里云,阿里媽媽、口碑、萬網之類的。
為什么文藝資產牛逼呢,因為他們沒上市,以支付寶和淘寶的刷錢速度,今后的市值加起來有望過千億美元,非騰訊百度所能項背。
但淘寶的問題在于假貨,這個東西沒法解決你去國外上市國外那些公司告不死你。所以馬云及其聰明,把淘寶拆分為淘寶、天貓、一淘、聚劃算。下面我逐個分析。
淘寶---還是繼續搞假貨,但是淘寶最大的收入--廣告收入(淘寶直通車之類的)被劃分給一淘了,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馬云的手筆,這樣一來,淘寶掙的錢被一淘給洗白了,一淘的利潤高到嚇人。收入也是廣告收入,而且這些錢是洗過的干凈錢,上市一點問題也沒有。
天貓也很牛逼,估值參考京東,沒有假貨問題,支付寶更不用說了。聚劃算其實是實物類團購,11年銷售額100多億。也很有前途,有淘寶的流量導入。
所以說這三家公司如果拿到有期權的offer的話,會是不錯的選擇。另外期權也分集團期權和分公司期權,當然阿里集團期權更值錢,在二級市場上的價格大概30刀吧。
而且去這類名企會有光環,基本上linkedin上會有各類獵頭要你的聯系方式,待過一段時間出來以后,路很寬。
第二類就是startup,創業公司了,這里面又按拿到的X輪投資分為幾個檔次。
拿facebook舉例,你要是能在mark在宿舍的時候加入,那你就是創始人了,當時是沒有任何VC融資,所以一般天使輪之前加入的人都是co- founder,fb現在的founder至少是百億身價了,當然他們冒得風險最大,這個階段的startup失敗的概率太高了。
然后,你要是能在硅谷天使Peter Thiel投了50w美元之后加入,那你也是元老級人物了,現在身價也是十億刀級別的,你也是各種總監了。
如果你在Accel Partners投資1270w刀之后加入,也可以算是核心員工了,這時候你拿的是Stack option,身價也能達到千萬刀級別的。
最后一個階段是你在微軟投了2.4億刀之后加入的話,你拿到的只有RSU了,當然也不少,怎么身價也能達到百萬刀,買房買車沒啥問題了。
Stack option和RSU,這兩者的區別在于期權員工可以行使權力獲得股權然后在離開Facebook之后上市之前在諸如 SecondMarket、Sharespost這樣的二級市場上賣出股票。11年3月2日在Sharespost上的Facebook股票已經炒到每股 38美元,這意味著在上市之前對Facebook的估值已經到達了900億美元。拿RSU的員工就只能等Facebook上市后才能兌現股權從而獲利。
如果你現在加入fb,就像現在各類POJ大牛們加入Google/微軟/百度/騰訊/360/人人/阿里系一樣,極少有RSU,詳情請上網搜<25歲研究生拿高薪互聯網的offer,意氣風發的走出學校…>那片文章。
下面我想說的是發展,包括技能和事業上的發展,你們真覺得現在坐在辦公室里面的X總們在他們20多歲的時候能力比你強嗎?
我自己在阿里的感受是,我的師傅們去的真是時候,我ex師傅外號校長,03年加入阿里,工號2083,現級別P11(高管),他給我講起他畢業時候的光景,比現在看這篇日志的很多人都差,但這不妨礙我師傅成為B2B的一朵奇葩...
我覺得我師傅職業生涯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加盟阿里,但03年的阿里...是在報紙上登廣告還招不到人的公司。其實我覺得03年的我師傅和03年的阿里很配...高端人才自然不鳥,也只有我師傅這類愿意去了...
但是我師傅賭對了,07年阿里b2b上市,分水嶺產生。當然隨著公司業務的增長,一系列技術難題產生,可能是你在名企永遠也碰不到的問題,我師傅一一化解,尤其是webx等一系列帶x結尾的框架和simple開頭的項目,基本上是我師傅的杰作...說實話,那些框架和項目.....但是,他們和我師傅一樣出 現的恰到好處。
人的職業生涯是一項長跑,如果你現在加入一家成熟公司,或者不停的在名企間跳來跳去,5年后,你的職業可能會是一個高級工程師的職位。但如果你進入的是一家初創公司,你或許面臨的失敗,但也有可能找到一份真正的事業。
所以在這里請即將換工作和找工作的同學們三思,高風險意味著高回報,高回報意味著高風險.請參考20世紀20年代的井岡山股份責任有限公司.高富帥的祖先們可是冒著高風險啊,同理,低風險意味著低回報.
TAB這類的大公司如何選擇相信不用我來給大家說明,如果你對startups感興趣,請聽我繼續往下說:下面我說一下如何選擇startup去加入,當然如果你想當co-founder可以忽略以下tips。
1. 看錢,看誰都拿到了VC的錢,尤其是有名的VC,比如紅杉,KPCB,NEA,Mayfield.他們投的公司,基本上都很靠譜.
2. 看市場,看這個市場有多大,這個公司能做多大,有沒有靠譜的盈利模式,有沒有太厲害的競爭對手.
3. 看價值,看你自己能否相信這個公司的價值體系,相信這家小公司未來5年能創造的價值.
應屆生選擇去大公司實習或工作,也未嘗不是一個穩妥的選擇,也請已經身在名企的工程師同學三思,如果你繼續在那里干下去,你能否達到你boss的boss的程度。而且現在startups的薪酬水平已經普遍超越了成熟名企。因為自身沒有名氣,所以為了留著人才往往會下大手筆。
在這里我說一下我覺得會比較有前途的中小公司,已經拿到不少投資.都有上市成為下一個巨頭的可能性,當然風險也有,希望大家三思:
小米
我看重的是市場的大小和盈利能力,小米有自己的硬產品手機,盈利模式有保障,還有MIUI,未來的廣告平臺不可限量,智能手機市場很大,相信會有小米的一片天地。
美麗說
網購市場龐大,跟淘寶的對接,美麗說盈利模式有保障.。覺得美麗說會在時尚導購行業有很大的潛力,比國外的pinterest模式靠譜。去年11月C輪融了2000w刀,紀源和紅杉等投的。
大眾點評
用戶點評產生的內容非常有價值,國外的yelp模式估值接近70億刀,而且大眾點評的盈利模式多種多樣,搜索排名,團購,優惠券都有,可以說是O2O時代的百度+美團,我覺得前途不可限量.11年4月融了1億刀吧,估值10億刀,摯信啟明紅杉投的.只是總部在上海。
最后,我這里想說一句話:
好的工程師不怕沒機會去大公司,好的工程師怕沒機會去有前途的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