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
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曾經居于世界前列,但過去的光輝歷史不等于現在的榮耀。5世紀后的千余年里,
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到了十五、六世紀,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
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得以誕生,卻突飛猛進,超越中國,領先與世界。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基本上就一直落后與西方國家。以至于最后,西方列強利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藥,直接打到了中國。在
清朝,強迫中國割地賠款,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人都知四大發明,因此而
津津樂道。但是,千百年已經過去,國人是否還有其他什么值得夸耀的大發明呢?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改變人類歷史的大發明卻層出不窮,不計其數。例如:
蒸汽機,
電力,
電燈,
電腦,
汽車,
飛機,
互聯網,等等。尤其是
美國人和歐洲人改變世界的大發明真是數不勝數,大家是否看到他們因為自己國家的大發明而
沾沾自喜,樂此不疲得到處宣揚呢?他們的大發明是不是也是同樣的
屈指可數,就這四個呢?了解自己國家過去的光輝歷史,固然重要,但是死抱著過去,就會導致
裹足不前,
故步自封,自我麻痹。中國人的大發明不應該只有這四個,應該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增加才對。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
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于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后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于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后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并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么,中國發明指南針后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么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么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后,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于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于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于南方,因此南方相當于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并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只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向地理方位的坐標系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線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線上,指南針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托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系統決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系統所決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
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系統,但他認為決定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范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著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并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咸陽附近修阿房宮,宮中有一座門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宮行刺,就會被磁石門吸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學知識。
漢朝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么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并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
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并當場演示。
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制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
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極,并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于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制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是磁鐵做成的。磁鐵能吸鐵,通常稱為“吸鐵石”,古代稱為“慈石”因為它一碰到鐵就吸住,好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樣。后來,人們才稱它為“磁石”。
每塊磁鐵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S極,另一頭叫N極。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的大磁體,在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靠近地球北極的是S極,靠近地球南極的是N極。我們知道,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么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它的N極總是指向北方,S極總是指向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特性做成的,那么,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早發現磁鐵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我國已經用鐵來制造農具了。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時候,就發現了磁鐵,并且知道它能夠吸鐵。
我國古書《
管子》上有這樣的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銅金”就是一種鐵礦。《管子》這部書產生在公元前三世紀,這說明我國最遲在公元前三世紀就知道磁石能夠吸鐵了。
秦朝時候,還有這樣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在陜西咸陽造了一個很大的阿房宮,阿房宮中有一個磁石門,完全用磁鐵造成。如果有誰帶著鐵器想去行刺,只要經過那里,磁石門就會把這個人吸住。
另外,根據古書記載,漢武帝時候,膠東有個欒大,獻給漢武帝一種斗棋。這種棋子一放到棋盤上,就會互相碰擊,自動斗起來。漢武帝看了非常驚奇。原來來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擊,只是漢武帝不懂這個道理罷了。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于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于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于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他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后,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并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于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涂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南宋陳元靚在《
