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我們的留學生活一在日本的日子》是一部介紹新一代海外游子在日本求學奮斗的系列紀錄片。由留日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自己集資,歷時三年,屢經磨難,親手制作的。
全片共 10集,每集約50分鐘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真實記錄,為研究新一代留學生的歷史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影像資料;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書,是無數在日留學生獻給祖國和親人的愛!
三年里,無論是拍攝者還是被拍攝者,先后涉及數百人,但沒有任何人拿過一分錢的報酬。相反,拍攝到誰家,誰家便端來熱飯熱菜;錄相帶用完了;攝制人員從自己的存款里取出錢來……就這樣,在大洋彼岸的異國他鄉,有一群炎黃子孫,扛看用打工掙錢買來的再簡單不過的設備,東奔西走,翻山越嶺,前赴后繼,這是發生在今天的夸父追日!
日本的富土電視臺感動了:投入一流的攝影人員及設備;參加留學生的拍攝隊伍。
中國的北京電視臺感動了:加盟后期制作。
你走來,他走來;來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
且不論這部紀錄片的水平高低,僅拍攝本身,就是一首值得人類引為自豪的偉大贊歌!
為了記錄下這首贊歌,3年多來,富士電視臺在支援留學生們拍攝的同時,另派出攝制組,一直跟蹤拍攝留學生們的整個制作過程……
第5集:家在我心中
人物:丁尚彪,43歲(當時)上海市人,來日8年。
妻子和女兒留在上海,單身到日本留學。因所在的日本語學校之故,迫使他走上了專念打工的路。丁尚彪一口氣在日本乾了8年,每天少則乾兩份工,多則乾三份......八年來,他沒有休息過一天,沒有回過一次國。拼命地打工掙錢,是為了把上海的女兒送到世界一流大學去讀書。這一強烈的愿望支撐著老丁的人生。他的信念是:“我在日本多打一個小時工,女兒以后就可以安心地多讀一個小時書”。1997年6月,在上海復旦大學附中讀書的女兒丁晽,終于獲得了美國紐約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同年8月,八年多沒有見面的父女倆在東京相會。
現在,老丁一家三口,分別在上海、東京、紐約。
第9、10集:我的太陽(上、下)
人物:李仲生,45歲(當時)北京市人。來日11年。
1986年,34歲的李仲生來日本留學,考上博士課程后,老李的妻子便不讓丈夫打工了,全家的生活靠妻子洗碗的收入來支撐著。96年夏末,老李抱著籌資在國內建一所學校的想法,聽信了詐騙組織“KKC”成員的謊言,在沒和妻子商量的情況下,將妻子花了10年心血攢下來的全部財產--300萬日元,投向了“KKC”......
妻子,終日淚水不止--結婚15年的夫妻最終分居了。
45歲的李仲生帶著書,在中野區租了間不足5平方米的小屋,每周外出2-3次打零工,維持生活,每天寫論文到天亮--離提交論文只有半年。96年除夕,妻子讓老李回家吃頓團圓飯,望著增添了不少白發的妻子和默默包餃子的女兒,李仲生感慨萬千,放開喉嚨,唱起了十幾年前唱過的那首名曲--我的太陽......
日本的除夕之夜,十分地寧靜,李仲生的歌聲在街頭回落,迫人胸懷......
第3、4集:彼岸的青春(上、下)
人物:大學生的群像,平均年齡25歲。
受盡溺愛的柳林來到東京后,每天洗11個小時碗,腳底板疼得不敢著地。他卻很自豪:“我柳林也能吃苦,也是一條漢子!”
西裝筆挺的陳晨沒有一分存款。畢業前夕又因故失家,成了流浪漢。冬夜,他躑躅在東京街頭......
陳麒來日本6年,上學打工,每天只能睡3小時,電車成了他的床。
還有福建來的渡邊敏行,江西來的李芳......彼岸的青春歲月,苦中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