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一下對session對象在web開發中的創建以及sessionId生成并返回客戶端的運行機制.

session對象當客戶端首次訪問時,創建一個新的session對象.并同時生成一個sessionId,并在此次響應中將sessionId以響應報文的方式些回客戶端瀏覽器內存或以重寫url方式送回客戶端,來保持整個會話,只要sever端的這個session對象沒有銷毀,以后再調用request.getSession() 時就直接根據客戶端的sessionId來檢索server端生成的session對象并返回,不會再次去新建,除非根據此sessionId沒有檢索到 session對象.

下面是在IE下測試,因為IE6.0的一個BUG就是IE的隱私設置即使是阻止所有cookie時,也還是會以會話cookie來保存sessionId.所以下面都是以會話cookie來討論的,

(1)在server沒有關閉,并在session對象銷毀時間內,當客戶端再次來請求server端的servlet或jsp時, 將會將在第一次請求時生成的sessionId并附帶在請求信息頭中并向server端發送,server端收到sessionId后根據此 sessionId會去搜索(此過程是透明的)server對應的session對象并直接返回這個session對象,此時不會重新去建立一個新的 session對象.

(2)當server關閉(之前產生的session對象也就消亡了),或session對象過了其銷毀時間后, 瀏覽器窗口不關,并在本瀏覽器窗口再次去請求sever端的servlet和jsp時,此時同樣會將sessionId(server關閉或 session銷毀時生成的sessionId)發送到server端,server根據sessionId去找其對應的session對象,但此時 session對象已經不存在,此時會重新生成一個新的session對象,并生成新的sessionId并同樣將這個新生成的sessionId以響應報文的形式送到瀏覽器內存中.

(3)當server沒有關閉,并session對象在其銷毀時間內,當請求一個jsp頁面回客戶端后, 關閉此瀏覽器窗口,此時其內存中的sessionId也就隨之銷毀,在重新去請求sever端的servlet或jsp時,會重新生成一個 sessionId給客戶端瀏覽器,并存在瀏覽內存中.

上面的理論在servlet中測試都是成立的,下面談一下在struts框架下進行上面的測試時的不同的地方.

先簡要說下測試程序的流程:

客戶端請求index.do--->進入server端的IndexAction--->轉向login.jsp頁面----->請求login.do----->進入server端的LoginAction.

首先說明:IndexAction中沒有去產生session對象,login.jsp中設置.

(1)環境servlet + jsp:

在sevlet+jsp測試跟蹤時,在index.do進入IndexAction后轉向login.jsp時,此時瀏覽器內存中是沒有會話cookie的,那么在login.jsp上請求login.do進入LoginAction后,用request.getCookies()測試時,其值是為null的!結果是穩合的,因為從始置終沒有產生過session嘛!

(2)環境struts + jsp:

在struts+jsp測試跟蹤時,跟上面的流程一樣,開始想結果也應該是一樣的,但經過調試后發現結果卻不是所想的那樣.在login.do進入 LoginActoin后用,用request.getCookies()測試時,發現其值不為null,即其有name和value,開始很不理解,因為根本就沒有創建過session對象,哪來的會話cookie值呢.但是結果有,那么想著此時瀏覽器內存中也就應該有會話cookie,問題就在這里! 從哪里來的?

后來經過仔細考慮后,想到struts中的特點,我們自己寫的Action類是繼承struts的Action的,而且之前是經過struts的中央控制器ActionServlet來控制轉向的,所以我想肯定是在程序進入我自己寫的IndexAction之前, struts框架中的代碼肯定已經創建了session對象并已經生成了sessionId.于是就找到相關書籍查看了ActionServlet工作流程以及調用哪些類,看了之后果然在其中看到了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這樣一句話!于是答案也就明了了.

大家知道struts的ActionServlet類中在接收到我們客戶端的請求(*.do)后(之前會做一系列初始化工作),并不是直接去處理我們的請求并調用相應的Action(我們寫的如 IndexAction),而是將處理工作交給RequestProcessor類,其process方法中會調用一系列的方法來完成相應的請求處理和轉向操作.其中有一個方法引起了我的關注,就是processLocale()方法.



