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on 2005-01-18 20:23
獨立小橋風滿袖 閱讀(450)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Thought
曾經有一位朋友在MSN上問對于國內軟件企業通過CMM究竟有沒有多大意義?我當時的感覺就是國內的企業大多是為了過CMM而CMM去的,真正利用CMM/CMMI來提升企業內力的估計不多。就像中國學生考Tofle或者GRE一樣。對于軟件外包的企業顯得更為重要。
??????? James?Bach的“The?Immaturity?of?CMM”一文中,提到了CMM的種種不足,Weinberg也是對CMM提出質疑的重要一方。CMM來源于DOD對承包企業的一個資質評價。因為雙方要做生意,但互相之間又不了解,我想請人來做這塊軟件,首先要對這幾個候選者能否做好有一個大致的評判,怎么評判呢,以什么標準評判呢?作為一個研究機構,SEI來給出這個評判標準非常合適。CMM作為一套評判企業軟件開發過程能力的問卷,應該是非常成功的,SEI提供的各種成功的CASE數據可以作為證據。因此CMM也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和流傳。
但“CMM只是一套試卷”這個最初的出發點導致了James?Bach一文中提到的CMM的眾多不足:
1)??has?no?formal?theoretical?basis
2)??has?only?vague?empirical?support
3)??reveres?process,?but?ignores?people
4)??reveres?institutionalization?of?process?for?its?own?sake
5)??contains?very?little?information?on?process?dynamics
6)??encourages?displacement?of?goals?from?the?true?mission?of?improving?process?to?the?artificial?mission?of?achieving?a?higher?maturity?level.
CMM只是一個過程評價模型,而并不是過程實施的指導模型。應該說,SEI已經認識到CMM在可操作性上的不足,?Humphery主持開發的團隊軟件過程TSP(Team?Software?Process)和個人軟件過程PSP(Personal?Software?Process)是面向開發小組和開發個人對CMM進行的過程的微觀優化,對CMM的實施提供了很好的幫助,但是,TSP和PSP只是對過程進行細化,并沒有解決CMM與工程過程相結合的問題。另外,SEI還曾制定了SPF(Software?Process?Framework),希望提供一個設計、分析、評審軟件過程的指南,以保證過程符合CMM的要求,效果也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