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制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后,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于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準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于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并沒有用于航海指向,而用于幻術。但是這就是后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于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并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于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準確。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于《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后,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采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并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制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陜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么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魏晉南北朝時,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已有了很多認識。就連當時的詩人曹植在矯志詩中也用了“磁石引鐵,于金不連。”的句子。可見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質。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提出了磁力測量的方法,他指出:優良磁石出產在南方,磁性很強,能吸引三、四根鐵針,使幾根針首尾相連掛在磁石上。磁性更強的磁石,能吸引十多根鐵針,甚至能吸住一、二斤刀器。陶弘景不僅提出了磁性有強弱之分,而且指出了測量方法。這可能是世界上有關磁力測量的最早記載。
我國先民對磁石的性質的研究和認識是指南針發明和發展的基礎。
指南針在古代主要被堪輿家們用于相宅相墓,同時也被用于航海及其他。正是這后者對人類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因而指南針才得以躋身于古代四大發明的行列。我國典籍記載指南針用于航海,始于宋代朱彧1119年寫的《萍洲可談》,書中寫道:“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之后,類似的文獻層出不窮,這表明在航海活動中,指南針普及得相當快。這一發明后來經阿拉伯傳入歐洲,對歐洲的航海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指南針也叫羅盤針,是我國古代發明的利用磁石指極性制成的指南儀器。因此,介紹司南必須從磁石說起。
磁石通常稱為“吸鐵石”,它把許多鐵屑緊緊吸在一起,就象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人們稱它為“慈石”。
磁石吸鐵是因為每塊磁石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正極,另一頭叫負極。人類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大磁鐵,地球的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地球的北極是負磁極,地球南極為正磁極。根據同性磁極相排斥,異性磁極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無論站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它的正極總是指北,負極總是指南。
戰國時期,人們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戰國時期的司南是什么樣子無法考證。《中國歷史》課本插圖──“司南”,是根據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品“漢代司南模型”繪制的。這個模型是后人根據史書記載以及地下出土的漢代地盤實物制成的。地盤是青銅做成的,內圓外方,中心圓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證勺體指示方向的準確性。中心圓外圍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計二十四個方位。地盤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塊的天然磁鐵磨成的,磁鐵的正極磨成司南的長柄,勺頭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時先把地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盤中間,用手撥動勺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這種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紀時仍在應用。
到了
宋代,勞動人民掌握了制造人工磁體的技術,又制造了指南魚。指南魚是把薄鋼片剪成魚形,長二寸,寬五分,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魚象船一樣能浮在水面上。然后把魚和天然磁鐵放在一起,由于磁體的吸力,鋼片受磁感應也具有磁性。這種人工傳磁方法制成的指南魚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魚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別方向了。經過長期的改進,人們又把鋼針在天然磁體上摩擦,鋼針也有了磁性。這種經過人工傳磁的鋼針可以說是正式的指南針了。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提到他對指南針的用法做過四種試驗,即水浮法、縷懸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針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縷懸法”就是在磁針中部涂上一些蠟,上面粘一根絲線,把絲線懸在木架上,針下安放一個標有方位的圓盤,靜止時鋼針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鋼針放在手指甲面上,輕輕轉動,由于手指甲的光滑,磁針就和司南一樣也能發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邊上,轉動磁什,便和指甲法一樣發生指南作用。沈括經過精密的觀察實驗,還發現磁針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東南,這種發現在科學上叫磁偏角。
用
硝石、
硫黃和
木炭這三種
物質混和制成的,而當時人們都把這三種東西作為治病的藥物,所以取名“火藥”,意思是“著火的藥”。
火藥
自
秦漢以后,煉丹家用硫黃、硝石等物煉丹,從偶然發生
爆炸的現象中得到啟示,再經過多次實踐,找到了火藥的配方。
三國時有個聰明的技師
馬鈞,用紙包火藥的方法做出了娛樂用的“爆仗”,開創了火藥應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到
軍事上。人們利用拋射石頭的拋石機,把火藥包點著以后,拋射出去,燒傷敵人,這是最原始的
火炮。后來人們將球狀火藥包扎在箭桿頭附近,點著引線以以后,用弓箭將火藥射出去燒傷敵人。還有把
火藥、
毒藥,再加上一些瀝清、
桐油等,搗在一起做成毒球,點著以后,用弓箭射出,殺傷敵人是后來的“萬人敵”。到了宋朝,人們將火藥裝填在竹筒里,火藥背后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藥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藥
火箭。以后又發明了
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
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杰出貢獻之一。
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
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
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
竹簡和
木牘。
甲骨和
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
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
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于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
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
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
朝鮮傳到
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
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活字印刷術
木活字
它開始于
隋朝的雕版印刷,經
宋仁宗時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
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
文明的先導,為
知識的廣泛
傳播、
交流創造了條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塊塊木板上雕刻成凸出來的反寫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紙上。每印一種新書,木板就得從頭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錯,又要重新刻起,勞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畢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間,用質細且帶有粘性的膠泥,做成一個個四方形的長柱體,在上面刻上反寫的單字,一個字一個印,放在土窯里用火燒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內容,將字依順序排好,放在一個個鐵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熱壓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結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還可再用。這種改進之后的印刷術叫做活板印刷術。
