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根廷,每年只要一到7月26日這一天,阿根廷的人民就會放下手里的繁重的工作,走出辦公室,采用各種方式去紀念一位已經故去了50多年的女人,這個人就是20世紀知名的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即貝隆夫人。尤其是在政治動蕩與經濟蕭條的時候,阿根廷人更是如此。   阿根廷,這個南美洲第三大經濟體的國家,總是處在一種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下匍匐前進,失業(yè)、暴動、政局不穩(wěn)等諸多綜合社會問題總會周期性集中爆發(fā)。所以,每到這個時候,這里的人們就會想起貝隆夫人,其一是為了純粹的紀念,其二也是為了“舊藥療新傷”,甚至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貝隆夫人在阿根廷充當了一個稱職的無產階級心目中的“精神偶像”與苦難傾訴對象。因為,在阿根廷,永遠缺乏像貝隆夫人那樣為整個國家人民的幸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并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每到這個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處于一種無法控制的局面時,這個國家的最高管理者們便會提交一份辭呈,然后登機悄然的離開這個國家,到國外去安度晚年。于是,幽默的阿根廷人自嘲地說“總統(tǒng)能給我們最好的圣誕禮物便是走開”。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事實上我從未離開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羈的日子里,我也承諾不離開你……” 這是由麥當娜主演的音樂劇電影《貝隆夫人》經典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它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曲折的人生,也唱出了她對整個阿根廷的熱愛。試想,一個從窮裁縫的私生女到15歲的舞女,然后再從高級交際花到總統(tǒng)夫人,這對于一個生命僅僅延續(xù)了33年的艾薇塔·貝隆來說,它抒寫的是一種何等曲折、豐富并酸楚的人生。她的經歷充滿了作為一位草根階層的普通女性在男權社會中,為了生存與發(fā)展所必須付出艱辛的代價,這種代價包括美貌、才華、智慧、冒險……。似乎在不少人眼里,出賣美貌與色相去獲取自己的夢想,是一種極端可恥并應遭到唾棄和蔑視的行為。而像艾薇塔·貝隆這類成天在男人堆里穿梭,尋找獵物與機遇、并有過舞女經歷的女人來說,對阿根廷的主流的“權貴”的保守思想無疑是一種明目張膽的挑釁,尤其阿根廷上流社會里的那些嬌貴的貴婦們,更是容不得艾薇塔·貝隆。但相對于貝隆夫人年輕時迫于生計的“放縱行為”,那些脫離社會環(huán)境現實、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衛(wèi)道士”們更可惡,因為,他們總是利用去抬高女人道德水準的方式去欺負和壓抑女人。艾薇塔·貝隆便是一位同樣處于這種悲劇之中,但最終通過自己才華與品格贏得尊敬的偉大女性。當然,她成功的經歷也是她不停反抗的經歷。所以,我們不妨來梳理她的經歷,以便使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到這位傳奇的女性的背后。 痛苦經歷   與所有阿根廷貧窮單親家庭的命運一樣,貝隆夫人有著夢魘一樣的童年回憶,她的出身很卑微,她的母親胡安娜是一位勤勞、善良的阿根廷傳統(tǒng)婦女,而且還有一個賴以生存的手藝——裁縫。但不幸的是,她癡情地愛上了一個已有妻室的農場主,并為他生了5個孩子,她天真的以為那個男人會照顧她們母子一輩子,可沒想到的是,當艾薇塔還在襁褓中的時候,父親便拋棄了這個家。為了養(yǎng)活幾個孩子,母親胡安娜日夜不停地干活,在貝隆夫人童年記憶中,家中的縫紉機聲似乎從未間斷過。而她與她的兄弟姐妹們也經常遭到同伴的欺負,他們稱他們是一群沒有來歷的“野種”。   