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老婆和我偎在床上說悄悄話,大致的意思是所有她的同學都有房子了,有些還當上了管理人員,并帶著少許調侃說我以后也就這樣了,1年10多萬,失業就會掉頭發。
我今年28,一個C++/Java程序員,跟大多數人一樣,天資平平,雖然愛學習,但沒有上一個好大學,工作這么幾年也沒有混上一個管理人員,有時候在自己看來,稍稍有些可悲。因為官本位的殘留+農耕文化,在中國搞技術歷來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搞技術意味著被人管,薪酬低,上升通道窄,所以好多技術人員包括優秀的總是希望能在一段時間以后轉型,可是管理也是一門學問,控制社會關系不一定比控制計算機簡單,所以彷徨且不時有受挫感。我也一樣,有時候一個人看書的人總會想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會讓我覺得自己有存在價值?思來想去,我還是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程序員,喜歡寫程序,喜歡調試,喜歡幫助別人,這些都能帶給我快樂。既然認定了這條路線,就堅定地走下去,但只是想做技術人員還不夠。
我有過一位法國同事,技術人員40來歲,做測試寫文檔,放在中國來說是典型的失敗。有次看了他寫的詳細測試報告,我不敢相信Excel能做出這么NB的東西出來,在我的贊揚之下他臉上蕩漾著滿足感。聽他說自己做了十多年技術人員,覺得自己挺適合干這個,非常坦然,我有一種樸素的感動。這根我看到國內程序員普遍焦慮不一樣(當然有社會保障因素),那就是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一直干下去。在興趣和嚴格要求自己產出物的導引下,一個你認為不起眼的小事情也會讓人感覺莫大的驚喜。歲月會讓我們老去,但興趣,專業的心態不會。我更希望在幫傳代的過程中,用樸素的,職業的技術情節影響新生代程序員,推動行業的整體進步。
你到底想干什么?這是一個問題。我看到好多人工作幾年后還在今天groovy, 明天ruby,后天uml,然后是struts2,反正什么火跟什么。一天一天寶貴的時間再流逝,人也越來越焦慮,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想要干什么,因為普通人是很難同時干好幾件事情的。或許他們認為這些新鮮簡單,學學就會,但我認為,不專業是技術人員最大的敵人。很久前我面試過一個開發人員,據說對struts非常精通,我就問 說說你怎么將jbpm集成到struts里面去,然后支支吾吾一大堆,貌似200+k的struts源代碼都沒有讀過(我試驗過,擴展webActionContext, 引用jbpmcontext,增加線程保護,擴展struts bean映射jbpm var)。就如同學groovy,但不知道它是通過什么樣的語法翻譯出來的(parser generator);學ruby,不知怎樣用C增加系統關聯性,總在技術的外圍打轉,這樣下去,焦慮就是一種必然了。我的想法就是抓住一種最感興趣的,把它搞透,不要害怕哪一天這個技術被淘汰了,計算機越往下關聯越大,周期越長。即使有時候因為工作的性質讓我們在外圍打轉,我們也應該在興趣點上持續深入,專業一點,更專業一點,即可以探奇得到滿足感,也可以讓你時時充滿競爭力,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計算機的基礎是編譯+操作系統+數學,比如寫一個高效的多線程程序,寫一個調試器,寫一個腳本語言。基礎的基礎是數學,所以要想專業必須趁年輕能看進去書的時候打好數學基礎,即使不通透,也要知道概念。就拿我做的DSL的graphical editing來說,就包含解析幾何、線形代數、立體幾何、微積分、圖論(離散數學)等學科,這還不包括DSL的Run/Debugger/Debuggee,Text Editing等。如果你做的工作感覺不到數學的存在,那很危險:)。曾經有人說“計算機是數學的藝術”,一點不假。
但總是有些笨人比如我,小老頭了還在看數值計算,概率等數學書,看到ms, google的requirements都不敢投簡歷,但沒關系,只要能夠按照自己定的目標逐步靠近,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我,肯定會有收獲,無論物質上還是心理上。即使最終沒有在IT史留下名字的一撇,人生也沒有白活,因為我在自己站著的土地上認真地來過。
