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快門速度?
快門速度表示為1/2000s、1/2s、3s等,那么1/2000s和1/2s中哪個更快呢?當然是分母大的1/2000s更快。所謂快門速度快,表示快門開啟到關閉的速度快,那么接收光線的量自然就會少。相反,開啟快門的時間越長,接收的光線就會越多。
開啟快門的時間越長接收的光線越多,但是對抖動更加敏感。通常,不受手的抖動影響的快門速度約為1/30s。當然,這并不說明所有人都一樣,只能代表平均水準的人們。也就說,快門速度越快,抖動的影響越少,焦點越準,照片更加清晰。
什么是光圈?
光圈是在相機的鏡頭內部,用于調整進光圓孔直徑的裝置。光圈通常由5~8個葉片組成,可以通過改變其圍成的圓孔的直徑大小來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的多少。在明亮的戶外環境中,保持原快門速度的同時降低曝光度或保持原曝光度的同時減慢快門速度時就要使用光圈功能。
光圈口徑越大,進入的光量越多。光圈值可以表示為F2.0、F2.8、F4.0、F8.0等,還可以采用如f/2、f/2.8、f/4在數值前增加“F(f)”的方法。光圈數值越小其口徑越大,如F2.0時進入的光量就大于設為F8.0的光量。
快門與光圈的關系?
若把快門速度和光圈比作“水龍頭”,那么光圈值是水龍頭的大小,而快門速度就表示開放水龍頭的時間。這個例子很恰當地比喻了快門速度和光圈值之間的關系。水龍頭的口徑越大(光圈值越小),在相同時間內能夠接到的水量(進光量)越多。同樣,水龍頭的開放時間越長(快門開啟時間越長),能夠接到更多的水(光)
陽光四射、天空明朗的晴天,以快門速度1/125s,光圈值F8.0拍攝出了曝光恰當的照片,那么在明亮進一層的海邊就要選擇1/125s的快門速度,F11的光圈值,從而調整曝光度。陰天攝影時通常選擇1/50s和F5.6,當然要在該基礎上根據環境適當加減光圈值。
例如,天氣晴朗,但光照較強的中午12點至下午的3點,選擇1/125s、F11就可得到更加適合的圖像。烏云密布的陰天最好設為1/60s、F5.6或F8.0。筆者所例舉的參數也只是理論值,實際攝影中還需適當調整參數。
下面就例舉了實際攝影中快門速度和光圈值對曝光度的影響。
我們捕捉了運動中的人像。適當調整了快門速度和光圈值后得到了曝光得當的照片。但是,我們發現即便曝光度適當,活動中的被攝體還是表現出了不同的效果。
我們的攝影對象是彈跳中的人物。有趣的是,1/400s、F1.6的照片中人物是靜止的,而1/13s、F8.0照片中的人物卻展現了彈跳的軌跡。對于運動的被攝體,快門速度具有決定的作用。拍攝運動中的對象時,應想好是要以較快的快門速度拍攝某個瞬間的動作,還是以較慢的快門速度表現動作的軌跡。盡管合理分配了快門速度和光圈值,得到了曝光得當的照片,其表現的圖像還是有可能完全不同。
下面就以流水為例子。下圖展現了圖像均是以適當的曝光度拍攝的照片,只是快門速度和光圈值的設置不同。這兩幅照片中表現出的水的流勢完全不同。要想表現水的流勢就應選擇較慢的快門速度,若想捕捉水珠滴落的瞬間場景,就應以較快的快門速度拍攝瞬間影像。
鏡頭在光圈F2.0,快門1/60s的條件下拍攝出的圖像焦點正確對準了人物,但后背景變得模糊;而F16、1s的條件下拍攝出的圖像中人物和背景上都準確對準了焦距。人像照片的攝影目的在于塑造人物,因此通常模糊處理人物周圍的背景。人像攝影中要重點調整光圈值,即先把光圈開至最大,再調出適當的快門速度。
