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lyingis
今天要回顧的是Validator、Tiles以及簡單的Plugin實現,剛剛登錄blogjava就發現Mustang已經發了兩篇好文《在Struts中使用Validator實現可配置的信息校驗(一) (二)》,本文則從實現流程來總結Validator的使用方法,并針對Validator、Tiles等Struts PlugIn插件略談一些個人心得。
Validator
在使用ActionForm時,將數據的驗證工作放在validator()方法中雖說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但在ActionForm中編寫特定的驗證邏輯會降低ActionForm的重用性,并給系統的維護帶來麻煩。Validator框架可以將驗證邏輯移至ActionForm之外,實現Javascript客戶端驗證或服務器段驗證。具體實現Validator驗證步驟如下:
1. Validator是以plugin的方式來擴充ActionServlet功能的,需要在Struts-config.xml中聲明這個plugin。
2. 導入Validator中的資源信息,用來向用戶提示驗證中出現的異常消息。Validator可以支持國際化信息,為每一個國際化信息提供對應的資源信息。
3. 利用validaton.xml文件來定義用戶需要驗證的每一個JSP表單中的每一個字段的驗證規則,其中可以利用validator-rules.xml中已經設計好了的驗證器,也可以自定義驗證方式。
4. 客戶端驗證需要validator-rules.xml中已提供的驗證規則,或是自定義規則,然后在jsp頁面中聲明<html:form action=“/action.do” onsubmit=“return validateActionForm(this);”>,加上可以生成實現驗證的Javascript代碼<html:javascript formName=“ActionForm” staticJavascript=“true”/>。服務器端驗證同樣需要validator-rules.xml中已提供的驗證規則,或是自定義規則,另外,實現驗證的ActionForm需要是DynaActionForm的子類,和客戶端驗證不同的是,在捕獲服務器端錯誤消息時,jsp頁面中需要嵌入代碼
<html:messages id=“error”>
<bean:write name=“error”/>
</html:messages>
在配置和設計Web系統驗證功能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要理解在validaton.xml中定義驗證規則的時候每個參數的具體功能,我最初使用Validator的時候就因為參數混淆而驗證失敗,費了一點時間。還有就是自定義驗證規則時,需要注意每個參數的具體含義,例如在某種情況下,validaton.xml里<var-name>myproperty</var-name>中自定義的屬性myproperty需要和自己編寫的驗證器類中的代碼一致等等。
Tiles
Tiles是一個模板機制,它可以讓網頁的配置框架和內容分離,提供一個版面管理機制。通常有兩種方式管理Tiles配置資源,一種使用XML,另一種使用JSP頁面直接管理。
使用XML配置的Tiles可以支持國際化,例如可以另存為tiles-defs.xml并命名為tiles-defs_zh.xml,將encoding改為GB2312,這樣可以在配置中使用中文。使用XML配置文件可以方便的實現版面配置和內容的分離,并且能擴充某個定義,達到重新定義其中所管理頁面資源的目的。使用JSP頁面直接定義管理版面的配置資源更為簡單和靈活,同樣可以和xml一樣重新定義網頁的地址。不使用JSP框架頁面而是直接在JSP頁面中使用配置頁面,可以不用額外去定義管理文件,但缺點是無法重用這個頁面定義的內容。
將Tiles和CSS結合起來,基本上能滿足一般頁面控制的需要。
PlugIn插件
通過繼承ActionSerlvet,重寫它的init()方法,修改或增減它的初始化資源來達到改變ActionServlet功能的方法,這從軟件架構角度上來講并不是一個好方法。Struts1.1之后,可以通過PlugIn接口來實現動態增減ActionServlet功能的目的。ActionServlet加載后,會執行實現PlugIn接口的類的init()方法,在ActionServlet終止前,執行實現PlugIn接口的類的destroy()方法。Validator和Tiles就是利用這種方式來擴充Struts功能的。
寫到這里,感覺使用好Validator和Tiles等PlugIn插件最重要的就是對配置元素的理解,和程序調用流程的掌握,了解到Struts的插件機制是如何運轉的,以此來擴充Web應用程序的功能,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