Struts框架:RequestProcess類中的processLocale()方法原型如下:

程序代碼:
protected void processLocale(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
// Are we configured to select the Locale automatically?
if (!moduleConfig.getControllerConfig().getLocale()) {
return;
}
// Has a Locale already been selected?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
if (session.getAttribute(Globals.LOCALE_KEY) != null) {
return;
}
// Use the Locale returned by the servlet container (if any)
Locale locale = request.getLocale();
if (locale != null) {
if (log.isDebugEnabled()) {
log.debug(" Setting user locale '" + locale + "'");
}
session.setAttribute(Globals.LOCALE_KEY, locale);
}
}

此類在struts-config.xml配置文件中有對應的配置項: < controller locale="true">< /controller> 其缺省狀態locale屬性的值為true,也就會調用processLocale方法,并在第一次請求時創建session對象和生成 sessionId.但改為false后,在第一次請求到達ActionServlet后不會調用processLocale方法,也就不會生成 session對象了。

結果也就出來了,在struts應用中,*.do到達server端后經過ActionServlet后轉想我們自己寫的IndexAction之前, < controller locale="true">< /controller>(缺省狀態) 時,就已經產生了session對象和sessionId,這是struts框架類中生成的,即使我們在IndexAction中寫上 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其也是RequestProcess類中的processLocale()方法生成的,此時其session 的isNew也還是true,因為還沒有返回客戶端,其是新創建的,那么按照上面的流程,當在login.jsp上通過login.do進入 LoginAction后,其request.getCookies()固然也就有值了!并且其值是RequestProcess類中的 processLocale()方法產生session對象時生成的.

如果我們在struts-config.xml中加上< controller locale="false">< /controller> 時,此時如果再根據上面的流程來跟蹤程序,并在LoginAction用request.getCookies()測試時,其值是為null的,當然在 IndexAction寫上HttpSession session = request.getSession();時其是進入IndexAction時新創建的,isNew也是true。




察看了JBOSS的源代碼,命名服務器拋出的這個異常分析如下   
  java.net.SocketException:   Software   caused   connection   abort:   socket   write   error   
  at   java.net.SocketOutputStream.socketWrite0(Native   Method)   
  at   java.net.SocketOutputStream.socketWrite(SocketOutputStream.java:92)   
  at   java.net.SocketOutputStream.write(SocketOutputStream.java:136)   
  a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BlockDataOutputStream.drain(ObjectOutputStream.java:1639)   
  a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BlockDataOutputStream.setBlockDataMode(ObjectOutputStream.java:1548)   
  a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writeNonProxyDesc(ObjectOutputStream.java:1146)   
  a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writeClassDesc(ObjectOutputStream.java:1100)   
  a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writeOrdinaryObject(ObjectOutputStream.java:1241)   
  a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writeObject0(ObjectOutputStream.java:1052)   
  a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writeFatalException(ObjectOutputStream.java:1355)   
  a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writeObject(ObjectOutputStream.java:281)   
    
  上述異常是由于這樣的原因造成的:   
    
  1、 客戶端進行查找是NamingContext會建立到命名服務器的Socket連接。(此連接是帶讀取超時的!)   
  2、 服務器接收了客戶端的連接,使客戶端可以繼續向下運行。于是客戶端運行到ObjectInputStream的readObject處,并等待。此時,客戶端是想要得到NamingServer的stub。   
  3、 服務端由于線程繁忙,遲遲不能將客戶端需要的stub寫入ObjectOutputStream。于是客戶端等待超時,然后客戶端拋出異常。如果此查找操作是在登錄操作,客戶在登錄失敗后選擇推出程序。則Socket被關閉。   
  4、 服務端閑下來后調用ObjectOutputStream的writeObject方法,此時由于客戶端Socket關閉,最終拋出上述異常。   
    
  這是我們公司的一個牛人分析的,后來察看了JMS也存在類似問題。另:JBOSS的源代碼質量不高,JNDI中存在socket未關閉的情況,JMS代碼中socket用法也很不規范。大家小心了 




Hibernate構架應用中常用保存方式區別
Tag:數據庫  pda  ie  hibernate  
下一頁 1 2

hibernate對于對象的保存提供了太多的方法,他們之間有很多不同,這里細說一下,以便區別:

一、預備知識:

