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還經常有人把百度和Google相提并論,但現在恐怕很少有這種情況了,百度好像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一樣。Google(中國)這兩年不斷的推陳出新,攻城略地,但百度卻悄無聲息。如果不是前段時間百度出現了競價排名的丑聞,很多人幾乎都忘記百度了。
其實,百度之所以不斷的走下坡路,很大程度上是百度的高層管理團隊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造成的。百度往往只著眼于戰術性的產品的開發,而忽視了戰略性產品的規劃及預研。
軟件大鱷的戰略
對現有的一些軟件巨頭做一些研究,我們就不難發現,任何世界級的軟件公司在進入成熟期和穩定期之前,都是需要搭建一個平臺,然后在這個平臺上不斷的耕耘,這樣才能為公司的持續發展鋪設一條康莊大道。(在這里,我所說的平臺都是指的世界性的公司所需要的戰略級的平臺,而不是戰術級別的平臺,更加不是指一個工具)
微軟有自己的平臺——操作系統。微軟在操作系統這個平臺上長期經營自己的編程語言、Office套裝軟件、數據庫以及其它一些系列的軟件。這些軟件彼此相輔相成,并形成一個更大的,牢牢抓住用戶的平臺,從而逐步的獲得了世界性的壟斷地位,以至于其它公司都難以望其頂背,無法對其構成任何威脅。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平臺做后盾,微軟才可以通過Office
軟件為自己積累大量的財富,并一次一次的打敗對手對自己的Office軟件所發起的挑戰。微軟這個平臺打造得實在是太龐大了,太堅實了,其他對手只能望而卻步,連挑戰這個平臺的勇氣都沒有。
Google也有自己的平臺——搜索引擎及數據中心。Google在搜索引擎這個平臺上經營著自己的廣告業務,并不斷的拓展著其它方面的盈利來源。實際上,搜索引擎(包括Google的數據中心)還不能算是完整的平臺,搜索引擎只是【互聯網平臺】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Google在搜索上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地位,但在互聯網時代,一招鮮吃遍天的做法顯然無法保證公司發展的長治久安。如果沒有一個平臺來為自己的核心產品保駕護航,則自己的主營業務必然會受到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挑戰和侵蝕。況且,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要受到微軟這個巨無霸的操作系統和瀏覽器的限制,而微軟又是對互聯網虎視眈眈的、大小通吃、壟斷成性的公司。一個企業受制于人是令人不安的,受制于競爭對手就更加令人不安。具有超凡戰略陽光的Google很快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立即開始秘密而不露聲色的進行真正的戰略級的平臺——【互聯網平臺】的建設。
這兩年,Google推出了拼音輸入法,也與金山合作推出了免費的金山詞霸,后來又推出了Chrome瀏覽器。這些在常人眼中看起來不起眼的舉動中,其實蘊藏著Goole的長遠的戰略構想。
我們想想,為什么Google(中國)要開發一個不起眼的輸入法?為什么Google要大力發展多語言翻譯系統?為什么Google要收購并開發Gmail?為什么Google要開發Google
Talk?為什么Google 要開發Google在線文檔?為什么Google 要開發Google App Engine?
為什么Google要大力發展Python和JavaScript語言呢?為什么Google 要贊助 FireFox瀏覽器?為什么Google
最后要開發自己的瀏覽器Chrome ?
其實,這些東西都是有關聯的,就是,Google在建設自己的、不受受制于人的互聯網平臺(我們也可以稱之為Web操作系統),Google為這個平臺的建設進行了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和幕后準備工作。
Google的李開復先生說,Google不會去開發操作系統,因為操作系統是一個過時的東西,對于Google來說,當一切服務走到云端后,瀏覽器的功能會漸漸取代操作系統,瀏覽器就是未來操作系統。其實,這是欲蓋彌彰。Google瀏覽器的推出就已經表明了Google開發Web操作系統(或者說是互聯網平臺)的戰略與決心,Google
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就更加印證了這一點。
對于Mozilla和廣大表層(淺層)互聯網廠商來說,FireFox瀏覽器只是一個工具而已,但對于Google來說,Chrome瀏覽器的戰略意義不亞于Google搜索引擎,Google瀏覽器是Google今后雄霸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的一個里程碑,Google瀏覽器必然會成為IE瀏覽器最可怕的對手。
現在,我們從Google的產品線就可以看出一個清晰的互聯網平臺(Web
操作系統)的輪廓。網頁瀏覽器、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輸入法(如漢字輸入法)、語言翻譯(如英漢互譯)、搜索引擎、辦公文檔(類似于Office的在線文檔處理),應用軟件、動態編程語言、云計算,這些就是未來的Web操作系統(互聯網平臺)的核心組成部分。
Google的這個互聯網平臺(Web操作系統)幾乎包含了所有的互聯網操作需要應用到的功能,這種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平臺最容易讓用戶對其產生依賴性。當這個互聯網平臺一旦組建完成,并逐步的被用戶接受的時候,百度還有與Google相抗爭的資格嗎?不用說是百度,連微軟都感到害怕。
百度的短視與無奈
當Google穩打穩扎的進行自己的戰略平臺建設時,曾經作為中國互聯網一面旗幟的百度在干什么呢?