總而言之,可通過調整快門速度和光圈值的方法來獲得適當的曝光效果,但是即便其他設置相同,曝光程度還受攝影環境和表現主題的影響。
決定照片成敗的底片質量,一方面受照相機和感光片質量優劣的影響,另一方面取決于能否準確曝光。什么叫準確曝光呢?準確曝光,就是拍攝者選擇適當的快門速度與光圈,將被攝對象及原有的明暗關系,在底片上清晰、準確地顯現出來。如果曝光過度,被攝對象的陰暗關系就不明顯,整個底片呈灰黑色,俗稱底片太“厚”,用這樣的底片印放照片,照片呈灰白色,有的甚至無法印放照片。曝光不足,底片上只有淡淡的影像,呈通明透亮狀,俗稱底片太“薄”,用這樣的底片印放照片,照片呈黑灰色,甚至全黑色,看不出被攝對象的細節。當你拿起相機準備拍照時,要使曝光準確,通常要考慮5 個方面的問題,即:曝光準確5 要素:
①被攝物體的運動速度;
②攝影環境的光亮強弱;
③被攝物體的顏色及其反射光線的能力;
④感光片的感光性能;
⑤各種攝影附加鏡的運用。
光圈和速度都是用來控制進入照相機光線多少的裝置,它們之間互相關聯,又相互約束。當光線一定的時候,光圈開大一級,速度就要提高一級,光圈縮小一級,速度就要放慢一級。例如,用光圈11,速度1/60 秒,當光圈改用8的時候,速度就要相應改用1/125 秒。如果將速度改用為1/30 秒時,那么光圈就要相應改用16。光圈與速度間的互為變用關系,可以用曝光組合來表示:光圈8、速度1/125 秒;光圈11、速度1/60 秒;光圈16、速度1/30秒……任選其中一種曝光組合,對于一定的光線來說,照相機獲得的曝光量是一樣的。按照不同拍攝需求選用曝光組合,是控制準確曝光的重要依據之一。拍攝時是先確定快門速度還是先確定光圈系數?這是應該由被攝主體的具體情況和攝影者的創作意圖來定。一般來說準確曝光僅是拍好照片的一個方面,攝影者要想充分發揮自己的創作意識,就應該靈活地掌握光圈和快門速度的曝光組合。光圈和速度有共同控制準確曝光的作用外,還各有自己的“專業分工”。光圈可控制景深,速度能將動體在底片上“凝固”下來。根據拍攝要求,要使膠片準確曝光,攝影者必須學會選擇適當的曝光組合。倘若是拍攝運動物體,你要使照片清晰,首先要選擇能將運動物體捕捉下來的快門速度,然后再配以相應的光圈;倘若要表現出景物一定的景深,這就要先確定光圈的大小,然后再配以相應的快門速度。選用曝光組合時,以下幾條可作參考:
①物體運動速度快,快門速度就要快,光圈也相應要大。
②欲使照片景深大,光圈需要小,快門速度可相應放慢些。
③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向不同,快門速度也不一樣,從照相機前橫穿而過的物體,選用快門速度一般要快,迎面向照相機或背向照相機運動的物體,快門速度選用可以慢一些。
④拍攝運動物體,隨距離的變化,快門速度也要相應變化,距離越近,快門速度越快。
⑤使用的照相機鏡頭,焦距長,快門速度選用應相應快。⑥使用攝影附加鏡,如:濾色鏡、增距鏡等,要適當增加曝光。不同附加鏡的使用,增加的曝光量也是不一樣的。