在所有之前,說明一下,對于hibernate,它的對象有三種狀態,transient、persistent、detached

下邊是常見的翻譯辦法:

transient:瞬態或者自由態

persistent:持久化狀態

detached:脫管狀態或者游離態

脫管狀態的實例可以通過調用save()、persist()或者saveOrUpdate()方法進行持久化。

持久化實例可以通過調用 delete()變成脫管狀態。通過get()或load()方法得到的實例都是持久化狀態的。

脫管狀態的實例可以通過調用 update()、0saveOrUpdate()、lock()或者replicate()進行持久化。

save()和persist()將會引發SQL的INSERT,delete()會引發SQLDELETE,而update()或merge()會引發SQLUPDATE.對持久化(persistent)實例的修改在刷新提交的時候會被檢測到,它也會引起 SQLUPDATE.saveOrUpdate()或者replicate()會引發SQLINSERT或者UPDATE

二、save 和update區別

把這一對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因為這一對是最常用的。

save的作用是把一個新的對象保存

update是把一個脫管狀態的對象保存

三、update 和saveOrUpdate區別

這個是比較好理解的,顧名思義,saveOrUpdate基本上就是合成了save和update引用hibernate reference中的一段話來解釋他們的使用場合和區別。

通常下面的場景會使用update()或saveOrUpdate():

程序在第一個session中加載對象

該對象被傳遞到表現層

對象發生了一些改動

該對象被返回到業務邏輯層

程序調用第二個session的update()方法持久這些改動

saveOrUpdate()做下面的事:

如果對象已經在本session中持久化了,不做任何事

如果另一個與本session關聯的對象擁有相同的持久化標識(identifier),拋出一個異常

如果對象沒有持久化標識(identifier)屬性,對其調用save()

如果對象的持久標識(identifier)表明其是一個新實例化的對象,對其調用save()

如果對象是附帶版本信息的(通過或) 并且版本屬性的值表明其是一個新實例化的對象,save()它。

四、persist和save區別

這個是最迷離的一對,表面上看起來使用哪個都行,在hibernate reference文檔中也沒有明確的區分他們。

這里給出一個明確的區分。(可以跟進src看一下,雖然實現步驟類似,但是還是有細微的差別)

1.persist把一個瞬態的實例持久化,但是并"不保證"標識符被立刻填入到持久化實例中,標識符的填入可能被推遲到flush的時間。

2.persist"保證",當它在一個transaction外部被調用的時候并不觸發一個Sql Insert,這個功能是很有用的,當我們通過繼承Session/persistence context來封裝一個長會話流程的時候,一個persist這樣的函數是需要的。

3.save"不保證"第2條,它要返回標識符,所以它會立即執行Sql insert,不管是不是在transaction內部。

五、saveOrUpdateCopy,merge和update區別

首先說明merge是用來代替saveOrUpdateCopy的,然后比較update和merge,update的作用上邊說了,這里說一下merge的作用。

如果session中存在相同持久化標識(identifier)的實例,用用戶給出的對象的狀態覆蓋舊有的持久實例

如果session沒有相應的持久實例,則嘗試從數據庫中加載,或創建新的持久化實例,最后返回該持久實例

用戶給出的這個對象沒有被關聯到session上,它依舊是脫管的

重點是最后一句:

當我們使用update的時候,執行完成后,我們提供的對象A的狀態變成持久化狀態

但當我們使用merge的時候,執行完成,我們提供的對象A還是脫管狀態,hibernate或者new了一個B,或者檢索到一個持久對象,并把我們提供的對象A的所有的值拷貝到這個B,執行完成后B是持久狀態,而我們提供的A還是托管狀態。

六、flush和update區別

這兩個的區別好理解

update操作的是在脫管狀態的對象,而flush是操作的在持久狀態的對象。

默認情況下,一個持久狀態的對象是不需要update的,只要你更改了對象的值,等待hibernate flush就自動保存到數據庫了。hibernate flush發生再幾種情況下:

1.調用某些查詢的時候

2.transaction commit的時候

3.手動調用flush的時候

七、lock和update區別

update是把一個已經更改過的脫管狀態的對象變成持久狀態

lock是把一個沒有更改過的脫管狀態的對象變成持久狀態

對應更改一個記錄的內容,兩個的操作不同:

update的操作步驟是:

更改脫管的對象->調用update

lock的操作步驟是:

調用lock把對象從脫管狀態變成持久狀態——>更改持久狀態的對象的內容——>等待flush或者手動fl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