這幾年,百度也收購過不少與互聯網有關的公司,也開發過幾個小的工具軟件,但讓人感覺始終不是在搭建一個戰略性的互聯網平臺,而是凌亂的做一些戰術性的產品。例如,百度耗巨資收購了:“好123”網址之家、下載網站“天空軟件”、
超級兔子、千千靜聽、豪杰。百度所收購這些公司,除了可以短期提高一些百度的網絡流量和搜索量外,幾乎沒有任何技術性可言。
網上盛傳百度秘密收購了國內的傲游瀏覽器。的確,為了增加流量,或為了與百度的一些內部產品(如即時通訊產品)整合,收購傲游瀏覽器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的。
但是,如果百度明白瀏覽器是今后的互聯網平臺(Web操作系統)的核心部分,是屬于戰略性的產品,是需要很高的自主性和創新性的,那么,基于IE內核的傲游瀏覽器顯然就只能是一個雞肋了,它根本就無法成為互聯網平臺的核心部件,也無法幫助百度進行一些有價值的技術探索與技術積累。
從百度的這些收購舉動中,我們很難看到一種整體而長遠的戰略規劃。這種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將來技術積累的做法只會使百度的競爭力越來越弱,企業的鼎盛期也將越來越短。其實,我們從Google互聯網平臺所發揮的作用就可以看到百度今后將面臨的挑戰和困境。
不知大家有沒有感覺到,近來,Google的瀏覽器、郵件(gmail)、即時通訊、輸入法、電子詞典等等,這些小玩意在開發人員、外資企業的白領和一些大的本土企業的中基層管理人員中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口碑。而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喜歡用Google了。雖然普通的網民還有相當多一部分喜歡使用百度,但隨著互聯網中堅人士越來越多的使用Google,其他普通網民很快就會逐步的從百度轉向Google。用慣了百度,你再用Google,你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你會體味到一種簡潔、優雅,人性化,一體化,國際化;但用慣了Google,你就再也無法使用百度了。Google是在以溫水煮青蛙的形式在逐步的消滅對手。
在這里,特別要提到一點的是:也許百度沒有意識到【開發人員】對互聯網平臺推廣的重要性。想想Windows和Linus的操作系統之爭,就應該明白開發人員所開發的應用程序對平臺(操作系統)的推廣有多么大的促進作用。
一旦開發人員大量的利用某一種平臺來開發應用軟件,該平臺就會形成10年甚至是20年長盛不衰的局面。由于百度沒有自己的互聯網平臺,在互聯網應用程序的開發上自然就只能是一片空白,無法與開發人員有什么互動,也就難以得到開發人員的認可。而Google卻吸引了越來越多開發人員的目光。
現在,我除了用百度搜索一些MP3外,就感覺不出百度對于我來說還有什么其它的作用了。而Google最近也推出了自己的正版音樂搜索和下載,相信假以時日,又將對百度的MP3形成巨大的挑戰,百度唯一的一處優勢也將不復存在。
的確,一個公司的經營運作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產品與技術也許只是公司經營運作中的一個小的方面。不過,對于一個以服務為導向的互聯網公司,其產品與與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產品與技術直接決定著對網民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著網民對公司的喜惡程度。而站在平臺的高度去考慮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并規劃相應的產品與技術,就是一個IT企業的CEO的必修課了,顯然百度在這個方面的考慮還明顯的不足。百度由于缺乏長遠的規劃和完整的戰略,也就只能隨著Google的步伐起舞,或者干脆放棄與對手競爭,沉醉在自己的“做屬于中國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的理想之中。那么,百度從人們的視線中逐步的消失就是必然的了。
【互聯網平臺】的戰略意義
當一個公司已經有一定規模后,企業的領導者就必須站在更高層次,以戰略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此時,領導者的戰略眼光就決定著企業未來10年的發展趨勢。
可以說,互聯網平臺(Web操作系統)的建設以及核心技術的積累是中國IT行業崛起的必經之路。
騰訊具有發展互聯網平臺的很多有利條件,但是沒有一個長遠的戰略規劃,或者說還看不出一個清晰的長遠規劃。但由于QQ用戶群的龐大,加上騰訊具有一些平臺的意識,從這兩點來說,騰訊的發展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阿里巴巴已經在建設自己的平臺。馬云是中國最具戰略眼光的企業家,但阿里巴巴在軟件技術上的積累還非常欠缺,馬云需要一個在軟件技術及產品上具有長遠而精準的戰略眼光的人來為他出謀獻策。