陽光由于季節、氣候、地球緯度的不同,它的明亮度也不一樣。在溫熱帶地區,夏季陽光要比春秋季強兩倍,比冬季強3~4 倍。夏季晴天,早上8、9點與下午4、5點,光線亮度大體相當。冬季上午9 點至下午3點,其間光線亮度變化不大。早晨日出前后與黃昏日落前后,光亮強度比中午弱10 倍。一天中,還有晴、多云、陰雨的變化,光線強弱也在變。強烈日光、薄云晴天、多云晴天、陰天,它們之間光線強烈的變化可這樣認識:多云晴天光線要比陰天強1 倍,薄云晴天光線又比多云晴天強1 倍……如果使用的快門速度一定,在陰天光圈為5.6 的話,多云晴天就應改用8,薄云晴天就應改用11。如果使用光圈一定,在陰天使用的快門速度是1/30 秒,多云晴天就可以提高到1/60 秒,薄云晴天提高到1/125 秒。天氣的變化是反復無常的,有時是很微妙的,以上這些變化關系,可以作為你在室外自然光下,拍攝照片曝光的參考。不同的被攝景物,反射光線的強弱也不同。明亮的景物和深暗色的景物,在一定光線條件下,曝光不能一樣。一般明亮景物要比明亮景物增加一級曝光,深暗色景物又要比一般明亮景物增加一級曝光。什么是明亮景物呢?諸如海濱、雪景、乳白色建筑、穿淺色服裝的人等等,都可作明亮景物看待;呈灰色的景物,可作一般明亮景物看待;樹陰下的景物、深色建筑物、穿深色或著深紅及墨綠服裝者,可作陰暗景物看待。這種明亮與陰暗的表現,往往又不十分明顯,拍攝者在控制曝光時,要學會抓住實際景物明暗的細微變化,區別對待。逆光拍攝照片應比側光拍照增加1~2 級曝光,側光拍照又應比順光增加1~2 級曝光。例如:順光拍照用1/125 秒、8 光圈;側光拍照,在光線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就應改用1/60 秒、8 光圈,或1/125 秒、5.6 光圈;逆光拍照應選用更慢的快門速度或更大的光圈。拍攝者要掌握準確曝光,要考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當你手持照相機,選擇曝光組合時,要冷靜地對上述諸因素進行綜合比較,優選出一組曝光組合,切不可面對拍攝對象,由于某種原因激動不已,選擇曝光組合顧此失彼,造成曝光的錯誤而后悔。室內自然光攝影的曝光室內自然光攝影,要掌握準確曝光比較難,室內自然光有通過門窗直接射入室內的光、反射進室內的光,以及室內原有的各種光。室內自然光線下拍照,怎樣才能曝光準確呢?這一節中,我們從影響室內自然光攝影的各種因素、室內自然光源攝影的基本方法兩個方面來述說。我們已介紹了室外影響準確曝光的各種因素,這對室內自然光攝影同樣適用。然而影響室內自然光攝影的,還有它特有的一些因素,如:陽光對室內直射和反射的影響,房屋的門窗多少、大小和開設方向的影響等等,在這樣的環境中拍照,欲獲得成功,主要*拍攝者自己多拍、多試驗、多積累經驗。如能使用側光表當參謀,準確曝光的把握大些。在室內拍攝,由于光線受到限制,往往需要采用人造光照明,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避免不同色溫的光源混合使用,室內自然光較暗,使用的光圈一般較大,快門速度也較慢。因此,使用的攝影器材,可選擇口徑較大、有B門裝置的照相機,感光片可選用ISO200/24°或ISO400/27°的快片,盡可能配備三腳架和快門線。室內自然光因受建設門窗多少、大小和開設方向等限制,因此在確定曝光組合時,要充分觀察和考慮這些條件,還要注意室外天氣的影響。室內自然光照明的另一個特點是,被攝對象受光面明亮,背面則陰暗,這種明亮與陰暗的對比十分烈強。所以,如果在室內拍攝可移動的被攝對象時,應設法將其調整到門窗附近處,以降低這種反差。在移動被攝對象中,要特別注意不要使其一半處在直射光下,一半處在沒有直射光的地方,以免造成半陰半陽的畫面,必要時可利用窗簾、白紙擋起直接射入室內的光,使光線盡量柔和一些。