這種印刷方法雖然原始簡單,卻與現代鉛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后來,
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發明了木活字,并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于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后來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代的雕刻印本傳到日本,8世紀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羅尼經》以后又傳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一帶和東歐。15世紀,
德國人學會了用合金鑄宇,從此畢升首創的活字印刷在歐洲各地推廣開來。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沈括曾在《
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
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
編輯本段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臺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藥和火器的采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但是,中國人卻沒有很好的利用自己的發明。在古代社會,只有有錢人才有機會讀書寫字,而且一般女性除外。發明了火藥,卻只會用來造煙花。以至于,槍炮,軍艦等也不得不從西方國家進口。當西方列強,利用指南針環游世界,積極開發殖民地的時候,中國人卻從
明朝開始,就
閉關鎖國。
早在西漢時,我國勞動人民就已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使紙很快被應用推廣。從6世紀開始,造紙術逐漸傳往朝鮮、日本,以后又經
阿拉伯、
埃及、
西班牙傳到歐洲的
希臘、
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開始造紙,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此后,法國(1189)、意大利(1276)、德國(1391)、英國(1494)、荷蘭(1586)、美國(1690)都先后建廠造紙。到16世紀,紙張已流行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據說抄一本《圣經》要用300多張羊皮,文化信息的傳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圍極其狹小,紙的發明為當時歐洲蓬勃發展的教育、政治、商業等方面的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我國
隋唐時期,就已掌握雕版印刷術。
唐代留下的《
金剛經》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868年印)。11世紀中期的宋代,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印刷術得到普遍推廣。我國的雕版印刷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日本,12世紀左右傳到埃及,13世紀左右歐洲的旅行家接觸到中國的印刷術,14至15世紀歐洲開始流行印刷術。歐洲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德國南部的《圣克利斯托菲爾》畫像(1423年印),晚于我國約600年。1450年前后,德國人受中國活字印刷術的影響,創制了歐洲拚音文字的活字,用來印刷書籍,比畢升晚了400年。印刷術傳到歐洲后,改變了原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接受較高教育的狀況,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后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我國在唐朝時期就已發明了火藥,并最早用于軍事。10世紀初的唐未,出現了火炮、火箭,宋時火器普遍用于戰爭。蒙古人從與宋、金作戰中學會了制造火藥、火器的方法,阿拉伯人從與蒙古人作戰中學會了制造火器。歐洲人大約于13世紀后期,又從阿拉伯人的書籍中獲得了火藥知識,到14世紀前期,又從對回教國家戰爭中學到了制造火藥、使用火器的方法。火器在歐洲城市市民反對封建斗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恩格斯指出:“火器一開始就是城市和以城市為依靠的新興君主政體反對封建貴族的武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墻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于盡了。”
早在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就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針--司南。宋代時,指南針用于航海。阿拉伯人從與中國商船交往中學會了使用指南針來導航,約在12世紀,傳播到了歐洲。指南針在航海上應用,導致了以后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這打大大加速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
中國科技館展覽重新定義四大發明 絲綢等入選
核心提示:經過一年多籌備的《奇跡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日前在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展。這次大展由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協聯合主辦,重新定義的新“四大發明”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首次集體亮相。
錢江晚報7月31日報道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早已婦孺皆知遠播海外,假如有人告訴你,指南針、造紙術、火藥、活字印刷,竟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你會怎么想?
經過一年多籌備的《奇跡天工——中國古代發明創造文物展》日前在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展。
這次大展由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科協聯合主辦,以絲綢、青銅、造紙印刷和瓷器四大文物為主展示了中國古代偉大發明創造,一經展出,就受到了極大的歡迎。
昨天,承擔絲綢部分的主要策展人、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趙豐回到了杭州。他向記者表示,原來的四大發明,已不能完全代表中國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而這次展覽,則是新“四大發明”的首次集體亮相。
據趙豐介紹,所謂新四大發明,是與舶來的四大發明而言的。約400年前,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指出,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這三種發明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
來華傳教士、漢學家艾約瑟最先在上述三大發明中加入造紙術,他在比較日本和中國時指出“我們必須永遠記住,他們(指日本)沒有如同印刷術、造紙、指南針、和火藥那種卓越的發明”。
傳統的四大發明一經提出,就有學者提出新觀點,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曾經列舉了中國傳入西方的26項技術,認為中國重要的發明技術不止這四大發明。
趙豐介紹,絲綢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創造發明之一,與其它創造發明相比,有著出現最早、應用最廣、傳播最遠、技術最高四大特點。它出現在新石器時代,與中華文明同歲;它衣被天下,服務眾生;它傳播世界,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交流的通道;它的技術含量最高,發明創造點極多。在這一展覽里,絲綢部分著重展示了六項在世界紡織史上獨領風騷的發明專利。一是把野桑蠶馴化為家蠶;這是生物學史上極為重大的發明,人類歷史上只有家蠶和蜜蜂兩種昆蟲被馴化。二是發明踏板織機,此后“機”字不僅成為所有機械和機器的總稱,而且成為機智、機敏、機靈等聰敏智慧的代詞;三是一整套織物結構系統,正是由于這一套結構的設計,才出現了綾羅綢緞錦等各種絲織品種;四是控制圖案循環的提花程序,這是絲織技術中最為神奇的部分,這種線編而成的花本傳到歐洲之后發展成打孔的紙版,進而對電報和早期計算機器的發明產生影響;五是夾纈,這種在唐玄宗時期發明的多彩防染印花技術一直到流傳到今天;六是鎖繡,雖然只是一種手工技藝,但在世界刺繡藝術之林獨樹一幟。
趙豐還說,印刷造紙術與絲綢緊密相關。最早的印刷術是在漢代,是用在絲綢上的。而唐代才出現在紙上的雕版印刷。另外最早的紙是絲纖維形成的薄層,后來,加入其它植物纖維后,才成為有一定強度、可用于書寫的紙。
目前,趙豐正在參加“指南針計劃”,這是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重大科研項目,是繼“中華文明探源”之后的重大文化項目。專家們將研究中國古代到底有多少創造發明,這次展覽可以說是這一項目的預演。
文章來源:
http://www.cnblogs.com/wangdetian168/archive/2008/10/01/1302939.html
posted on 2010-09-30 12:23
sanmao 閱讀(301)
評論(0)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