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消息吃了我的服務器!Kyle指出,通常,Web服務開發者開始經歷“內存溢出”的錯誤或者奇怪的“性能問題”時,總是會發現服
務器擁有極高的處理負載,CPU使用率接近100%,以及較低的吞吐量和高網絡延遲。導致這些癥狀的典型原因是非常大的(有時會達到50
MB或者更大)消息。而且,這些大消息往往包含了非常大的、作為XML消息主體的、采用base-64編碼的二進制編碼信息。導致其發生的原因通常是:
……開發者不理解技術的局限性:XML處理對解決許多問題都有用,但是你必須認識到消息是要被解析的——并且在大多數……產品中,這就意味著許多或者所有的消息都會駐留在內存中。
Kyle建議采用如下方法來改善這種情況:
- 不要發送冗余信息。在許多情況下,發送二進制數據時,你可能會發現消息高度重復。如果是這樣,你可能就要考慮在HTTP層面使用壓縮技術來改善你的網絡延遲。雖然這不會幫助你處理負載,但可能有助于減輕其中一個問題。
- 在XML消息體中,根本不要嵌入二進制信息。這是較好的解決方法,還有幾種不同的途徑可以實現這一效果。比如,你可以使用帶有附件的SOAP或者消息傳輸優化機制(MTOM)繞過解析開銷,盡管這無助于網絡延遲問題。
- ……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使用SOAP根本不發送大的二進制blob。替代方法,通過受控的文件傳輸系統,使用一個“帶外數據”傳輸……或者“聲明標簽(claim Check,參見《EIP模式》或這里)”模式,避免在SOAP和HTTP上發送大的二進制文件。
任何一種技術都有它使用的環境,在做架構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因為個人的偏好,無意識的舍棄某些選擇。 一種簡單的方法論是,根據需要達到的目的,列出所有可能的實現方案,最后做出決定。
不好意思,你的數據正在顯示。根據Kyle所說,另一個典型的Web服務的“性能問題” 是,使用Web服務的層面非常、非常低——通常Web服務跟一個SQL語句相關,這是因為:
誤解了SOA架構原則。一個優秀SOA架構的關鍵原則是你的服務應該具有高復用性。
根據Kyle所說,這些情況通常發生在:
……如果設計是根據現有代碼“自上而下”衍生出服務,這類服務就會出現;通常,開發者會看著他們現有的架構圖并且決定將架構中的每一層(包括表現層)轉變成服務集。
相反,在SOA架構的正確位置使用粗粒度的Web服務會更好。再次強調,檢查一個架構的標準分層模型,通常在架構中會有一個明確定義的地方已經封裝
了系統業務邏輯。可以使用“遠程門面模式(Remote Facade Pattern)”來包裝這些服務,以便用合適的方式來暴露基于模型的服務。
同樣是可以利用方法論來避免問題,但對于粒度的把握就是一個經驗的問題。
模式(Schema)?我們不需要任何發臭的模式!
Kyle指出,通常開發者試圖重用現有代碼來生成和解析作為Web服務實現基礎的XML。這些實現通常使用XML解析器來編組/解組消息,同時使用
Java
HTTP類來發送和接收XML文檔。使用Web服務時,通用的方法是,創建使用模式元素的WSDL文檔,使XML不受阻地通過,然后在現有代碼中對它們進
行解析。
這個問題的癥狀是組織沒有看到SOA承諾的好處,而且維護他們的解決方案似乎比以前使用Web服務的時候更難(而不是更容易)
簡單的解決方案是,每當寫Web服務時,不管使用WS-*標準還是使用REST方法,都要確保你創建了代表你文檔結構的完整準確的XML模式。
如果你正在構建WS-* Web服務,那么這個XML應該被包含在描述你的Web服務的WSDL之中。即使你在使用REST方法,擁有易于訪問的XML模式將鼓勵你的服務被重用。
如何看懂Java混淆后的反編譯代碼
作者:dozb
一般情況下Java應用的開發者為了保護代碼不被別人抄襲,在生成class文件的時候都java文件進行了混淆,這種class文件用反編譯工具得到的結果很難看懂,并且不能進行編譯。本文從研究的角度,淺析如何讀懂這種反編譯過來的文件。
例子一:賦值
反編譯過來的代碼如下:
Node node;
Node node1 = _$3.getChildNodes().item(0);
node1;
node1;
JVM INSTR swap ;
node;
getChildNodes();
0;
item();
getChildNodes();
0;
item();
getNodeValue();
String s;
s;
原始語句:
Node node;
Node node1 = currDocument.getChildNodes().item(0);
node = node1;
String s = node.getChildNodes().item(0).getChildNodes().item(0).getNodeValue();
注解:
JVM INSTR swap ; //賦值語句
練習:
String s1;
String s8 = node.getChildNodes().item(1).getChildNodes().item(0).getNodeValue();
s8;
s8;
JVM INSTR swap ;
s1;
10;
Integer.parseInt();
int i;
i;
例子二:不帶參數創建對象
反編譯過來的代碼如下:
JVM INSTR new #244 <Class CrossTable>;
JVM INSTR dup ;
JVM INSTR swap ;
CrossTable();
CrossTable crosstable;
crosstable;
原始語句:
CrossTable crosstable = new CrossTable();
注解:
練習:
JVM INSTR new #246 <Class Database>;
JVM INSTR dup ;
JVM INSTR swap ;
Database();
Object obj;
obj;
例子三:帶參數創建對象
反編譯過來的代碼如下:
JVM INSTR new #262 <Class StringBuffer>;
JVM INSTR dup ;
JVM INSTR swap ;
String.valueOf(s2);
StringBuffer();
s.substring(j, i);
append();
s6;
append();
toString();
s2;
原始語句:
s2 = (new StringBuffer(String.valueOf(s2))).append(s.substring(j, i)).append(s6).toString();
注解:
此語句實際上是:s2 += s.substring(j, i) + s6;
練習:
例子四:for循環
反編譯過來的代碼如下:
int k = 0;
goto _L4
_L8:
...
k++;
_L4:
if(k < as.length) goto _L8; else goto _L7
原始語句:
for(int k=0;k < as.length;k++)
{
...
}
注解:
例子五:while循環
反編譯過來的代碼如下:
String s1 = "";
goto _L1
_L3:
JVM INSTR new #262 <Class StringBuffer>;
JVM INSTR dup ;
JVM INSTR swap ;
String.valueOf(s1);
StringBuffer();
_$2(resultset, s, l);
append();
toString();
s1;
_L1:
if(resultset.next()) goto _L3; else goto _L2
原始語句:
String s1 = "";
while(resultset.next())
{
s1 = s1 + resultSetToString(resultset, s,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