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20日
#
今天看ICL的國內法部分,覺得特別亂,什么條理、細則、規定、通知、辦法的一大堆,這些怎么都是法啊,不知道說什么好啊。
人的一生往往都是走過去了,才發現其實自己想要的東西曾經是觸手可得的.
最怕走到盡頭的時候,發現一路上過來,陪著自己的都一直是一個陌生人。
可是,當一個知心的姑娘站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卻沒有知覺,當我醒過來的時候,又作困獸之斗,結果毀滅了希望。
我不知道應該怎么辦,總覺得自己還小,感情的事現在考慮早了點,可是如果我已經和它迎面相撞了呢?
我應該死死抓住他嗎?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破壞給你看。這么說,我有可能既是主角,又無意中作了導演應該做的。
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常常想,我是不是就是那種一生孤單也活該的人呢?
?
今天看到以前無意之中注冊的一個論壇給我發送的消息,就進去看了看。
里面有很多劃分的社區,而且各個社區里面的管理員可以管理這個社區的進入,如果得不到批準就無法進入該社區發表帖子,這顯得比國內論壇上的方式要個性化多了,人的言論和隱私等等需要在這里得到了更好的滿足。
我突然真切地覺得我們的很多東西簡直太幼稚了,比如論壇,起初肯定也是從國外學進來的,但是不客氣一點說,也就是學一個皮毛,精細的東西基本上沒學到什么。
我前天在圖書館突發奇想,想弄一個論壇玩一玩,而且想了很多怎樣把人氣提上來的方法。其實這個論壇的方式就有許多可以借鑒的地方,當然,他的很多方法就明顯是從google或者其他的網站接見來的,像由會員邀請別人來加入。還有的我沒有見到過,興許是人家的獨創吧,比如通過電子郵件向用戶發送每周統計信息,通過郵件向用戶發送回復通知的也有,比如chinajavaworld。
我自己都覺得這大概是一種突發奇想,不會實施,況且真正實施起來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斯坦福的銀色子彈頭>>
其中有句話,跟前幾天一個朋友給我的評價差不多:當你想要一樣東西時,你就一定要得到!如果你一定要得到,就要拼命去爭?。?我朋友說我異乎尋常的堅定,想到的事情輕易不肯放棄,呵呵程度上的差距其實還滿大的)
以前我就看到過一個卡莉的演說,講述她在斯坦福的讀書經歷,跟這個的精神類似,反映的是一種昂揚的生活姿態,一種大氣的氛圍,一種令人向往的學習節奏.
看到這句話,一個感覺,就是振奮.
再想一想,覺得人就是有趣,不管你多大,都可以被人煽乎起來.
當然,如果這種煽乎沒什么惡意的話,倒應該自覺不自覺的經常來點,但是不能太過規律化,要不然就失去了刺激性,也就失效了,甚至于令人嘔吐不止.
我把這片文章放在了我的桌面上,以便以后看.
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我第一次去聽了法學院老師的講課。老師姓胡,胡朝新老師。課講得非常帶勁,坦而言之,比上學期法律基礎的老師講的不知要令人振奮多少倍。
大學四年,這是最后一個有講授課的學期了。如果不能如愿,我就必須以這三年學到的這點零碎而又膚淺的計算機的東西謀生了。雖然還沒有親歷,但是我也略微知道生活的殘酷。就是這殘酷的生活還是那么的短暫,假如我可以活到六十歲,那么我現在已經走過了生命的三分之一,雖然我覺得對于一個學生來說,真正意義上的生活還沒有開始。剩下的三分之二,即使我非常牛,即使可以如愿從事自己喜歡的行業,但以我現在所了解的來看,那也是一個烏煙瘴氣的領域。
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告訴我說我有點太過理想,對外界要求太過完美;另外,她還說我還有很強烈的偏執傾向。
我其實自己也覺得是,自己有時候想法是有些理想化,甚至幼稚??墒?,當我想起生命是那么的短暫,我就覺得,人千萬不能勉強自己,不能茍且自己,無論任何方面都是,特別是自己即將以之謀生的東西,其選擇實在是關系一生的意義的。我覺得對于我來說,最可怕的人生結局是,當我向親人交待完后事,準備閉上雙眼的那一剎,心里還在幽幽地想著:這一輩子就這么糊里糊涂過去的,我本來不是想這么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