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
http://www.chedong.com/blog/archives/001282.html
最近連續看了3篇關于做事拖延的原因分析(2篇Solidot的科技文章,1篇桑林的網志),終于明白了原來最容易被蒙蔽的一個理由就是聽起來要做一個更完美的解決方案。
假如聽到類似的拖延理由而又沒有分辨和控制能力的話:往往這就是失敗的開始
1 針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更加完美的解決方案,需要3個月完成;
2 需要從頭開發一個專用的系統,這個系統會比以前的更加靈活;
3 需要對所有的數據進行一次地毯式的統計,精度高達4個9,需要2個月時間;
4 今天的時間不多了,留到有空閑時間的時候再將整將本書看完;
這些承諾的成功率和賭徒“下一把把輸掉的全部贏回來”幾乎是一樣的。
解決的方法/策略:
1 事情沒有容易和難之分,只有重要與不重要(重要性來自于數據分析);
2 讓拖延者自己訂下完成時間:不要允許時間拖延,否則拖延本身就是給懶惰的獎勵;
3 沒有數字依據的問題:先定性,再定量;
4 對難以評估的陷阱有識別能力和免疫力;
科學家發現了拖延法則 matrix 寫道 "Science Daily報道Calgary大學教授Piers Steel(這位博士可能也許大概是拖延研究領域的權威)在《心理學報告》(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標題為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 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這項研究總結出幾條讓人吃驚的結論:大多數人的新年許愿注定是失敗的,大多數自助指南是完全錯誤的,它們認為完美主義是做事拖延的根源(為了把事情做的更完美,在時間上就...)拖延(Procrastination)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數學方程式來解釋。" 這項研究整整花了十年時間,但是沒有跡象顯示在研究開始之前它經過了多數次拖延。文章指出:" 從本質上而言,拖延者對自己缺乏信心,對自己事實上能完成的任務的期待并不高。完美主義者并不是不會犯錯,完美主義者也會拖延,但是他們對拖延的過程表現的十分焦慮。"
勿以事易而為之
一段時間來體味著的“人生經驗”是:勿以事易而為之。:)
也許有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處理工作和其它事務時,常常會列一下需要做的事情,然后選擇容易的先做。這似乎是順理成章的,因為這樣能比較快地看到結果,而且顯得比較有效率。
但是,我發現這些“容易”的事情并不見得容易結束,它們會源源不斷引出其它事情。而列表里那些比較困難的,往往也是更重要的事情,因此被一再推后,總是遺憾地“沒時間”做。
用自我約束的最后期限戰勝拖延的陋習
"很多人常常面臨這樣的情況:本來手頭有一大堆工作要做卻故意拖延,上網去看看新浪的娛樂或者瀏覽熱門貼的評論,要么干脆寫日志。我們拖延重要的事情,像吸毒那樣同時帶有的負罪感和快感。這種拖延的吸引力在心理學上稱之為hyperbolic time discounting(連續時間折扣),拖延的獎勵相比浪費的是不對稱的。換句話說拖延本身就是一種獎勵。一位MIT的教授發現他如果讓學生自己制定作業的最終期限(deadlines),學生自己會抵制拖延。當然一個問題是學生設置的最終期限是寬裕的,有彈性而非最佳。多數有拖拉習慣的人的經驗是提早開始工作。"
posted on 2007-10-19 13:31
老妖 閱讀(2678)
評論(3) 編輯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