被攝對象顏色淺,它的亮度就要比顏色深的高,因此曝光可少些。不同的物質,其反光性能強弱大不一樣。反光能力強的,可減少曝光,反光能力弱的,通常說“吃”光的,應增加曝光。攝影實踐中,拍攝者可以把淺色被攝對象置于深色背景前拍攝,或把深色被攝對象放在淺色的背景前拍攝。這樣能使一些受光微弱的被攝對象突出于畫面。利用室內一盞日光燈照明,將被攝者置于深暗色背景前拍攝,可使人物突出。利用室內自然光拍照,要注意光源的方向一般以采用側光或順光為好。如逆光拍攝中景、特寫不宜選擇窗口為背景,因為光比反差太大,會使色溫失去平衡;如一定要逆光拍攝,要充分考慮拍攝效果,是拍攝剪影效果的照片?還是要求再現被攝對象的細節?如果是后者,拍攝者就要加用輔助光,或用反光物,或增大3~4 級曝光。人工光攝影的曝光人工光攝影,是指室內攝影中使用人工光源照明,諸如用碘鎢燈、聚光燈、普通燈光等。利用人工光源拍照,要能準確控制曝光,要考慮的因素是:人工光源的亮度,這是由燈的多少、照明度大小以及被攝對象距離燈的遠近等方面決定的。還有被攝對象反射光線的能力,周圍環境影響等諸因素。如果是一定的燈距和光圈,100 瓦燈光照明,曝光需要1/30 秒的話,換用 200瓦的燈光照明,曝光則只需要1/60 秒。這說明照明燈光流明度增加多少倍,曝光時間則可相應減少多少倍。被攝對象距離燈光的遠近,決定了曝光量的多少。要估計準確,可應用平方反比定律計算。如果被攝對象距離燈光由原來的5 米改為1 米,被攝對象所受的光就增強了25 倍,曝光量就應減少為原來的1/25。使用人工光攝影,掌握準確曝光只是一個方面,它還有一個如何布光的問題。在彩色攝影中,還有一個人工光的顏色問題,一般說來,人工光會給日光型彩色片帶來色偏,如何避免,這將在彩色攝影一章里述說。如何在使用人工光攝影中,掌握好準確曝光,以上僅是提示,具體還要在實踐中體會,當有一定經驗積累時,準確掌握曝光也就不難了。閃光燈閃光燈是攝影者常用的一種人造光源。它便于攜帶,使用方便,不受晝夜、空間的限制。1.閃光燈的一般性能及其光線特點自從1887 年德國蓋迪克和米索,首創燃燒鎂粉用于攝影照明至今已有100 年了。閃光燈隨現代科技的發展,日臻完善,其種類也愈來愈多,不管是哪一種閃光燈,從它的外型看,大體有電源和閃光兩個部分。電源部分由電池、變壓器、電容器組成;閃光部分包括閃光管和固定的反光罩、燈柄、開關等部件。目前閃光燈的閃光管可多次閃光,故又稱萬次閃光燈。早期的閃光燈,又大又重。后經不斷改進,變得越來越輕便,并且還增加了光敏傳感裝置、專用色片等,功能也逐漸多了起來。有的可自動控制閃光燈的發光量,任意調節輸出的發光量,有的閃光燈可調整它發出的光束角度,適應廣角鏡頭、標準鏡頭和中長焦鏡頭的不同用光需要。一般閃光燈是以標準鏡頭拍照的,用光需要設計的,它發出的光束角度為50 度。閃光燈的持續時間因燈而異,有的明滅時間可短到1/5000 秒,有的可長到1/120 秒,基本能滿足鏡中快門各級速度的需要。使用集成電路和藍硅晶體管組成的光敏控制電路閃光燈,還能根據拍攝距離的變化和被攝對象反光能力的強弱,控制閃光燈的發光量。距離近,反光能力強,閃光燈明滅時間就短;距離遠,反光能力弱,閃光燈的明滅時間就長。總之,萬次閃光燈具有光亮,適應性強,用途廣,速度高,經濟方便的特點,為現在很多攝影者普遍采用。閃光燈的光線特點是:
①光線亮度高;
②方向受拍攝者控制;
③光線顏色與日光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