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類是Java語言一個重要的基本特性,在Java開發的許多領域都會經常用到。內部類的定義說簡單一點就是將一個類定義在另外一個類的內部。內部類允許你把一些邏輯相關的類組織在一起,控制內部類代碼的可視性,它和類的組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內部類主要有以下比較關鍵的特性:
1. 普通的非內部類不能被聲明為private或protected,否則就失去了創建該類的意義。但是內部類通常可以被聲明為private或protected類型,因為這樣可以防止他人對該內部類實現的功能進行修改,達到隱藏實現細節的目的。例如:
class Fruit {
private class Weight {
private String i;
private Weight(String j) {
i = j;
}
public String read() {
return i;
}
}
}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ruit f = new Fruit();
f.Weight w = f.new Weight(); //不能訪問private類,如果Weight為protected類型則可以
}
}
2. 在方法或某控制語句(if/for/while等)的作用域內定義內部類,將只能在該范圍內調用內部類的方法和成員變量。
3. 匿名內部類是一種特殊的內部類,如果希望它使用一個在其外部定義的對象,那么編譯器會要求其參數引用是final的。
public class Fruit {
public Tea cont(final int j) {
return new Tea() {
private int i = j;
public int read() {
return i;
}
}; //注意這里的分號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ruit f = new Fruit();
Tea t = f.cont;
}
}
而當方法cont(final int j)中的參數j只是被傳遞到匿名類中的構造器時,可以不用被聲明為final類型,如return new Tea(j)。這里提到了匿名內部類的構造器,那么它是怎么被初始化的呢?
public class Fruit {
public Tea cont(int j) {
return new Tea(j) {
System.out.println(j);
};
}
}
還可以這樣初始化匿名內部類:
public class Fruit {
public Tea cont(final int j) {
return new Tea(j) {
int i;
// 初始化匿名內部類
{
i = j;
System.out.print(i);
}
};
}
}
方法cont()可以被稱為實例初始化方法,使得匿名內部類通過構造器而被初始化,在實際應用中,我們不能重載實例初始化方法,因為匿名內部類只能有一個構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