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對于所有研究互聯網新媒體公司的同仁們而言,blogbus是一個絕佳的案例,他不是BT bsp。
1,在門戶BSP大舉進攻下,專業BSP日漸沒落。blogbus偏安于上海,能發展的有聲有色,不易。剛看到Jenny發的blogbus六周年的活動。可以說,blogbus的發展路線值得所有web2.0公司學習。
編者注:如在百度中搜索 甜性澀愛,色即是空 愛的色放出現的問題說知道了。
2,blogbus能走到現在,跟公司團隊的黃金組合關系很大。資深的互聯網人士:橫戈;資深媒體研究專家:魏武揮;資深廣告營銷界人士:jenny。我想,國內所有希望通過互聯網賺錢的web2.0公司都應該參考下這種團隊。不管是思路、見地。還有資源,客戶的說教。
3,blogbus走出的商業模式,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不少國內2.0公司必須的一步。原因很簡單,中國互聯網廣告規模雖然上漲很快,但依然停留在初級階段,缺乏專業細分的廣告網絡(代理)公司推動。加上客戶認知度較低,web2.0公司必須肩負推動廣告挖掘的重任。
4,所以,細分的廣告網絡(代理)公司在國內會越來越有前景,其中一部分會來源于公關公司的升級,另一部分會來自于當下大量掌握廣告客戶投放資源的4A公司;再有一個就是新媒體或者是社會化媒體公司自身,在這點上blogbus和feedsky都是個例子。David Wolf說,“中國的問題在于我們點子的太簡單”,其實更準確點說是缺專營的廣告營銷公司。
5,所以,有人會問:blogbus是廣告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其實,blogbus作為一個新媒體或者是社會化媒體平臺,已經聚集了百萬級的人群,背靠這些人群挖掘出了不小的商業價值,這已經說明了一切。很多更大用戶量級的公司,尚不及此。你說google是互聯網公司,還是廣告公司?除了不斷膨脹的互聯網業務,google也正在成為更大的廣告代理或分銷商。所以,我說過,新媒體要變成廣告公司。
6,blogbus最近推出的幾個業務,非常值得把玩。一個是基于blog平臺推出的SNS功能,我非常認同魏武揮的說法,因為用戶和營銷需求去增加blog平臺的互動功能,顯然SNS是增加互動關聯的成熟方式。但絕不是把blog變成一個SNS平臺。
7,另一個更有意思的則是《城客》,簡單說,城客是一個依托于blogbus平臺的雜志;它其實是blogbus線上資源的一個延伸(內容低成本+現有用戶群),這也是我看好它的一個因素;趕巧的是,同期還有一個純粹靠整合網上內容的印刷雜志《博客天下》。形式相同,思路卻是迥異。
8,我記得,blogbus下面還有一個做口碑營銷的“吆喝城”。
9,blogbus會成為一種現象,尤其是在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