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總結了用例的基本概念以及關系的定義,對基本概念有了一定認識.
用例(Use-Case Model):描述功能需求,用來對系統的功能和系統進行交互的外部事物的模型.
系統邊界:一個系統的所有成分與系統以外的各種事物的分界線。
參與者(Actor):與系統打交道,會引起系統產生行為-形態變化的人、事、物。作為外部用戶與系統發生交互作用,這是參與者的特征。
在系統的實際運作中,一個實際用戶可能對應系統的多個參與者。不同的用戶也可以只對應于一個參與者,從而代表同一參與者的不同實例。
系統與參與者的請求與相應的完全及構成了系統的邊界。
識別參與者:1、人員;2、外部系統;3、與系統交互設備(特殊設備作為參與者)。
具體的指導策略:1、集中精力于激活系統行為參與者最容易識別;2、從用戶角度考慮,系統地使用,特別考慮人員,外部系統設備;3、識別出的,
記錄他們的責任;4、通過識別繼承關系,組織參與者。
用例的再認識:參與者與系統的交互式有用例描述的,即使用用例來描述,系統外村的可見的需求情況。
1、用例是對用戶需求的規范化描述;2、為開發者提供認識和理解系統的技術;3、為領域專家、最終用戶、開發人員,提供一種交流的手段;
4、用例可以作為人機界面設計的基礎。
用例描述要求:
1、交互式才激活功能;2、描述的是系統級功能,使用用例來可視化、詳述、構造、文檔化用戶的需求;3、描述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
4、可觀察的結果是指系統對參與者的動作做出響應;5、描述的系統功能應相對完整,大小適中;6、用例既表達了功能需求,也表達了系統
的功能劃分;7、描述的步驟簡潔清晰;8、一般外部系統引起交互,但是有時是系統內部引起的。
下面是一個具體用例例圖:

圖1–1 用例之間的關系
用例除了與其參與者發生關聯外,還可以參與系統中的多個關系(如 表 5–1)。
關系 |
功能 |
表示法 |
關聯 |
參與者與其參與執行的用例之間的通信途徑 |
 
|
擴展 |
在基礎用例上插入基礎用例不能說明的擴展部分 |
|
用例泛化 |
用例之間的一般和特殊關系,其中特殊用例繼承了一般用例的特性并增加了新的特性 |

|
包括 |
在基礎用例上插入附加的行為,并且具有明確的描述 |

|
表 1–1 用例之間的關系
如 圖 5–2 ,用例用一個名字在里面的橢圓表示,用例和與它通信的參與者之間用實線連接。

圖 1–2 用例之間的關系
凡是有該標志的文章,都是該blog博主Caoer(草兒)原創,凡是索引、收藏
、轉載請注明來處和原文作者。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