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這個修飾符相信大家不陌生吧,沒錯它就是靜態(tài)修飾符,什么叫靜態(tài)修飾符呢?大家都知道,在程序中任何變量或者代碼都是在編譯時由系統(tǒng)自動分配內(nèi)存來存儲的,而所謂靜態(tài)就是指在編譯后所分配的內(nèi)存會一直存在,直到程序退出內(nèi)存才會釋放這個空間,也就是只要程序在運行,那么這塊內(nèi)存就會一直存在。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呢?
在java程序里面,所有的東西都是對象,而對象的抽象就是類,對于一個類而言,如果要使用他的成員,那么普通情況下必須先實例化對象后,通過對象的引用才能夠訪問這些成員,但是有種情況例外,就是該成員是用static聲明的(在這里所講排除了類的訪問控制),例如:
未聲明為static
class ClassA{
int b;
public void ex1(){
…
}
}
class ClassB{
void ex2{
int i;
ClassA a = new ClassA();
i = a.b; //這里通過對象引用訪問成員變量b
a.ex1; //這里通過對象引用訪問成員函數(shù)ex1
}
}
聲明為static
class ClassA{
static int b;
static void ex1(){
…
}
}
class ClassB{
void ex2{
int i;
i = ClassA.b; //這里通過類名訪問成員變量b
ClassA.ex1; //這里通過類名訪問成員函數(shù)ex1
}
}
通過以上兩種比較,就可以知道static用來修飾類成員的主要作用了,在java類庫當中有很多類成員都聲明為static,可以讓用戶不需要實例化對象就可以引用成員,最基本的有Integer.parseInt(),F(xiàn)loat.parseFloat()等等用來把對象轉(zhuǎn)換為所需要的基本數(shù)據(jù)類型。這樣的變量和方法我們又叫做類變量和類方法。
接下來講一下被static修飾后的變量的值的問題,剛才在前面講過,被static修飾后的成員,在編譯時由內(nèi)存分配一塊內(nèi)存空間,直到程序停止運行才會釋放,那么就是說該類的所有對象都會共享這塊內(nèi)存空間,看一下下面這個例子:
class TStatic{
static int i;
public TStatic(){
i = 4;
}
public TStatic(int j){
i = j;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Static t = new TStatic(5); //聲明對象引用,并實例化
TStatic tt = new TStatic(); //同上
System.out.println(t.i);
System.out.println(tt.i);
System.out.println(t.i);
}
}
這段代碼里面Tstatic類有一個static的int變量I,有兩個構造函數(shù),第一個用于初始化I為4,第二個用于初始化i為傳進函數(shù)的值,在main中所傳的值是5,程序首先聲明對象的引用t,然后調(diào)用帶參數(shù)的構造函數(shù)實例化對象,此時對象t的成員變量I的值為5,接著聲明對象tt,調(diào)用無參數(shù)的構造函數(shù),那么就把對象tt的成員變量i的值初始化為4了,注意了,在這里i是static,那就是說該類的所有對象都共享該內(nèi)存,那也就是說在實例化對象tt的時候改變了i的值,那么實際上對象t的i值也變了,因為實際上他們引用的是同一個成員變量。最后打印的結果是三個4。呵呵,寫到這里大家是否明白了呢?不明白就再看看書或者多寫幾個例子印證一下,呵呵。
上面通過構造函數(shù)初始化變量講了下關于變量的值的問題,在這里還要補充一下關于原始數(shù)據(jù)類型默認初始化的問題,大家知道,在類函數(shù)的外部聲明的變量是全局變量,這些全局變量如果是原始數(shù)據(jù)類型的話,那么不論是否有在聲明的時候顯示初始化,在每次對象實例化的時候系統(tǒng)都會給其自動初始化的,而對于一個聲明為static的原始數(shù)據(jù)類型的全局變量來說,這樣的初始化只會進行一次,例如:
class TStatic{
int i = 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Static t = new TStatic(); //第一次實例化,系統(tǒng)自動初始化
t.i = 3;
TStatic tt = new TStatic(); //第二次初始化
System.out.println(t.i);
System.out.println(tt.i);
}
}
最后結果為3,2,在這里實例化了兩次對象,而全局變量就初始化了兩次,而如果全局變量i聲明為static的話,那么雖然實例化兩次,實際上變量i只初始化了一次,在第二次實例化的時候不會對全局變量進行初始化了,此時輸出的結果是3,3,對象tt的成員i也是3,而不是想象中被int i=2初始化為2了,因為它不會再進行第二次初始化。
最后再講一下使用static需要主要的地方,主要就是在static方法中,只能訪問static方法和static變量,而反過來在非static方法中就什么都可以訪問了,關于static的一些講解就到這里了,由于本人所學有限,還有很多遺漏的或者是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提出來,隨時歡迎和我一起討論相關的知識,謝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