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INC 的全稱是:Berkeley Open Infrastructure for Network Computing ,這個網絡計算基礎設施似乎來自加洲大學伯克利分校,和我們熟悉的BSD、postgresql一樣大有來頭。它能夠利用我們cpu空閑的時間來協助參與網絡計算,以前比較出名的有
SETI@home找外星文明,
FightAIDS@home研究艾滋病的生理原理和相關藥物,好像還有一個找大質數的項目忘了叫什么。沒那么出名的項目可能已經過百了。
Einstein@home是一個自動接收并計算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站(LIGO)取得的海量數據驗證相對論的項目,是BOINC 項目里面我最感興趣的一個,在今年3月初推出的。今年恰逢相對論發表100周年大家都在紀念愛因斯坦,于是也去下了一個BOINC客戶端程序過來,加入到
Einstein@home計算中,作為對這個科學巨匠的一種紀念。
BOINC客戶端有中文版本,但是翻譯的比較粗糙,像那個所謂的“后臺運行”菜單項我估計就是cpu評價的功能,跟后臺運行沒有什么關系。
Einstein@home項目的地址是
http://einstein.phys.uwm.edu/ ,注冊后獲得一個賬號和密碼,然后下載客戶端程序輸入賬號和密碼就可以加入到網絡計算中了,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來參加。客戶端程序可以設定為總是運行或者基于已設定參數運行。參數在申請賬號的時候就填寫了,我開始選擇的是在計算機空閑10分鐘后才開始運行,這樣對日常工作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后來試了一下“總是運行”方式,發現BOINC其實很聰明,在這種方式下它即可以充分的利用cpu的全部計算能力,又很好的避免了搶cpu的情形(可能它把自己的運行優先級別降的盡可能的低吧),使用計算機的時候完全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只是啟動新任務的時候似乎會慢一點。但是打開任務管理器的時候會發現cpu使用率一直保持在100%,而enistein進程的占用率會根據其他任務占用的情況隨時調整。所以我現在干脆就用“總是運行”方式了。
剛安裝客戶端后第一次申請計算任務比較慢,以后就可以邊計算邊申請新的任務了。BOINC會預先申請下一項計算任務放在本地等待計算。此外BOINC客戶端還提供了一個很酷的屏保程序(要開始計算了才能顯示):轉動的天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