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Servlet的生命周期,主要圍繞著init()、service()和destroy()三個回調方法展開的。什么是回調方法?通俗的說就是這三個方法定義完后由web容器負責在特定時間(需要的時候)調用。
Servlet容器,如Tomcat一般會在用戶第一次請求Servlet的時候實例化該對象。另一種情況是在服務器啟動時立即加載并實例化,但這需要在web.xml文件中對Servlet進行load-on-startup的配置。
當第一個用戶請求到來時,服務器根據部署描述符找到所訪問的Servlet類,并查找當前容器,發現沒有此類的實例,說明是第一次訪問此Servlet,所以容器開始加載Servlet,并實例化此對象,實例化之后會立即調用init()方法,而且init()方法由始至終只被調用一次,所以比較適合進行對象的初始化工作,比如讀取配置文件,初始化屬性等。當調用完init()方法后,Servlet實例處于ready狀態,這時開始調用其service()方法,并等待著下一次請求的到來。
service()方法是服務方法,只要再有請求到來,服務器都會產生一個新的線程,調用service()方法,進行相關的服務。service()方法會檢查HTTP請求的類型(GET、POST等),來相應的調用doGet()、doPost()等。GET請求起因于正常URL請求,或沒有指定Method的HTML表單;Post請求起因于將Method定為Post的HTML表單。從圖中可見,service()方法可以被調用多次,因為之后用戶每一次訪問該Servlet,都會觸發服務器調用service()方法。
如果實例長時間未被訪問,或者web服務器關閉,則容器會負責調用destroy()方法,該方法可以將一些資源釋放,destroy()方法也是只被調用一次,之后Servlet實例將被JVM回收空間。這樣通過init()-->service()-->destroy(),完成了Servlet的一個生命周期。

上圖是UML中的狀態圖,形象的描述了一個對象在不同事件觸發時,其內部狀態的變更過程。實心的圓圈代表初始狀態,代表Servlet剛剛被實例化:中間寫Ready的橢圓形代表就緒狀態,最下面的圓圈代表結束,這時對象已被JVM的GC回收。圖中的另外一個分支,代表在執行init()操作時拋出了異常,造成無法調用service()方法,生命周期提前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