百度有一個小的平臺——搜索引擎,但百度不是把它發展成一個更大的平臺,而是逐步的把這個小平臺發展成為一個小工具。這是最讓人痛心疾首的,也是百度與Google差距越拉越大的重要因素。百度似乎對自己的現狀很滿足,似乎對自己專注于搜索很有信心,殊不知,競爭對手已經遠遠的領先自己了。衰落的危險,被并吞的危險已經一步步的逼近百度。實際上,相對于Google(中國),百度早就開始衰落了。
每次百度落后于對手時,都是以“自己要專注于搜索”來為自己找借口。專注是很多優秀企業在發展初期的特點。百度想專注于搜索領域,這種愿望是非常好的,但現實往往事與愿違,競爭對手不會放任你做精做強。
一旦Google的互聯網平臺(Web操作系統)布局完成并深入人心,百度的搜索地盤必將大幅的萎縮。況且,國內外還有大量的公司也在進軍搜索領域,這都將蠶食百度的傳統地盤。一個優秀的技術如果只需生存10年,則把自身做精做好就可以了,如果需要生存和發展20年,則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平臺來為它保駕護航。
對于百度這樣的企業來說,平臺的建設是必須的。如果不打造一個能使自己的的核心業務(中文搜索)長期生存和發展的平臺——互聯網平臺(Web操作系統),那么即使Google
不收拾百度,微軟也會收拾百度的,甚至是騰訊或阿里巴巴也可能會收拾百度。
【互聯網平臺】的機遇與挑戰
也許,建設一個像Google這樣的互聯網平臺,對于百度來說,難度的確有點高,工程的確有點大。因為,從全球市場看來,百度的市值、技術、口碑、市場占有率、創新精神都是無法與谷歌相提并論的。但事在人為,Google的平臺建設也不是一年兩年就完成的,它是一個小產品一個小產品開發出來的,它是逐步逐步的積累起來的。關鍵是:百度的領導層要有一種放眼世界,放眼未來的大局觀和戰略觀;同時,要有挑戰巨人的勇氣與決心。
實際上,現在建設一個完整的互聯網平臺(Web操作系統)的難度已經是遠遠小于10年前開發一個類似于微軟的壟斷平臺的難度了,因為互聯網平臺還沒有被壟斷,還只是處于起步階段,互聯網上也有大量的資源可以利用(包括開源的瀏覽器)。相對于微軟以操作系統為核心的桌面平臺來說,互聯網平臺已經是超輕量級的,因此,建設一個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互聯網平臺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時機也是非常好的(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而且,百度也有這個財力與資源來建設一個這樣的平臺。否則,中國的軟件企業在下一個10年、20年就仍然會受制于人,就仍然會無所作為;而百度想“做屬于中國的全世界最好的搜索引擎”也就只能成為一個永遠都實現不了的夢想。
在Google的眼中,瀏覽器就是未來的Web操作系統;在中國互聯網企業眼中,瀏覽器就是瀏覽器,一個工具而已。智者與庸者看問題的角度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把瀏覽器看作是未來操作系統的雛形,問題就會變得簡單而清晰了,相信有些人應該會有所啟發。另外,看看Google的產品線中每一個單獨的產品,沒有那個產品是中國人不可以逾越的。這也更加說明,做一個屬于中國人自己的互聯網平臺不是沒有可能的。
誰都知道,挑戰一個巨人是非常不容易的,但巨人也一定有他的命門所在。看看Google是如何挑戰微軟的,百度就應該想想如何去挑戰Google。很多時候,是可以花小錢辦大事的。況且,現在互聯網很亂,這種“亂”反倒給了中國的IT企業很多機會,亂世出英雄嘛。只是中國的IT企業缺乏具有英雄氣概的企業領袖,李彥宏是一個儒將,而不是一個統帥。
【IT企業家的戰略思維】
寫這篇文章其實主要是想聊聊【企業戰略】這個話題。中國的企業家缺的不是勤奮,缺的不是人才,現在也不缺資金,也同樣不缺管理,中國企業家缺的是一種大局觀,缺的是世界級的發展戰略,缺的是挑戰巨人的雄心壯志,缺的是稱霸世界的雄才偉略。就像金蝶的袁紅崗說的一樣,中國不缺軟件人才,也不缺軟件天才,缺的是技術的積累。而技術的積累是必須建立在企業領導人的戰略眼光和長遠的規劃上的。
前幾天,看到一篇報道,谷歌CEO施密特周一被美國總統奧巴馬任命為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的主要任務是向總統提供科技方面的建議和意見,如全國的科技戰略,如何支持科技創新等。除了施密特,微軟首席研發及戰略官克雷格穆迪也是該委員成員之一。此前有分析師預計,美國首席技術官的職位非施密特莫屬,但施密特委婉拒絕。從這篇報道我們就可以看出,Google(當然也包括微軟)