愛就努力的去做吧,愿每個程序員都能有堅強的信念和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
我今年28,一個C++/Java程序員,跟大多數人一樣,天資平平,雖然愛學習,但沒有上一個好大學,工作這么幾年也沒有混上一個管理人員,有時候在自己看來,稍稍有些可悲。因為官本位的殘留+農耕文化,在中國搞技術歷來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搞技術意味著被人管,薪酬低,上升通道窄,所以好多技術人員包括優秀的總是希望能在一段時間以后轉型,可是管理也是一門學問,控制社會關系不一定比控制計算機簡單,所以彷徨且不時有受挫感。我也一樣,有時候一個人看書的人總會想自己的理想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會讓我覺得自己有存在價值?思來想去,我還是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程序員,喜歡寫程序,喜歡調試,喜歡幫助別人,這些都能帶給我快樂。既然認定了這條路線,就堅定地走下去,但只是想做技術人員還不夠。
我有過一位法國同事,技術人員40來歲,做測試寫文檔,放在中國來說是典型的失敗。有次看了他寫的詳細測試報告,我不敢相信Excel能做出這么NB的東西出來,在我的贊揚之下他臉上蕩漾著滿足感。聽他說自己做了十多年技術人員,覺得自己挺適合干這個,非常坦然,我有一種樸素的感動。這根我看到國內程序員普遍焦慮不一樣(當然有社會保障因素),那就是專注于自己喜歡的,一直干下去。在興趣和嚴格要求自己產出物的導引下,一個你認為不起眼的小事情也會讓人感覺莫大的驚喜。歲月會讓我們老去,但興趣,專業的心態不會。我更希望在幫傳代的過程中,用樸素的,職業的技術情節影響新生代程序員,推動行業的整體進步。
你到底想干什么?這是一個問題。我看到好多人工作幾年后還在今天groovy, 明天ruby,后天uml,然后是struts2,反正什么火跟什么。一天一天寶貴的時間再流逝,人也越來越焦慮,我不知道他們到底想要干什么,因為普通人是很難同時干好幾件事情的。或許他們認為這些新鮮簡單,學學就會,但我認為,不專業是技術人員最大的敵人。很久前我面試過一個開發人員,據說對struts非常精通,我就問 說說你怎么將jbpm集成到struts里面去,然后支支吾吾一大堆,貌似200+k的struts源代碼都沒有讀過(我試驗過,擴展webActionContext, 引用jbpmcontext,增加線程保護,擴展struts bean映射jbpm var)。就如同學groovy,但不知道它是通過什么樣的語法翻譯出來的(parser generator);學ruby,不知怎樣用C增加系統關聯性,總在技術的外圍打轉,這樣下去,焦慮就是一種必然了。我的想法就是抓住一種最感興趣的,把它搞透,不要害怕哪一天這個技術被淘汰了,計算機越往下關聯越大,周期越長。即使有時候因為工作的性質讓我們在外圍打轉,我們也應該在興趣點上持續深入,專業一點,更專業一點,即可以探奇得到滿足感,也可以讓你時時充滿競爭力,說不定哪天就用上了。
計算機的基礎是編譯+操作系統+數學,比如寫一個高效的多線程程序,寫一個調試器,寫一個腳本語言。基礎的基礎是數學,所以要想專業必須趁年輕能看進去書的時候打好數學基礎,即使不通透,也要知道概念。就拿我做的DSL的graphical editing來說,就包含解析幾何、線形代數、立體幾何、微積分、圖論(離散數學)等學科,這還不包括DSL的Run/Debugger/Debuggee,Text Editing等。如果你做的工作感覺不到數學的存在,那很危險:)。曾經有人說“計算機是數學的藝術”,一點不假。
但總是有些笨人比如我,小老頭了還在看數值計算,概率等數學書,看到ms, google的requirements都不敢投簡歷,但沒關系,只要能夠按照自己定的目標逐步靠近,不斷學習,不斷挑戰自我,肯定會有收獲,無論物質上還是心理上。即使最終沒有在IT史留下名字的一撇,人生也沒有白活,因為我在自己站著的土地上認真地來過。
愛就努力的去做吧,愿每個程序員都能有堅強的信念和一片屬于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