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D是通過磁盤陣列與數據條塊化方法相結合,以提高數據可用率的一種結構.IBM早于1970年就開始研究此項技術.RAID 可分為RAID級別1到RAID級別6, 通常稱為:RAID 0, RAID 1, RAID 2, RAID 3,RAID 4, RAID 5,RAID6.每一個RAID級別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 "奇偶校驗"定義為用戶數據的冗余信息, 當硬盤失效時,可以重新產生數據.
RAID 0: RAID 0 并不是真正的RAID結構, 沒有數據冗余. RAID 0 連續地分割數據并并行地讀/寫于多個磁盤上. 因此具有很高的數據傳輸率. 但RAID 0在提高性能的同時,并沒有提供數據可靠性,如果一個磁盤失效,將影響整個數據.因此RAID 0 不可應用于需要數據高可用性的關鍵應用.
RAID 1: RAID 1通過數據鏡像實現數據冗余,在兩對分離的磁盤上產生互為備份的數據. RAID 1可以提高讀的性能, 當原始數據繁忙時,可直接從鏡像拷貝中讀取數據.RAID 1是磁盤陣列中費用最高的, 但提供了最高的數據可用率. 當一個磁盤失效,系統可以自動地交換到鏡像磁盤上, 而不需要重組失效的數據.
RAID 2: 從概念上講, RAID 2 同RAID 3類似, 兩者都是將數據條塊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盤上, 條塊單位為位或字節.然而RAID 2 使用稱為"加重平均糾錯碼"的編碼技術來提供錯誤檢查及恢復.這種編碼技術需要多個磁盤存放檢查及恢復信息, 使得RAID 2技術實施更復雜.因此,在商業環境中很少使用.
RAID 3: 不同于RAID 2, RAID 3使用單塊磁盤存放奇偶校驗信息. 如果一塊磁盤失效, 奇偶盤及其他數據盤可以重新產生數據. 如果奇偶盤失效,則不影響數據使用.RAID 3對于大量的連續數據可提供很好的傳輸率, 但對于隨機數據, 奇偶盤會成為寫操作的瓶頸.
RAID 4: 同RAID 2, RAID 3一樣, RAID 4, RAID 5也同樣將數據條塊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盤上, 但條塊單位為塊或記錄. RAID 4使用一塊磁盤作為奇偶校驗盤, 每次寫操作都需要訪問奇偶盤, 成為寫操作的瓶頸. 在商業應用中很少使用.
RAID 5: RAID 5沒有單獨指定的奇偶盤, 而是交叉地存取數據及奇偶校驗信息于所有磁盤上.在RAID5 上, 讀/寫指針可同時對陣列設備進行操作, 提供了更高的數據流量.RAID 5更適合于小數據塊, 隨機讀寫的數據.RAID 3 與RAID 5相比, 重要的區別在于RAID 3每進行一次數據傳輸,需涉及到所有的陣列盤.而對于RAID 5來說, 大部分數據傳輸只對一塊磁盤操作, 可進行并行操作.在RAID 5中有"寫損失", 即每一次寫操作,將產生四個實際的讀/寫操作, 其中兩次讀舊的數據及奇偶信息, 兩次寫新的數據及奇偶信息.
RAID 6: RAID 6 與RAID 5相比,增加了第二個獨立的奇偶校驗信息塊. 兩個獨立的奇偶系統使用不同的算法, 數據的可靠性非常高.即使兩塊磁盤同時失效,也不會影響數據的使用.但需要分配給奇偶校驗信息更大的磁盤空間, 相對于RAID 5有更大的"寫損失".RAID 6 的寫性能非常差, 較差的性能和復雜的實施使得RAID 6很少使用.
posted on 2011-04-28 11:12
xrzp 閱讀(170)
評論(0) 編輯 收藏 所屬分類:
存儲