由于家庭貧窮,艾薇塔與她的兄弟姐妹們往往吃不上飯,更別說成長階段應該補給的營養(yǎng)品,由于艾薇塔的營養(yǎng)不良,所以使得她兒時的身體顯得十分虛弱清瘦,她還因此得到了“小瘦子”的綽號。但與其他幾位兄弟姐妹不同的是,她的個性堅定、剛烈、自尊心極強,而且為人處事甚是早熟,并有過人的膽略。比如,在她那位不負責任的父親去世時,母親帶著幾個孩子前去吊唁,被人趕了出來,連靈堂都不讓進去。當時艾薇塔就立下一個誓言:“中產階級算什么,我要當阿根廷的大人物”。不過,很多人認為這只是一個天真小姑娘無稽的幻想。可能正是因為艾薇塔那段痛苦的童年,才使得她想成為一個掌握權力,不受人欺凌的阿根廷女人。   在當時的國家與社會體制之中,女人要想出人頭地,做演員絕對是一條捷徑。因為,這是一個充滿了鮮花、掌聲、同時又萬人注目的特殊職業(yè),對于任何略有姿色的女人來說,只要當了演員,便有機會走進上流社會與富翁俱樂部。15歲那年,當艾薇塔聽說歌手奧古斯汀·馬加爾迪在小鎮(zhèn)演出,她便機敏地認為這是一次擺脫自己命運的絕佳機會。于是,她不惜以身相許,條件是奧古斯汀·馬加爾迪帶她去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她知道,只有到了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才有實現自己的做“大人物”夢想的可能,盡管,這仍然屬于一個渺茫的假設。   抵達首都后不久,現實比預料到的還要糟糕,已有妻室的奧古斯汀·馬加爾迪拋棄了她,其實,奧古斯汀·馬加爾迪其實早就想扔下她這個累贅。舉目無親、身無分文的艾薇塔沒有走回頭路,而是選擇繼續(xù)留在這個陌生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為了生存與心中的“大人物”目標,艾薇塔從悲傷無奈到變得不擇手段。她成天游蕩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這座城市的酒吧、劇院、賓館,穿梭于各種權貴男人之間,一次次地利用身體和“愛情”,將酒吧老板、軍官、攝影師、電影導演統(tǒng)統(tǒng)迷醉她的石榴裙下,只要對她的事業(yè)有所利用價值的,她決不放過。因為,通過其母親慘痛的情感教訓,在的艾薇塔的眼里,這些男人只不過是一群品位低下的好色之徒,也只是一群階段性的利用工具。由于她的天生麗質與不計成本的付出,她很快便在一名攝影師的鏡頭下,風靡于阿根廷首都的報刊雜志,隨即而來的就是拍雜志的封面廣告、當主持、演電影……,此刻的她,已經無可非議地擠進不少阿根廷男人的夢鄉(xiāng),而她也儼然成為了阿根廷響當當的娛樂界名人。在艾薇塔所飾演的角色中,最令她偏好的是那些掌握權力、操縱國家的女強人,她演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法國皇后約瑟芬、俄國女沙皇葉卡特琳娜等權力女人。也許,通過飾演這些角色,可以讓她在精神上獲得暫時的自我安慰,同時,她也需要通過研究這些角色,從內到外地塑造自身優(yōu)雅氣質,獲取觀眾對她“權貴、優(yōu)雅女人”的形象認同??傊ㄟ^她細心籌劃與努力, “艾薇塔”已經成為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上流社交圈無人不曉的名字。當然,這個現狀并沒有讓她十分滿足。 巨大轉折   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地處南美洲的阿根廷同樣顯得躁動不安,資本家與失業(yè)群體矛盾已經達到了不可調和,水火不相融的地步,由失業(yè)所帶來的饑荒與暴動正將這個國家推向了一個危險崩潰的邊緣。1943年6月,阿根廷發(fā)生軍事政變,貝隆上校在這次運動中表現突出,成為阿根廷最有聲望的政治明星,他也經常在各種場合倡導自己的那套“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觀點。在一次宴會上,貝隆上校又高聲演講關于他那套“民主”理論,他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也在宴會現場的艾薇塔,當然,吸引她的還有貝隆上校的儀表與氣質。