的戰略眼光是得到世人公認的,已經可以為整個國家的科技戰略出謀獻策了,而中國的企業者中有戰略眼光的實在是太少,百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將百度和整個Google相比,也許有些不公平,但百度即使與Google(中國)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李開復先生帶領谷歌(Google
中國)穩打穩扎的戰略讓人印象深刻,Google邀請李開復加盟Google,并擔任Google大中國總裁同樣讓人震撼。Google不僅在互聯網平臺的建設上具有戰略眼光,而且在人才的建設上也同樣具有戰略眼光。在微軟,李開復老師只能是良將,而在Google,李開復老師就變成了一名優秀的統帥。
其實,Google這樣的公司最很可怕的不是它的技術,不是它的創新,不是它的規模,而是它滴水不漏,環環相扣,不露聲色的長遠戰略,以及美國人那種獨步天下的霸氣。
Google的遠見卓識與中國IT企業家的短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幾年前中國的CEO是怎樣說的吧:2005年,中國CEO們都說Google(中國)沒前途;張朝陽說:“Google在中國只是一個失敗的公司”、“現在選擇Google的人
都是在斷送自己的前程”;李彥宏說:“5年以后,Google和百度之間的關系是百度一枝獨秀,從市場份額來說,大家很難看到Google了”。幾年前的話,現在再回味起來,真是頗具諷刺意味。而造成這種冷笑話的原因還是中國的CEO們站得不夠高,看得不夠遠,看不到Google穩打穩扎的雄偉戰略,看不到Google無聲推進的巨型互聯網平臺戰車。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的戰略平臺,最終失敗的只能是中國自己的公司。
之所以談論這么多,一方面希望以局外人的身份能給百度提個醒(旁觀者清嘛),另一方面也希望國內的IT人士能多關注一下中國自己的互聯網平臺建設。現在,國內IT行業中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人,寧可投入大把的銀子在游戲的開發上(如:金山的游戲開發,網易的游戲代理),服裝的銷售上(如:雷軍的VANCL),甚至是養豬上(如:丁磊的養豬),但是他們始終不愿意投入一點錢在中國互聯網核心技術的研究上。
可能中國的IT人士已經被微軟的壟斷平臺嚇怕了。在中國,甚至是有做【戰略平臺】這種想法的人都會別人視為瘋子而受到無情的嘲笑和打擊,奴性與淺薄是中國IT行業的通病。
實際上,中國的軟件企業在很多單項上都做得很好,卻始終無法將其整合成一個完整的平臺。在即時通信上有QQ;在搜索上有百度;在郵件上有163,新浪,搜狐;在文檔處理上有金山;在電子商務上有阿里巴巴。從單個軟件來說,中國做得一點也不比國外同行差,只是大家都在各自為戰,各自守著自己的一方故土。這種分散的各自為戰的地主,諸侯最容易讓對手各個擊破。
當然,對于中國的IT行業來說,最為遺憾的是,沒有互聯網平臺最核心的東西(如瀏覽器),Web編程語言也沒有,云計算的研究也遠遠落后于國外。沒有哪家中國企業愿意在這些基礎而又核心的技術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因為這些基礎而又核心的東西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在技術積累上應該向華為這樣的公司多學習學習。
后話
百度之所以能發展到現在,李彥宏先生的過人之處想必大家都明白,特別是他一直拒絕被收購,也證明他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論怎么說,李彥宏先生都是我們中國青年人的楷模。而一旦成為楷模,國人對其的期望值就成指數倍的上升。
實際上,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都能想到的問題,李彥宏也許早就想到了,可能由于某些原因而難以實施或不愿意去實施。只是,百度很多東西是必須做的,也是完全有條件去做的,但百度都沒有去做,讓人感到萬分的惋惜和痛心。
對百度之所以提出這么多的批評指責,也許只是基于前幾年對百度的期許過高而產生的由愛及恨吧。當然,如果國人今后不再對百度有什么指責,那可能是沒有什么期許了吧。
以上言論也許有失偏頗,但動機是好的,就是:作為一個IT人,我們很希望中國能出一個像Google
一樣的,能影響世界的公司;也希望百度能從與Google競爭的不利態勢中擺脫出來,讓我們看到一個新的百度。但如果百度不做出一些調整的話,那么“百度之死”就會從一個預言變成現實了。
由于篇幅所限,很多問題只能點到為止,歡迎企業管理人士私下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