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技術不再是困擾CIO職業前途的必備要件之一。但是,這不是說CIO可以不關心技術了。相反,CIO可以不精通某種技術,但是,一定要對這種技術的優缺點以及發展趨勢有個清晰的了解。因為在信息化管理軟件選型或者信息化戰略制定的時候,還是離不開技術,除了對軟件本身進行選型之外,還需要考慮其采用的技術的選型。
具體的來說,CIO在技術選型上,要考慮所采用的技術是否穩定、擴展性是否較好、跨平臺的性能等等。在軟件選型的時候,不僅要考慮軟件的功能,也要考慮其所采用的技術,只有如此,CIO才能輕松應對后續的變化。
技術選型標準一:跨平臺性 隨著微軟打擊盜版力度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考慮操作系統的使用成本。確實,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已經習慣使用免費的軟件,若讓他們掏腰包,去買正版的操作系統與OFFICE辦公軟件,而且這些費用還不低,他們不一定會肯。隨著微軟盜版力度的加強,企業一定會千方百計的去尋找微軟操作系統與辦公軟件的替代品。恰好,這個就給開源的LINUX操作系統與OPEOFFICE辦公軟件提供了發展的機會。
其實,根據使用經驗,這個開源的操作系統與辦公軟件,其性能方面并不比微軟的操作系統與辦公軟件差。而只是員工以前在學校中學的都是微軟的產品,所以,對于LINUX系統上的軟件操作并不時很熟悉,所以,會對他有排斥心理。另一方面,開源的LINUX操作系統與辦公軟件在界面的友好性上可能還是跟微軟的產品有所差別,但是,這并不影響實用。而且,LINUX操作系統,在業界的評論上,其穩定性要比微軟的操作系統要好,而且,其受到病毒襲擊的機率也比微軟的操作系統少得多。
所以,借著微軟打擊盜版力度的加強,恰好給了一個LINUX系統普及的機會。相信隨著企業對于LINUX系統認識的加強,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采用這個開源的LINUX系統。
但是,這對企業或許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對于CIO來說,卻是一個頭疼的事情。為什么呢?因為現在很多的管理軟件,如ERP、財務管理軟件等等,都是在微軟操作系統的平臺上開發的。由于平臺開發技術的限制,這些為微軟操作系統量身定制的信息化管理系統,無法在LINUX平臺上運行順暢,有的甚至是不兼容的。為此,企業若向放棄使用微軟的操作系統,雖然可以節省操作系統上的授權費用,但是,也必將面臨著這些管理軟件的取舍問題。
所以,為了我們CIO后續在操作系統的選型上沒有這么多的限制,我們從現在開始,就要看到這個趨勢,在信息化管理軟件選型的時候,要注意軟件的跨平臺性能。簡單地說,我們選擇的信息化管理軟件不僅要在微軟的操作系統上能夠跑的順暢,而且,在LINUX系統平臺上也要能夠運行順利,甚至還能夠支持蘋果等操作系統。只有如此,下次我們在操作系統轉型的時候,才不會受到這些信息化管理軟件的限制。
一般來說,現在一些基于JAVA開發的、WEB模式的信息化管理軟件,基本上都能夠實現多平臺的兼容。而且,現在這也是信息化管理軟件發展的趨勢。以后支持單一平臺的信息化管理軟件,就像以前只有單一語言的信息化管理軟件一樣,市場份額將會逐漸縮小。
技術選型標準二:擴展性與集成性的考慮 信息化管理系統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體系。為什么這么說呢?現在企業中所采納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已經不是以前單一的一個財務管理軟件。如某些企業,已經有了CRM客戶關系管理系統、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OA辦公自動化系統等等。現在要成功實施一個信息化項目,已經不是一件難事,大家都有了豐富的信息化項目實施經驗。像以前所說的“上ERP系統是找死,不上ERP系統是等死”的現狀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ERP實施的成功率已經非常的高。
所以,現在信息化項目成功上線已經不是我們CIO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是最基本的目標。現在我們CIO所要考慮的,是系統的集成問題。如何把企業先后實施的各個信息化項目有效的集成起來,減少信息化項目上的重復投資,提高信息化管理的效果,這已經是考驗我們CIO能力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現在SOA系統,一個系統集成的平臺,在信息化管理中,如一匹黑馬,獨樹一幟。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企業對于信息化系統整合的迫切需求。
