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同學想在自己課外學習的安排中,“系統地”學習點什么。這樣的事情常發生在喜歡做A專業的事,卻上了B專業,且A不等于B,甚至相似度(A, B)趨于無窮。對有些同學,一不留神發現自己的學習落后了不少,比如學計算機的,到大三了,卻發現連簡單程序也編不出來,再如學完高數了,才知道高數原來如此重要,于是想要系統地重學一遍。 何為系統學習?系統學習就是要按照已有的一套規定,先學什么,再學什么,按步就班地走完一個流程。為什么要系統學習?將做事能專業些。規定從何而來?業界專家。系統學習有什么好處?基礎扎實。系統學習的路線?先理論,再理論指導實踐。 這就怪了。當今大學飽受批評之一在于重理論,輕實踐。而到了課外自己的安排,還也要走入這條巷子。深層的原因在于,我們要想學點東西,無意識地延續了一種并不是很合理的思維,學習的模式被單一化了。一邊在批評著本專業系統化教學中的弊端,一方面在本來不受約束的自由安排中又要去追求這種系統化,謬矣。 系統地學,意味著將開始一個比較龐大和長期的計劃。雄心勃勃地起步,灰溜溜的,或者不知不覺地停止。這種情況我經歷了不止一次。還有一種情況是,祥林嫂式地叨叨一生:“一直想系統學習一下……,卻沒有機會。” 要想滿足自己的興趣,其實很簡單,用合適的方式行動起來即可。喜歡電子的,先買個套件,備把烙鐵,焊個收音機出來;喜歡計算機的,就先自學編個程序出來;喜歡經濟的,讀些經濟學著作……。系統學習的條件往往有些苛刻,所以不要寄望于系統學習。 實際上,系統學習這個東東,確實用不著為之如此著迷。系統學習本身并沒有什么太多的道理,那是對某方面知識的套裝,是為了適應大規模人才培養而用的。一旦形成系統,也就意味著僵化,意味著單一標準,在這一套東西廣為傳播的同時,也為相應的學科進一步發展套上了枷鎖,這是一個躲不開的悖論。單按這個系統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特色,缺乏創新,這是現在教育的一個非常大的弊端。 我們不能直接全盤否認系統學習,這種方法是有效的,也將繼續持續。需要我們每個人做的,是不單一地依賴系統化,要突破這個所謂的系統,找出適合自己的辦法,進而為這個系統做出貢獻。這就是創新。要創新,就一定要有人突破系統的制約。 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各行業都有個祖師爺,哪個祖師爺是科班出身,系統學習過的?在現實中,我們發現很多有所成就的人物往往是多面手,不能說他的每一面都是系統學來的。在職場中,復合型人才受歡迎,復合型人才不可以單一理解為上過幾個專業,拿過幾個學位。野路子出身,被智叟們看不上的,常常能做出大的成績。 在我理想的大學中,同學們的學習將是這樣的:他們接受著一項專業教育,一方面由教授系統地傳授著專業知識,接受著一種“正規”的訓練,另一方面,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感覺自由地拓展,拓展的內容有的是和系統相關的,有的完全是“節外生枝”。這是課內與課外有效的結合。 破除“系統學習”的情結,根據自己當前的環境、條件,首先行動起來。在起步時,著重直接的體驗,而專門的理論。在整個過程中,看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專家的觀點。堅持下來,你將有能力自由出入這個系統,面對的是更為廣闊的空間。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實在不能不說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有條件系統學習,或許可以樂一樂;而沒有條件系統學習的,一定不要糾結。 有條件進入了系統學習軌道的,也要常想著“搗亂”,往系統外沖一沖。沒有條件以系統學習開始的,不妨在野路子起步,甚至成為高手后,往系統這邊看一看,這會讓你上到一個新的境界。
總結一下:能進入系統學習軌道的人是幸運的,但也要提防著“系統”給你造成的限制;既然沒有條件系統學習的,就不要去干等,先動起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