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Java Web應用程序是采用JSP+Servlet+Javabean來實現的,這種模式實現了最基本的MVC分層,使的程序結構分為幾層,有負責前臺展示的 JSP、負責流程邏輯控制的Servlet以及負責數據封裝的Javabean。但是這種結構仍然存在問題:如JSP頁面中需要使用符號嵌入很多的 Java代碼,造成頁面結構混亂,Servlet和Javabean負責了大量的跳轉和運算工作,耦合緊密,程序復用度低等等。
Struts框架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出現了Struts框架,它是一個完美的MVC實現,它有一個中央控制類(一個 Servlet),針對不同的業務,我們需要一個Action類負責頁面跳轉和后臺邏輯運算,一個或幾個JSP頁面負責數據的輸入和輸出顯示,還有一個 Form類負責傳遞Action和JSP中間的數據。JSP中可以使用Struts框架提供的一組標簽,就像使用HTML標簽一樣簡單,但是可以完成非常復雜的邏輯。從此JSP頁面中不需要出現一行包圍的Java代碼了。
可是所有的運算邏輯都放在Struts的Action里將使得 Action類復用度低和邏輯混亂,所以通常人們會把整個Web應用程序分為三層,Struts負責顯示層,它調用業務層完成運算邏輯,業務層再調用持久層完成數據庫的讀寫。
使用JDBC連接來讀寫數據庫,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打開數據庫連接、使用復雜的SQL語句進行讀寫、關閉連接,獲得的數據又需要轉換或封裝后往外傳,這是一個非常煩瑣的過程。
Hibernate框架
這時出現了 Hibernate框架,它需要你創建一系列的持久化類,每個類的屬性都可以簡單的看做和一張數據庫表的屬性一一對應,當然也可以實現關系數據庫的各種表件關聯的對應。當我們需要相關操作是,不用再關注數據庫表。我們不用再去一行行的查詢數據庫,只需要持久化類就可以完成增刪改查的功能。使我們的軟件開發真正面向對象,而不是面向混亂的代碼。我的感受是,使用Hibernate比JDBC方式減少了80%的編程量。
現在我們有三個層了,可是每層之間的調用是怎樣的呢?比如顯示層的Struts需要調用一個業務類,就需要new一個業務類出來,然后使用;業務層需要調用持久層的類,也需要new一個持久層類出來用。通過這種new的方式互相調用就是軟件開發中最糟糕設計的體現。簡單的說,就是調用者依賴被調用者,它們之間形成了強耦合,如果我想在其他地方復用某個類,則這個類依賴的其他類也需要包含。程序就變得很混亂,每個類互相依賴互相調用,復用度極低。如果一個類做了修改,則依賴它的很多類都會受到牽連。 為此,出現Spring框架。
Spring框架
Spring的作用就是完全解耦類之間的依賴關系,一個類如果要依賴什么,那就是一個接口。至于如何實現這個接口,這都不重要了。只要拿到一個實現了這個接口的類,就可以輕松的通過xml配置文件把實現類注射到調用接口的那個類里。所有類之間的這種依賴關系就完全通過配置文件的方式替代了。所以 Spring框架最核心的就是所謂的依賴注射和控制反轉。
現在的結構是,Struts負責顯示層,Hibernate負責持久層,Spring負責中間的業務層,這個結構是目前國內最流行的Java Web應用程序架構了。另外,由于Spring使用的依賴注射以及AOP(面向方面編程),所以它的這種內部模式非常優秀,以至于Spring自己也實現了一個使用依賴注射的MVC框架,叫做Spring MVC,同時為了很好的處理事物,Spring集成了Hibernate,使事物管理從Hibernate的持久層提升到了業務層,使用更加方便和強大。
Struts框架是2000年就開始起步了,到目前已經發展了5年,技術相當成熟,目前全球Java開發中Struts框架是顯示層技術中當之無愧的王者。它擁有大量的用戶群和很好的開發團隊。這也是國內大部分Java軟件公司對新進員工的基本要求。
其他
Java這個名詞似乎注定和開源緊密聯系在一起了,在Java界,每天都有大量的開源技術出現,由于是開放源代碼的,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很快就會被人發現,開源軟件提供者會很快的修正或擴展這些技術,因此版本更新很快,幾個星期或者幾天就有一個新版本出來。
當我們在技術線路中選擇了Java,也就選擇了你必須持續學習,經常關注最新的技術,了解它們,看是否適合你的需要,然后學習使用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