為此,我們CIO在信息化管理軟件進行選型的時候,就需要考慮這個系統集成性的問題。要考慮我們所即將采用的信息化管理軟件,有否提供豐富的接口,可以跟其他信息化管理系統進行交流。
雖然現在還沒有統一的標準,SOA發展也只是起步,沒有成熟,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但是,我們CIO需要有高瞻遠矚的目光,在信息化管理軟件選型的時候,需要關注軟件開發商有沒有這方面的嘗試。如公布自己的接口的詳細參數信息,如此的話,即使后面沒有統一的集成平臺,則通過少量的開發,也可以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操作系統平臺整合起來。
另外關于系統整合還有一個偷懶的方法。就是我們在軟件選型的時候,要看看其軟件開發商有沒有形成一個信息化管理的體系產品。如企業現在可能只需要采用ERP系統,但是我們在CIO選型的時候,需要考慮這個軟件開發商是否還開發了CRM系統或者工作六管理系統。因為他們的這些系統之間往往可以實現很好的集成。如此的話,下次若需要其他的信息化管理軟件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考慮購買他們的產品,如此的話,就可以非常輕松的實現各大信息化管理系統的集成。
系統的集成是未來信息化管理軟件發展的一個趨勢,所以,為了后續工作的方便,我們在選擇第一個信息化管理軟件的時候,就需要有軟件集成的思想。只有如此,后續企業需要軟件集成的時候,我們才不會手忙腳亂。
技術選型標準三:技術穩定性的考慮 軟件企業跟生產或者商品企業對于技術的追求可能有所區別。軟件企業更多的關注是這個技術會否過時,他們往往希望利用“時髦”來推銷他們的新技術產品。而對于生產企業來說,時髦并不是企業所關注的重點,他們更加關注的是這門技術的成熟程度,是否會像微軟操作系統一樣,隔幾天就需要打補丁或者軟件升級。
在我們CIO嚴重,最適合企業的技術不時往往不是那種剛出爐的技術,雖然他們比較先進,解決了以前產品中的種種缺陷。但是,他們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夠穩定。隔三差五的會出現幾個漏洞。而這真是作為CIO最不能夠忍受的。因為在企業信息化管理利用中,可能你做的好人家不一定主意,但是,一出現什么問題人家就會抓住你不妨。這大概就叫做“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吧。
各位CIO在軟件選型的時候,考慮技術因素的時候,不要太關注與技術是否夠時髦,會不會過時的問題;而應該更多的考慮,這門技術或者產品,是否穩定,用戶群是否過大。
在信息化管理上,要學會模仿,而不是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信息化管理行業,變數太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大部分是死的比較慘的人。若我們等到別人先試用了之后,產品或者技術被改善的差不多了,然后我們再去采用這種技術或者產品,則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由此帶來的風險。
技術選型有時候比產品功能選型更加難。因為技術選系的話,需要考慮的因素太多,而且現在技術的更新換代實在讓人有點目不暇接。現在比較流行的不 B/S模式說不定哪一天也會像以前C/S模式一樣被其他模式所代替。而功能選型的話,至少功能是可以收集的,只需要細心與時間,一般不會有多大的誤差。
現在接觸的信息化項目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感受也就越來越深。你如果把現在的企業當作臨時的中轉站,你可能不會有這么大的顧慮,可能會以為只需要考慮未來的幾年的時間就可以了。但是,你若想在這家企業中終老,那么,考慮的因素就會比較多,什么軟件的集成、軟件的擴展性、技術的穩定性與先進行之間的矛盾與取舍,都是我們CIO所需要關注的內容。
所以,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給我們CIO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但是,也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