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中央臺的一個科普節目,用一個家庭的案例生動介紹了心理學在教育孩子,包括幼兒的作用。影片中的家庭由五個成員,爸爸,媽媽,姐姐,弟弟和最小的妹妹艾米利。在父母看來,前兩個孩子很正常,沒有給他們太大的壓力,而這個三歲的小姑娘艾米利就顯得有點累人了:脾氣很壞,什么事情都要聽她的,否則就哭鬧不停;晚上一定要抱著奶瓶,并且由爸爸抱著在沙發上睡;等等。爸爸媽媽被搞的疲憊不堪,姐姐和弟弟也覺得這個小妹妹很煩人。
這時候,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天使般的降臨了。她先是觀察了這家人生活的片斷,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分析了艾米利這樣表現的原因:他們得出了初步的結論:
1 爸爸媽媽有主要的責任,他們認為艾米利是他們最小的孩子,潛意識中,他們不愿讓艾米利長大,于是,不知不覺中,總把艾米利當成一個小嬰兒看待;
2 艾米利發脾氣的時候,在大部分情況下其實并不是因為悲傷或者難過,而是為了吸引爸爸媽媽的注意力,并強化自己的控制低位;而爸爸媽媽一聽到艾米利哭鬧,很快就會妥協,這樣也加強了艾米利哭鬧的誘因。
從上面的分析看來,雙方都對目前的狀況負有責任。
接著,心理學家幫助他們來解決問題:
1 首先,要求爸爸媽媽把艾米利當成正常的,和她年齡相當的兒童對待,而不是嬰兒。這樣,爸爸媽媽對艾米利就可以提出期望和要求;
2 其次,在艾米利表現良好的時候給她更多的關注,鼓勵和擁抱,而不是在她哭鬧的時候。在她無理取鬧的情況下,要冷落她,對她不理不睬,不要看她的眼睛,不要接觸她的身體,甚至可以把她關到一個獨立的安全的地方(當然,要控制好時間,專家的建議是孩子幾歲就關幾分種);
3 再有,爸爸媽媽在孩子胡鬧的時候要直接了當的說出自己的要求,而不應該去協商,談判。如果沒有效果,就直接去推動這個結果的達成,不要被孩子的哭鬧嚇退。
…………(記不住了)
結果令人驚奇:困擾了爸爸媽媽很長時間的“壞姑娘”艾米利,在不到兩周的行為治療后,就回到了“正確的軌道”!
我沒有結婚,更沒有小孩子,不過,因為假期回家,有時候帶妹妹女兒的關系,對此也等同身受。所以,興致勃勃的看完了節目,感觸很多。無事無學問啊!特地把心得記錄下來,給其它有此苦惱的爸爸媽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