貝隆在這次宴會上痛斥了阿根廷富豪與權力階層們,對阿根廷窮人們的盤剝與不問不聞,并將富豪的奢侈與窮人慘狀進行了一個生動深刻的對比,聽完貝隆演講之后,艾薇塔深深的被觸動了。她堅信,只有眼前的這個男人,才能真正的拯救阿根廷的那些窮人們,也只有眼前的這個男人,才能將她從一種奢靡、墮落的狀態(tài)中拯救出來。于是,她決定,無論如何要嫁給這個男人,并成為她的妻子。而有趣的是,身為上校的貝隆當時恰巧也是一個喪偶并一直孤獨的“單身漢”,也非常欣賞艾薇塔的個性與才華,于是,兩個原本不搭界的人,便在短暫的交往中開始戀愛了,那是1944年1月22日,貝隆49歲,艾薇塔25歲。   當舞女艾薇塔與貝隆上校相戀的消息,變成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民嘴中津津樂道的談資后,在阿根廷上流社會引起了強烈的震蕩。在上流社會看來,艾薇塔是一名“出身貧賤、不擇手段的放蕩女人”,而這樣的一個曾經是男人們手中玩物的女人,如今要堂而皇之成為阿根廷權貴集團中的一員,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面對的。其實,上流社會拒絕艾薇塔的并非是她做舞女的經歷,而恐慌的是她與其所代表的廣大的阿根廷底層勢力。在上流社會看來,艾薇塔與貝隆的結合,無疑對阿根廷的傳統(tǒng)權貴是一種挑釁與破壞,后來的事實也驗證了他們的擔心。艾薇塔并未在意這種來自上層社會的冷嘲熱諷,她仍然雍容華貴、衣著光鮮地陪著貝隆上校出現在各種社交場合,但與那些養(yǎng)尊處優(yōu)的貴婦們不同的是,她經常與走到阿根廷的基層,參與各種各樣的公益活動,并親切的與窮人握手交談,很多人都被她優(yōu)雅的舉止和女人特有的溫柔征服。毫無疑問,她在為貝隆上校拉選票同時,自己也得到了阿根廷公眾的認同與愛戴。甚至可以說,阿根廷的公眾將她與貝隆看成了一個整體。嫁給貝隆,是艾薇塔政治生涯的開始,也是她個人命運發(fā)生質變的轉折點,他們的結合除了愛情的因素外,還有更為豐富的政治動因,比如他們在改變阿根廷陳舊與腐朽的政治生態(tài)的認識上,便達成了高度一致。當然,這也意味著一場殘酷的政治爭斗不可避免,甚至,其嚴重性大大完全可能超出了他們夫婦倆的想象。 輔政貝隆   “平等民主”是所謂“貝隆主義”的核心思想,由于阿根廷社會不平等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貝隆的這套理論在當時的阿根廷中很受歡迎。于是,精力充沛的艾薇塔便到處宣講她丈夫的“貝隆主義”,艱澀死板的政治主張與詞語在她的嘴里似乎成了動聽的音樂,在阿根廷的民間與政壇上掀起了一股強勁的政治風暴,她不向中產階級獻媚,而是重點培養(yǎng)社會底層人民,因為,這個群體正在社會體制嚴重不合理的情況下迅速的擴大。果然,她與貝隆獲得了信任,貝隆的人氣直線上升。   但貝隆這對“政治情侶”的成功,極大的刺激了阿根廷國內的反對派。再加上阿根廷國內的時局動彈,不斷的發(fā)生暴亂和革命,于是,阿根廷當局將貝隆上校送進了監(jiān)獄。被囚在監(jiān)獄的貝隆十分沮喪、身心疲憊,并開始萌發(fā)離開政壇,放棄爭斗的想法,甚至產生了與艾薇塔一起歸隱山野的浪漫念頭。但艾薇塔堅決不同意,她堅持地認為,靠貝隆先生個人的聲望與政治品格,完全有把握反敗為勝。她反復地向貝隆上校陳述自己的這個觀點,并鼓勵自己的貝隆不要氣餒,而貝隆上校也在自己這位未婚妻的鼓勵下,逐漸地恢復了重出政壇的自信。   另一方面,身在監(jiān)獄之外的艾薇塔·貝隆四處宣講“貝隆主義”與其民主思想。當然,每次演講她都不忘提醒公眾說,正是為了阿根廷大多數人的利益與幸福,她的情夫,也就是“貝隆主義”的發(fā)明者如今正蹲在監(jiān)獄里,接受當局反對派的審訊。并告誡公眾說,只有監(jiān)獄中的貝隆上校才能將他們擺脫貧窮,走向幸福,而阿根廷才能有真正民主的希望。她的演講感染了許多正因沒有工作而滿腔郁悶的阿根廷平民,他們紛紛扛著標語、走向街頭,高呼貝隆上校的名字。要求當局釋放貝隆,這種抗議游行迅速地在全國各地開始蔓延,阿根廷處在一種隨時都有可能爆發(fā)全國暴動的危機之中。無奈,當局只有無條件地將貝隆從監(jiān)獄里釋放了出來。貝隆重獲自由,面對成千上萬的喜慶人群,貝隆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艾薇塔!感謝人民!” 通過這次牢獄之災,貝隆不得不重新打量眼前這位體格瘦弱的小女子。當然,貝隆上校也意識到,艾薇塔絕對是他政治前途中的一顆救星。1945年,他鄭重其事地向艾薇塔求婚,其實,艾薇塔亦對此期待已久?;楹蟮呢惵》驄D在政治更是高度一致,他們乘坐專列在阿根廷宣傳他們的民主思想,儼然成為了阿根廷的貧苦大眾的代言人。雖然誰都沒有懷疑過這對政治夫妻倆良好的政治動機,但誰都能看出這里面也夾雜不少的表演的成份。對,他們做這一切之目的,就是為了讓貝隆上校正式成為阿根廷的總統(tǒng),而艾薇塔則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貝隆夫人。不過,按照他倆當時的支持率,靠近這個目標并不難,甚至是順理成章。   果不出所料,在貝隆夫婦極力營造的民主氣氛之中,貝隆于1946年正式當選為阿根廷總統(tǒng)。就職當天,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十分熱鬧,對阿根廷與貝隆的未來都充滿希望的選民從四面八方涌向首都的總統(tǒng)府前,高呼著“艾薇塔”與總統(tǒng)貝隆的名字,甚至叫“艾薇塔”的聲音還超出了“貝隆”。 那一年的艾薇塔才只有27歲,人們實在無法將這位女子與老練的“第一夫人”聯系在一起。   成為阿根廷“第一夫人”后,艾薇塔更是馬不停蹄的奔走于工廠、學校、醫(yī)院、孤兒院之間,她為了提高阿根廷的社會保障、救濟、勞工待遇、教育水平等問題忙得焦頭爛額。不堪回首的童年,使艾薇塔·貝隆懼怕貧窮與討厭過于懸殊的貧富差距,當然,童年的經歷從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她的政治方向,她不止一次在演講時發(fā)誓要改善阿根廷底層人民的生活水準,而且永遠站在窮人那一邊,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與“旗手”;同時,她對阿根廷女性在社會中遭到的不公深惡痛絕,原因是她本人也是在這種陳腐社會氛圍下成長并深受其害,所以,她又必須成為一位稱職的女性代言人,維護她們應有的權益。   在外人看來,艾薇塔成天忙忙碌碌,只是為了輔助她丈夫貝隆總統(tǒng)服務于這個國家,不管他們所做的一切,是政治表演還是另有目的,但他們的政治姿態(tài)與行動,至今都讓一大幫阿根廷人甚為溫暖,貝隆夫人功不可沒。 歐洲之旅   首先,在男權社會里,一個女人美與不美尤為重要,它的重要性相當于上流社會的“入場卷”或者“預選資格”。無疑,艾薇塔首先是一位美麗而性感的女人,其次、她擁有許多大家閨秀所不具備的遠見卓識與生存能力。由于她當過演員,所以她也具有非凡的演講才能,聽過她演講的人無不被她聲音中所蘊涵的激情所感染,她的演講總能給人帶來一種希望,當然,這種永不言敗的堅韌依然與她的底層經歷有相當大的關系。她善于打扮,一件廉價的服裝可以在她的身上變得脫俗而高貴,她舉止優(yōu)雅得體,善于活躍氣氛,只要有她參與的Party或舞會總是顯得與眾不同并十分融洽,當然,絕大多數男人們去參加有她在的Party只是為了一睹她的芳容,而女人們則是為了前去學習她的穿衣著裝與交際技巧。她善于與阿根廷的新聞界打成一片,以便宣講自己的新主張與新觀念,總之,她引領著當時阿根廷的潮流與時尚。   伴隨艾薇塔·貝隆一系列的努力,其聲望開始超過了她的那位總統(tǒng)丈夫,不少阿根廷的少男少女們將她視為偶像,窮人將她視為救星。在很多人家中,艾薇塔的畫像與耶穌像并排貼在墻上。在窮人們的眼里,她是一位女神和一位仁慈的救世主??烧l知道,正是這種近乎癡狂的偶像崇拜,將她推向了一個危險的邊緣,她開始忘乎所以,找不著自己的位置了。窮人之所以這么相信她,愛她,是因為所謂的“貝隆主義”給了他們太多美好的承諾,甚至,有的政治承諾是永遠無法在這片土地上兌現的。不是貝隆夫婦倆有意的在欺騙阿根廷民眾,而是他們根本不了解阿根廷的真實國情。   艾薇塔·貝隆開始不滿足自己作為“第一夫人”的外交形象了,她需要一個更大,更理直氣壯的政治平臺去展現自己。于是,她盯上了副總統(tǒng)的位子,但遭到了軍方強烈的反對。不過除了軍方,還有阿根廷另一股利益集團所組成的反對派勢力,他們不顧一切的要阻止這個野心十足的女人邁進總統(tǒng)官邸,沒有辦法,貝隆只有放棄了對妻子的提名。但艾薇塔并不悲觀,她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勝任,只是“時機未到”。于是,她將目光轉向了國外,希望通過外界的壓力改變局面。于是,她策劃了一個長達數月的歐洲之行。她訪問了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并獲得了巨大反響。她的風采橫掃了歐洲,征服了傲慢的歐洲人,并成為了他們的心中偶像。歐洲媒體將艾薇塔此次的出訪稱作“彩虹之旅”。同時,她也獲得了“貝隆手中的王牌”、“阿根廷玫瑰”、“苦難中的鉆石”等稱號。   艾薇塔·貝隆此次的訪問,打開了阿根廷的外交新氣象,并成為阿根廷外交史上自豪的一頁。 明星墜落   當歐洲人還沉醉在這位傳奇性的阿根廷“第一夫人”的外交風采時,卻沒有預感到死神正要朝那位風華絕代的女人逼近。   當“彩虹之旅”剛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在法國病倒的艾薇塔不得不放棄英國的旅程。她的病情十分嚴重,甚至無法乘坐飛機,只有改乘輪船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市。   在住院期間,艾薇塔并沒有忘記她所鐘情的政治事業(yè),即使躺在病床上,她也堅持的工作,她通過電話向全國發(fā)號施令,通過廣播發(fā)表演講,還接待國內外友人的來訪。通過她的艱苦努力,為所有阿根廷女人爭取到了投票權。   而當她的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又重新開始轟轟烈烈的社會活動。她創(chuàng)辦并建立了阿根廷“第一夫人”基金會與窮人救助中心,為此,她專門在國家銀行設立了一個特別的賬號;她幫助貝隆整頓國家秩序,與那些腐敗的阿根廷政府官員做斗爭;她還建立不少醫(yī)院和學校,并親自在一所大學任教,講授“貝隆主義”。 她覺得自己在年輕時,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而如今,她要通過加倍的工作彌補回來。她在阿根廷各大城市進行巡回演講,有一次,在不到48個小時內,她竟發(fā)表了7次演說。醫(yī)生們勸她要注意休息,她則自豪地回答:“我要為窮人燃燒自己的生命!”1949年初,貝隆上校再次被推選為總統(tǒng)候選人,在貝隆看來,與其說是他的勝利,倒不如說是艾薇塔的勝利。   1949年1月9日,艾薇塔在一個剪彩現場暈倒,醫(yī)生診斷她為子宮癌。“第一夫人”身患癌癥的消息傳出后,在阿根廷國內引起了一場巨大的恐慌。人們紛紛走進教堂,為她祈求平安,阿根廷人害怕她的離去。在阿根廷舉國上下,成千上萬的女孩子取了她的名字。艾薇塔——阿根廷女人的象征。   1951年11月11日,艾薇塔躺在醫(yī)院的病床上,百感交集地投下了阿根廷第一張屬于女人的選票。這是她與阿根廷婦女們共同的勝利。   1952年6月4日,已經重病纏身的她堅持要出席丈夫第二次的就職典禮。她靠一個由金屬網構成的盔甲支撐著身體的平衡。顯然,她已經到了疲憊到了極點。 7月26日晚8點25分,她將貝隆總統(tǒng)叫到病床前并對他說:“我這一生,只有生病時才會流淚。”并輕輕地對貝隆說:“小瘦子走了。”這一年,她剛好是33歲。   7月26日的當晚,阿根廷國家電臺的廣播員聲音哽咽地向全國宣布:“艾薇塔·貝隆———國家靈魂,民族的精神領袖逝世?!币环N悲痛頓時籠罩了整個阿根廷,阿根廷的生活停止了,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阿根廷人從四面八方涌向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火車、輪船顯得異常的擁擠,不少人長途跋涉數千公里,只是為了送別他們心目中的“玫瑰”。吊喪那天,70萬人向艾薇塔的靈柩致哀,人們反復喊著“艾薇塔”的名字,有的人當場哭暈過去,有的拼命去吻她的玻璃棺,16人因為擠撞而喪生。政府為平息局勢,不得不出動軍隊維持秩序。為了哀悼她的離去,政府宣布全國服喪,同時將拉普拉塔市更名為艾薇塔·貝隆市。   失去艾薇塔的貝隆也不再是貝隆了,他的政權在1955年被推翻,而他本人則遭流放,“貝隆主義”亦成為過眼云煙,但艾薇塔依舊,阿根廷的7月26日屬于這位傳奇的“貝隆夫人”。   五十年過去了,“貝隆夫人”這個名字不僅屬于阿根廷,而且還屬于世界的。甚至可以說,她影響了不少“第一夫人”的價值觀。她不僅阿根廷一顆政治明星與精神偶像,也是阿根廷的時尚風向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